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2021-12-03于正虎樊天乐
于正虎,樊天乐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启东 226200)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教育模式,为中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机遇,更加坚定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的技术等,因此,相关中职院校逐渐提升对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基于学生专业实际加强课程开发,积极推进教学,优化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电子专业信息化教育教学要求
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传统的电子专业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支撑电子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职院校要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思维,加强对电子专业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的把握,密切关注社会电子专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标准和要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驱动中职院校向专业化、标准化教学改革方向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中职院校电子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更好与社会发展形势接轨,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电子专业教学中,提高电子专业信息化程度,发挥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载体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并将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设备引入到电子专业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机会,锻炼学生动手时实践操作能力,更新电子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加快推进中职院校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框架,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精、尖人才[1]。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中职院校以学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搭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注重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切实加快中职院校电子专业信息化改革进程。
2 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路径
2.1 优化课程设计,持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中职院校要结合电子专业课程开展实际情况,基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需求角度,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扎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在课程设计上要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到课堂教学中,善于借助多媒体设备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校方面要加快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电子信息类实训室,加大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为学生实训项目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研发项目,教师要加强专业技术指导,切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切实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2-3]。同时,学校方面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仿真实验室,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优势,为学生电子产品研发提供三维场景,为学生项目操作提供技术支撑,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借助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开展服务课程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优化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方式,提高电子专业信息化程度。
2.2 加强电子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环节改革
电子专业本身属于工科类教学内容,要求中职院校基于工科人才培养视角,优化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定位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校方要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激发电子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电子专业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积极将电子行业领域中的项目作为案例引入实践教学中,切实培养中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校方面要充分依托互联网载体,搭建实践和技术训练平台,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场景,切实强化学生更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上。通过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训技术操作指导,学生自主登录平台,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学习专业技能。
在专业化实训平台搭建下,提高了电子专业信息化程度;部分中职学校开发了“模电学习易”APP,提供了碎片化的模式效果,大大提高电子专业学生学习效率,切实提升了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促使中职院校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学生更好掌握了信息技术重要环节。例如,在教学“电子产品”模块中,教师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音频功率放大器”,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电子元件故障进行识别和检测,并根据故障点进行焊接处理;学习电子仪表的使用方法和后期的维护管理;同时,训练学生电子设备安装、调试以及维修能力,切实优化学生在“电子产品”学习环节,接受到更多实践型、技能型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融合理论知识的教学,旨在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认识,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演示“音频功率放大器”具体工作场景,以及内部构造,保证学生更加直观化地掌握“音频功率放大器”整体构造的认识,通过实操训练教学,降低了学生对复杂电路学习难度,并在实训过程中,掌握解决复杂电路问题的技巧,便于学生日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3 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搭建共享、开放的专业教学体系
信息化教育理念下,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不断优化线上教学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校方要加强对新功课建设定位,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积极促使信息技术与电子专业融合;同时,校方要加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电子专业学生线上、线下学习需求,在资源库建设上,要邀请行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保证教学资源库结构更加完整化、系统化,更好支撑中职院校电子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尤其在教学电子元件选择、电路焊接、测试电路等教学环节,可为学生提供信息化支撑,降低教师教学难度,借助教学资源库,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例如搭建数字电路、电工资源库等,优化电子专业学生学习成效[5]。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职院校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力度,加强教学创新,设置灵活的工作岗位教学模块,为电子专业学生创设实操场景,通过对重点课题的引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部分中职院校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学校,支撑了电子专业“开关电源电路安装与调试”教学环节设计,在实训项目教学中,教学要重点介绍“开关电源电路安装与调试”教学模块在技术领域中的突破,并引导学生了解开关电源在仪器仪表、测控系统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开关电源在高新技术支持下,正在向智能化、集成化以及模块化方向发展。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项目设计,例如“优化开关电源性能指标”等,学生在实践操作、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掌握了开关电源的调试、测试技巧,科学设计了电路板,尤其在电路板布线设计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电子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更好与电子相关行业用人标准相吻合,切实强化了学生实训能力。为进一步提高电子专业学生对教学信息化改革的认识,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电路设计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技术设备和场景,切实优化学生自主创造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总之,电子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学校转变教学理念,基于职业教育背景下,创新教学设计,结合电子专业学生实际需求,调整实训内容,加大信息化技术、高新设备的引进,做好课程与技术衔接工作,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