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蓝光照射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2021-12-03康静,王斐
康 静,王 斐
0 引言
部分新生儿黄疸患儿在并发感染、低血糖、缺氧等情况时肠蠕动减慢,导致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进入循环血液中的胆红素增多,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1-2]。因此,及时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改善黄疸症状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蓝光照射治疗可促使脂溶性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并经体液排出,治疗黄疸效果好,但其照射方案存在一定争议[3]。既往常使用持续蓝光疗法,但可导致患儿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且在退黄达到一定程度时,延长蓝光照射时间也难以持续发挥退黄作用[4]。故有学者提出,间歇蓝光照射不仅疗效显著,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于患儿病情转归有利[5]。另外,新生儿肠道细菌菌群尚未建立,肠蠕动较慢,临床常辅助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以促进肠蠕动加快,加速胆红素的排出而退黄[6]。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分别接受间歇蓝光、持续蓝光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2种光疗方案对患儿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间歇蓝光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观察组)及持续蓝光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各96例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新生儿学》[7]中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②胎龄为38~42周,符合蓝光照射指征;③出生体重为2.5~4.0 kg;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伴先天性疾病;②合并窒息、感染、溶血性疾病;③接受免疫球蛋白等特殊药物治疗。观察组男54例,女42例;胎龄38~41周,平均(39.47±1.05)周;日龄4~12 d,平均(8.51±1.72) d;出生体重2.5~3.8 kg,平均(3.11±0.46)kg;黄疸首发时间为出生后2~4 d,平均(2.79±0.53) d。对照组男58例,女38例;胎龄38~41周,平均(39.24±1.02)周;日龄4~12 d,平均(8.21±1.52) d;出生体重2.5~3.8 kg,平均(3.21±0.43) kg;黄疸首发时间为出生后2~4 d,平均(2.86±0.49) d。两组患儿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黄疸首发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批准文号:S10950032,规格:0.21g,生产企业: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1.0 g/次,3次/d,温水冲服,连续服用5 d。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持续蓝光治疗:将患儿生殖器、双眼用黑布遮挡,调节双面光疗箱温度为30~32 ℃,湿度55%~65%,灯距为20~25 cm,使患儿皮肤均匀照射,持续照射16 h。观察组则予以间歇蓝光治疗:光疗箱设置同上述对照组,每次照射4 h,间隔4~6 h后重复照射,以此反复,共照射4次,于3 d内完成蓝光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于治疗5 d后评估临床疗效,分为治愈(症状明显改善、皮肤黄疸消退、饮食及精神状况正常、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好转(症状缓解、皮肤黄疸减轻、饮食及精神状况好转、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无效(症状、皮肤黄疸、饮食及精神状况均未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降低)3个等级[8];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③治疗前后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水平:使用无创胆红素定量仪(飞利浦,型号:BiliChek)检测两组黄疸指数,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股份公司,型号:ADVIA 2400)检测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④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试剂由美国Sigma-Aldrich公司生产)检测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并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法(试剂由美国百得B&D公司生产)检测其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⑤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使用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型号:Cyto FLEX S)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及CD8+水平,并记录CD4+/CD8+数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中的重度患儿出现治疗无效的情况,经外周脐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后均好转并出院。两组的轻中度及重度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轻中度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重度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3 d后,两组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比较 治疗3 d后,两组血清SO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血清MDA水平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SOD、MDA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3 d后,两组CD4+、CD8+、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水平比较
3 讨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由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3种肠道益生菌组成,能改变肠道酸碱度,促使肠道维持酸性,以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进而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加速胆红素排泄,在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中具有重要作用[9]。研究发现,光暴露可促进胆红素排泄,蓝光照射于皮肤浅层组织,促进未结合胆红素形成异构体,经尿液、胆汁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胆红素[10]。但也有学者指出,皮肤浅层中未结合胆红素可在数分钟内形成异构体,但黄疸患儿血清中胆红素转移至皮肤浅层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光疗需达到一定时长才能将血清胆红素降低至正常水平[11]。然而,长时间的蓝光照射治疗使患儿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空间,不仅降低患儿依从性,还能引起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利于患儿康复[12]。对此,临床提出使用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将光疗绝对时间降低,可维持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还能减轻光疗不良反应,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13]。本研究针对间歇蓝光照射及持续蓝光照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种疗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影响展开分析,以探寻最佳治疗方案,保证患儿生命健康。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儿治疗后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相当。推测此结果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在一段时间的光疗后,皮肤浅层胆红素异构体形成,此时停止蓝光照射,血清中胆红素转移并重新分布于皮肤浅层,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 h,之后继续蓝光照射,使胆红素异构体形成,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效果一致[14];②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的促肠蠕动作用,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有利于患儿尽快退黄[15]。两组不同严重程度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这也证实,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可减少光疗绝对时间,并维持与持续蓝光照射相当的临床疗效,于患儿病情转归有利。但两组均有2例患儿出现无效情况,但患儿并非重度黄疸,考虑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患儿存在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低、红细胞压积低,导致血管外胆红素吸收,组织间胆红素释放,造成治疗无效。因此,对于黄疸患儿,应积极监测其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及时发现增加胆红素吸收的危险因素,避免蓝光照射治疗后无效。
另外,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间歇蓝光照射安全性更佳,与王正云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①间歇蓝光照射能减少光疗绝对时间,避免患儿长期处于温箱内,而新生儿体温中枢尚未发育完全,受长时间蓝光照射产热的影响,可出现发热、皮肤压迫(皮疹)现象,导致持续蓝光治疗易出现发热、皮疹等并发症[17];②光疗分解产物也能刺激肠壁,造成腹泻,随着光疗绝对时间降低,肠壁刺激反应也能减少[18]。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①光疗不仅能降低胆红素水平,也能影响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活性,使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升高;②间歇蓝光照射则减少光疗绝对时间,缓解抗氧化物失活情况,使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有关[19]。
除上述结果外,本研究还对两组患儿免疫功能进行评估,发现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功能(CD4+、CD8+、CD4+/CD8+)高于对照组,提示间歇蓝光照射不仅能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纠正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还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应激刺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促使患儿免疫功能恢复[20]。
综上所述,间歇蓝光照射治疗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疗效相当,且可减少新生儿黄疸不良反应,缓解患儿氧化应激反应,纠正免疫系统紊乱,对促进患儿病情转归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