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铁了心抓创新 十联动促转型
2021-12-03杨平
文|本刊记者 杨平
2021年5月31日是第五个“新昌科技日”。当天下午,作为科技日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中国县域创新发展新昌论坛启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如何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全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浙江新昌在创新实践中破题解难。11年间,从浙江省次贫县、污染监管重点县蝶变为全国百强县、国家级生态县……虽地处山区、资源有限、区位不显,浙江新昌以科技创新为犁,将百里岩疆开垦成了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超30万元的生态良田。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昌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科技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源动力,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动力不足改革补,铁了心抓创新,不断深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有效融通产业、学术界、科研、成果、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十方面创新因素,积极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生态,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产业好、生态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形成了“小县大创新”的县域创新发展典型模式。
大力创新出成效
初秋,在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一条条生产线上的电子膨胀阀被发往全球各大市场。看起来小小的膨胀阀,却是制冷系统中的重要流量调节阀件。目前,该公司这个拥有330多项授权专利的产品已经占有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浙江医药公司下属的新昌制药厂已被中国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为国家生物素生产基地,生物素产销量居全球第一;还是我国目前唯一生产苯芴醇的厂家,行业垄断地位十分突出;在天然维生素e生产工艺上具有较高水平,维生素e产销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三。
从三花集团到新昌制药厂这只是新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举起这样的事例,新昌县科技局副局长潘小炜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道:“近年来,新昌县在资源禀赋有限、区位优势不显的情况下,始终坚守创新,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动力不足改革补,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产业优、生态好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全国样板!”
目前,新昌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排名浙江省第二,每万人拥有研发活动人员数从2012年的110人增加到2020年的210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从118件增加到67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9.85件提高到74.66件,新产品产值率从46.4%提高到51.9%。全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3.28%提高到2019年的4.12%,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2%提高3.74%,稳居浙江省前三、各县市首位。
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2年的27家增加到2020年的2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89家增加到702家,上市企业数从7家增加到目前的13家。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89.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61.5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从75488元增加到114763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从9.4%提高到15.3%,为浙江省平均的2.2倍。
聚焦创新主体 融通“产、学、研”
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是新昌创新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新昌现象重要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一批以实体经济为阵地、坚守主业的企业,以创新求发展,向创新要红利,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坚守实业育企业。新昌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坚守实业、专注创新、做精主业。实施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个倍增”计划,推进规上企业“五个全覆盖”,建立以科技、效益、集约等为主的项目综合评估机制,实行科技导向的差别化用地价格机制,推行精准供地答辩制、标准地+承诺制等,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校企合作破难题。新昌县在浙江省率先探索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模式,出台产、学、研合作专项政策,建立县领导结对创新团队制度和专家、团队激励表彰制度。大力引进高校院所资源。据了解,目前已集聚高校共建产业创新研究院4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近20家,九三学社中央科技服务基地落户新昌,浙江理工大学新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成投运。目前,常年在新昌服务企业创新的专家团队从2012年的6支增加到2020年的73支,全县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率达95%。
舍得投入强研发。新昌县坚持把研究院建在企业,把人才留在企业,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建设高能级研发机构,全县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4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0家,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前列。引导企业“盯着市场、盯着明天”搞研发,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做好技术储备。
聚焦创新要素 汇集“才、金、用”
新昌着眼“人才引育、金融支持、成果转化”三大体系,加快汇集科技创新关键要素,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政企合力聚人才。人才是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新昌县政府为企业筑巢引凤、企业让人才才尽其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使创新驱动发展有了最根本的动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理念,积极探索“户口在外地、工作为新昌”的柔性引才模式。实施“天姥精英”专项引才行动,县主要领导每年带队到智力富集地区开展人才对接活动,连续多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每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超过1亿元。新昌县万人拥有人才量从2012年的1233人提高到2021年的2277人。
政金协同强支撑。出台《新昌科技创新20条》等一系列文件,明确财政科技投入“两个10%增长”(即:科技投入的财政支出占比不低于10%,年均增幅不低于10%),2012-2020年,县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3.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从3.84%提高到15.92%。出台科技金融专项政策,设立规模20亿元的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建立3000万元的科技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专项用于科技金融业务风险补偿。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每年举办金融对接活动,邀请优质的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各类投融资机构来新昌,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帮助企业梳理解决上市融资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目前,新昌县已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3家,总市值超过2600亿元,排名华东地区各县市第三。
供需互动促转化。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成果端和需求端有效互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建成投运新昌科技大市场,建立与国家科技成果网、浙江省科技大市场和近20家高校的科技成果资源共享机制,健全线上需求、成果双向推送机制和线下需求摸排、成果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的精准匹配、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完善成果承载体系,围绕特色化、高新化、集约化,完成两大省级园区的整合提升,目前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在省级高新园区,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成为浙江省首批设立的三个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之一。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紧缺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育技术经纪人(成果转化师)超过100名,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县技术交易额从2012年的0.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4亿元,新昌科技大市场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优秀技术市场”。
聚焦体制机制 协同“政、美、云”
制度是驱动创新的引擎。新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启动伊始就明确,突出制度供给,致力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供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面实施科技新政、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推进数字赋能,以最佳创新生态持续激发最强创新活力。
久久为功抓落实。新昌县委、县政府把创新驱动作为首要战略,对于确定下来的科技创新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县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党委、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抓科技抓创新的组织体制,增强部门间在政策上和工作上的协同性。突出科技创新在园区、部门、乡镇街道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和应用,科技创新在园区绩效考核占比不少于30%。将科技创新工作实绩与干部的使用和荣誉紧密相关,同时建立科技与人才工作重大事项容错免责机制,让干部吃下定心丸。
一心为企优环境。围绕企业需求,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到、解决问题”的理念,主动当好科技“店小二”,让企业专心创新创业。建立县领导联系科技企业、科技项目、科技人才和高校团队制度,建好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指导员、企业首席科技官、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创新专家等五支队伍,在县级部门选调597名业务骨干担任驻企指导员,全面入驻科技型企业。强化创新保护,成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和维权援助两个中心,组建省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团,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推进规上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警企联络室全覆盖,严格做到知识产权纠纷100%调解,知识产权违法行为100%查处,知识产权维权100%跟进。每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超过3亿元,用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的金额超过3000万元,兑现科技政策性财政补助资金超过5亿元。
数字赋能提效能。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设新昌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打造组织众创、服务众创、成就众创的重要枢纽,着力提升创新效能。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需求,精准筛选出与新昌产业高度契合的高校院所专家、高端人才和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对接入驻科创云平台,导入工业超算、工业仿真设计、工业仿真测试等共享软件模块,建立创新资源数据库,实现创新资源“一览无余”。
据了解,2020年5月31日上线以来,新昌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已注册企业1200余家,入驻服务机构70多家,集聚创新专家3000余位,发布创新课题303项,达成产学研合作87项。
“我们这‘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十联动是所有创新要素的结合、融通,缺一不可。接下来,新昌县将与时俱进,创新举措,从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进一步凝炼提升新昌经验,使创新更好地支撑和推动新昌经济社会发展,力争成为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谈起新昌十联动转型的未来之路潘小炜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