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县域创新新格局
2021-12-03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文|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四会产业示范基地——LIVE直播基地
县域科技创新工作是广东省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的强基工程,自2018年广东台山、廉江和四会三县(市)入选科技部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创建单位以来,三个县(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方面实现大幅度增长,成为广东省县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截至2020年,台山、四会、廉江三市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48家、103家、45家,比2019年增长26家、12家、12家,其中台山、四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分别达到62.29%、45.00%。
县域创新发展的“广东模式”
在加强县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广东已经探索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经验。
以科技园区为抓手,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广东省坚持把建设高水平科技园区作为区域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促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政府出台省级高新区建设行动方案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2022年在县域布局建设省级高新区超40家,到2025年省级以上高新区超60家,支持新兴产业园区加快创新发展,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实现转型升级。台山、廉江、四会均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通过高新区创建工作加速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20年廉江经开区已获广东省政府批建省级高新区,四会和台山省级高新区也完成申报受理。在农业产业上,县区积极引导地方优势农业发展,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打造农业科技园区。2019年、2020年,台山、四会分别以鳗鱼养殖、砂糖橘与兰花种植产业成功批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今年,廉江通过整合优势红橙产业创新资源,已完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并申报建设。
以特色产业为主导,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区域内在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结合创新型县(市)创建工作,广东省三县(市)围绕加快打造县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布局了重点工程(行动)。一是以推动产业强链、补链为主线,强调县域产业链内部专业化协作分工和全链条升级。聚焦地方产业共性短板,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扶持重大项目和支持科技研发等措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如四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建设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其中产值超1亿元、10亿元的高企分别达32家、2家;2020年四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7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1.73%,涌现出一批互感器、新型电池、合成材料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业。二是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孕育发展新动能。三县(市)按照广东省部署,分别提出了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方案,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和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培育“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台山以工业新城为主阵地,以龙头企业为引擎的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建设日新月异,以富华重工为“链主”的百亿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稳步推进;2021年7月,台山出台《培育发展四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四大集群产业集群产值均达150亿元。
以创新平台为支撑,优化县域创新服务环境。创新服务平台是促进地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地方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地方创新平台涵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等类型,涉及技术创新、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质量检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市场化评估、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创业融资、人才培育、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等。地方创新平台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县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服务地方企业创新发展。如廉江市启动建设了广东省小家电智能制造区域创新中心,布局有家电产品研发创新中心、家电产品检测中心、“互联网+”服务中心、家电产品展示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等八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家电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台山市则布局建设了工业新城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有博士后工作站分中心、众创空间、医药健康和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
以金融创新为突破,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国内科技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是普遍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双重压力下,实现金融创新,促进产融结合是保障地方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是健全科技信贷机制。支持银行机构聚焦重点产业领域设立科技支行,扩大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惠及范围,鼓励银行机构创新科技类信贷产品。在实施中,广东省三县(市)出台了大量配套措施,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方面走在前列。廉江市出台《廉江市工业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方案》《廉江市扶持实体经济转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0修订版)》政策措施,市财政首期安排4000万元,在粤西率先设立“应急转贷”基金;台山市通过开展企业融资贷款需求征集,构建融资需求动态更新工作机制,建成科技支行3家,让科技金融试点工作真正惠企利企,仅2020年已对接16家高新技术企业投放贷款48970万元。二是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实现科技金融的多方位投入。广东省通过支持科技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各县与深交所、上交所南方中心、港交所共同建设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协调工作机制,扶持地方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如四会市签订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众投六号合伙协议》《四会市建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前海众投邦合作协议》《四会市人民政府与中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关于四会中集冷链及智慧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共建“三网一车”创新投资基金合作框架协议》,设立规模为10亿元的中集冷链智慧物流产业基金和总规模100亿元的“三网一车”创新投资基金,推动“基金+产业”招商落地。三是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环境。引导各地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站点和分支机构,建设了广东省初创科技型企业融资信息平台,逐步推进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定向开放,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引进创新创业赛事遴选的优质项目落地。
以湾区融合为契机,构建开放创新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布局,将通过发挥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核心引擎功能和作用,强化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带动,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在科技产业、技术攻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协同创新,推动全省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一体化”发展。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创新协调发展,对广东省县域融合发展与开放创新提出了新定位和新要求。广东是著名侨乡,海外华侨华人资源是广东开放创新的突出优势,近年来地方创新创业环境改善吸引了一大批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如“中国第一侨乡”台山市以侨为桥,畅通海内外华侨华人参与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的渠道,发挥侨务局、侨联会和海联会等重要外联部门作用,构建集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创业创新、联谊联络、涉侨服务等功能,兼具传统侨乡文化与现代科技信息化为一体的华侨华人平台,成为广东省县域开放创新的亮丽名片。
总结经验 打通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县域是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更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广东省对照创新型县(市)建设方案落实重点任务,整体完成建设指标情况良好,在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指引》要求,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引导县(市)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多领域、多主体、多层次县域创新体系,以研发机构、孵化育成与科技产业园区“三板斧”打造县域高质量创新体系。
在县域支持乡村振兴创新工作方面,三县(市)已取得标志性成效。围绕县域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科技计划项目,一是围绕县域主导产业链技术需求,组织一大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了对接工作,台山、廉江和四会三县(市)均建立起县域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二是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地方优势品牌。结合“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契机,三县(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超过90个,农业或涉农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初显成效。三是发挥地域农业优势,建设高质量农业园区。三县(市)立足地方优势农业产业,进一步提升集聚水平和创新水平,建成鳗鱼、红橙、丝苗米、砂糖桔等特色产业的省级农业园区,成为地方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
通过调研廉江、四会和台山三个县级市的创新型县(市)创建情况,一些瓶颈问题制约了当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科技服务、人才引进、经费投入等三个方面。一是孵化育成体系仍需加强,县域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机构过于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的孵化育成体系支撑,对推进创新创业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助力仍然不足。二是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偏小,县域层面对高端创新人才吸引力有限,本土人才培育基础薄弱。三是县域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相关创新主体科技计划项目承接能力不强。
县域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在今后的县域科技创新工作中,广东省将进一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水平,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以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县域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县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强大支撑。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布局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和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服务子平台,做优做强技术转移机构、孵化育成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博士科研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在县域打造更多融合产业共建、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领支撑县域创新发展。
建设县域高水平科技园区。科技园区是县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载体。要加大对县域特色园、专业园、功能园和示范园升格创建的扶持力度,引导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分布零散的园区和镇街加快创建高新区、农高区、经开区等高水平科技园区。要出台政策措施,培育“链主”和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引入中小微企业,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改变县域产业发展“小、散、乱”局面。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推动形成集群式创新,发展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严控低端产业向县域园区转移,打造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核心要素是人才。从国家层面建立对高层次人才流动轮岗和赴基层开展科技服务的考核机制,让科技人员不仅停留在实验室,更应该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了解产业的实际科技需求。在市级、县域层面则针对主导特色产业建立完备的科研人员工作站,并提供相应的便利生活条件和经费保障,使与本县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科技人才能够留在本地。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地方科技金融人才和科技服务人才培养,解决县区引才难和留才难的问题。
创新县域科技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级科技部门项目资金投入,国家科技部及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对于县一级上报的重大科技项目,特别是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项目能给予特殊政策与支持。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县域的科技经费投入方式,从政策体制和标准上能予以立法,彻底解决地方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不稳定的问题,形成县级科技有效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