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与防控
2021-12-03王丽红
王丽红
(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镇综合服务中心 135022)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向大规模、集约化方向转变,繁殖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养猪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猪繁殖障碍也被称为猪繁殖障碍综合征,会引起流产、早产、死产、胎儿畸形、产仔数少,弱胎及长时间的不发情或反复不育。基本上,这种疾病会出现在养猪的任何地方。对猪的繁殖和改良产生严重影响,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养猪场要及时了解该病的病因,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以减少该疾病的发生,从而促进猪场绿色可持续发展。
1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
1.1 非传染性病因
1.1.1 母猪病理因素
本身患有繁殖性疾病的母猪(如子宫内膜炎)会引起异常发情,使其受孕率低,甚至是流产。患有卵巢囊肿的母猪表现出持续不发情的症状。
1.1.2 营养因素
母猪采食不均匀或营养水平过高或过低,饲喂发霉变质、冰冷的饲料也会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如饲料中营养水平过高,过多的脂肪会沉积在生殖道内,如在输卵管、卵巢和子宫角,使卵泡细胞退化,进一步引起母猪过肥或不孕。饲粮中营养浓度过低或饲粮中营养不均衡都会影响母猪发情、受孕及妊娠期胎儿的生长发育;给母猪长期饲喂发霉饲料可能引起慢性中毒,影响生殖系统,最终引起疾病的发生。
1.1.3 饲养管理因素
不科学的猪舍设计与脏乱差的猪舍卫生也会影响猪的繁殖技能。如空气中高浓度的硫化氢和氨气不仅会影响母猪的繁殖,甚至会引发疾病。与此同时,母猪在高密度环境中容易导致流产。此外,与繁殖相关的设备设施没有严格消毒或在输精操作中不规范,很容易引起母猪生殖道感染,进而影响母猪受精率甚至是受孕率。
1.2 传染性的影响因素
1.2.1 母猪病毒性疾病
在生产中,如果母猪感染病毒性疾病,如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细小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等时,可能会发生生殖系统疾病[1]。
1.2.2 细菌性疾病
患有布鲁氏菌病、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常见细菌的母猪会影响母猪正常的繁殖机能。如母猪在隐性病程中感染布鲁氏菌。只有少部分母猪表现出典型的症状,其他母猪表现不明显。流产通常发生在怀孕后4~12 周。生病猪的主要症状是精力不足,乳房和阴唇肿胀及黏腻。同时,母猪阴道产生脓性分泌物。
1.2.3 寄生虫病
患有弓形虫病和冠虫病的母猪会引起生殖系统疾病,有时也会混合感染多种病原体或引起继发感染。猪弓形虫病通常容易感染3~4 个月大的猪。生猪的主要症状是高烧和呼吸不良。仔猪也会出现水样腹泻。在第15 天将逐渐恢复,成年猪经常经历隐性的繁殖障碍。
2 临床症状
2.1 母猪
2.1.1 发情障碍
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发情周期出现异常。如后备母猪已达到交配年龄,但它不显示发情,而母猪断奶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显示发情,怀孕失调。已配种多次的母猪不育或出现妊娠母猪流产,产仔数太少,产生死胎或木乃伊胚。一般情况下,母猪在流产前没有临床表现。个别母猪的体温会短期升高并停止进食,但很快康复。经常会出现母猪怀孕早期胚胎被感染而死亡,随之逐渐被母体吸收,最终导致相较正常仔猪的体型明显减少。
2.1.2 泌乳障碍
母猪患有无乳综合征,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数小时出现发烧、呼吸急促、乳房增大、手感硬,甚至不下奶且拒绝抚养仔猪。
2.2 种公猪繁殖障碍
生殖器官发炎、肿胀,性欲降低,精液量少及精液质量下降主要为种公猪繁殖障碍的典型症状。
2.3 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母猪对仔猪的影响
通常患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母猪会对仔猪生命力有影响,无法保持供奶甚至是停止吮吸,出现震颤或无法稳定站立情况,伴随着痛苦哀鸣,时常有腹泻症状,并常在出生后1~3d内死亡,但体温正常或偶有下降。
3 诊断措施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症状是分娩困难和妊娠障碍。许多母猪到了繁殖阶段后会出现发情异常或发情周期紊乱。许多后备母猪到交配年龄不发情,与此同时,母猪断奶后很长一段时间未见发情表现。部分母猪出现妊娠异常或妊娠后早期流产,生下死胎、僵尸胎和木乃伊胎。部分母猪妊娠早期死亡,被自己吸收,导致仔猪数显著下降,通常不到5头。母猪部分或全部存活,但整体生命力下降,不愿进食或进食较弱。部分猪无法正常站立,猪行走时会出现左右摇摆、腹泻、体温明显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将在出生后3~4d 死亡。
4 防控措施
4.1 加强免疫接种工作
养猪场应根据当地流行病的种类和特点、生产特点、猪的年龄、各种疫苗本身的特点及母婴和疫苗来源的增减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养猪场具体情况,优质储备猪应在配种前接种繁殖障碍疫苗,并按计划进行杀虫处理。确保健康安全后才能转入生产群进行交配(经抽血化验和实验室测定证实)。虽然不可能将导致生殖障碍的所有疾病纳入免疫计划,但需要接种细小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日本脑炎和布鲁氏菌病等更严重疾病的疫苗。一般来说,应根据发病季节、抗体产生时间和免疫期长短,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免疫接种,并进行监测,适当的调整免疫程序[2]。
4.2 疫情防控和监测
养猪场应采用自繁饲养。如果有必要引种,应提前摸清该种猪养殖场的具体情况。猪只引种后必须隔离约一个月,并在此过程中做好防疫工作。只有通过血液测试后才能饲养繁殖,淘汰不合格的猪只。处理个别家畜或家禽时,应首先测定血清抗体水平,并以每小时0.5~1.0mmol/L[3]的速度降低。
抗体检测通常每年抽血2 次,即每6 个月一次。如果发现有影响繁殖障碍的相关疾病,应立即治疗。建议静脉注射高渗溶液以减轻病禽的脑水肿。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应接近动物血钠浓度或初始使用含钠170mmol/L 的高渗溶液。如果怀疑畜禽有脑水肿,可以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或二甲基亚砜减轻症状。
4.3 加强隔离和消毒
猪场要注意严格隔离和消毒。养猪场必须确保生活区、生产区及粪便收纳区严格分开。生产区域内的人员不得进入非生产区域。育种者不得随意越过猪舍,每个猪舍中的工具均不得互换使用。养猪场的正门和生产区域的出入口必须配备消毒室和消毒设备,依据免疫程序和制度,按时按点地对环境进行消毒,一定要注意在易流行的季节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猪舍的地板、墙壁、用具和设施定期消毒。加强对昆虫、蚊、鼠和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健康猪的尿、粪用酵母菌或沼气处理,病猪粪便、奶、羊水、胎儿、流产胎儿和尸体用无害化处理,如焚烧等。
4.4 确保营养合理
根据猪的品种、生理阶段、群体因素和养分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阶段猪的育种标准和营养需要。一般来说,后备母猪可以在早期阶段用增肥的猪饲料饲喂。当他们超过6 个月大时,应选择饲喂泌乳母猪饲料,防止饲喂孕期母猪料从而导致长时间的不发情或乏情。
母猪第一次怀孕后配种,进行妊娠检测并确定受孕。此时,可以饲喂怀孕母猪料。分娩前一个星期及时更换母乳料,直至仔猪断奶且母猪再次配种。确认受孕后,再次饲喂母猪怀孕料。更换时一定要注意有1 周左右的换料期。特别是必须确保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充足供应,并调节必需氨基酸及限制性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平衡。
保证营养物质的科学配比,促进母猪机体的健康。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状况,合理搭配饲料,并根据饲料质地添加适当的霉菌抑制剂,以确保饲料不受霉菌毒素危害。在饲料配方中,增加青绿饲料的饲喂量,如紫花苜蓿、羊草等的摄入量,每头猪日饲喂1~2kg,可使胃肠吸收功能更好,促进母猪采食量;与此同时,增加多矿和多维的摄入量,促进母健康。
4.5 加强日常管理
对不同品种、生理阶段、体格差异和病理阶段的猪群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群管理,应根据生猪生理阶段采用合理的饲养管理。首先要掌握猪群的实际情况,一定要消除仔猪先天性不育。确保合理的营养。根据猪的品种、生理阶段、群体因素和养分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不同阶段猪的育种标准和营养需要。一般来说,后备母猪可以在早期阶段用增肥的猪饲料喂养。与此同时,一定要为种猪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及配种环境。养猪场应根据气候条件调整养猪场的小气候,保障猪舍空气新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疾病的产生,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养殖场的效益。
母猪舍应冬暖夏凉,干燥舒适,通风良好。合理建设猪舍,确保周围无噪声等干扰,降低母猪应激反应。在炎热的夏季应适当使用滴水降温和冷水喷雾法,保障母猪无热应激反应,确保猪舍内外环境良好。
5 小结
猪繁殖障碍对生猪养殖场的未来发展有负面影响。因此,科学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猪繁殖障碍的发生,与此同时,要在猪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及时控制疾病传播,降低猪场的经济损失,提高养猪生产质量。此外,为了达到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效果,饲养人员还应实施科学的饲养方法,定期、有计划的加强消毒预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