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力活动知信行路径研究

2021-12-03张婧珊王玮玮

亚太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力信念青少年

张婧珊 王玮玮

(1.四川体育职业学院;2.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一、研究目的

充足的证据表明,适量体力活动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益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把青少年列为促进体育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青少年每天至少累计有60分钟中等至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玩耍、游戏、运动,也包括交通活动或体育。然而全球范围内,大约只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达标。2014年,王致和等人研究发现,中国9—22岁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一小时检出率男女生分别为73.3%和79.1%。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实际活动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总结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利用知信行理论探索如何有效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

二、研究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青少年体力活动”“知信行”等关键词,利用文献资料法整理分析了大量相关文献。

三、研究结果

知信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行为改变,该理论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基础,产生信念和态度是内在动力,从而达到自觉改变行为的目的。应用此理论模式,探索如何有效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体力活动指任何可以引起骨骼肌收缩并在静息能量消耗基础上引起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由此可见,体力活动包含且不限于体育运动,交通出行、家务活动、工作方式等都影响着体力活动水平,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青少年体育知识匮乏

应用知信行理论分析,若想改善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运动健康知识的获得是基础。青少年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然而多数学校对体育知识的认知不够深刻。付晓蒙等人的研究显示,教师对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评价的问题十分忽视,且没有相对一致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建议加强对体育与健康知识重要性的认识,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对于体育知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李祥在其著作中写道,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体育现象、事实及规律的认识,是人们长期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张建华认为,体育知识指运动认识主体在运动实践中与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运动经验和认识。他们主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表述了“体育知识”的概念。基于本文研究,笔者认为体育知识是人们通过认识和实践来获取体育理论与体育经验的统称,包括体育常识、体育保健知识、体育的价值、运动项目规则等。体育的实操性又决定了体育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反复练习,最终形成一种可以掌握并运用的能力,即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是相互统一的,体育知识是实施运动技能的基础,运动技能的练习则需要在体育知识的指导下进行。

学校体育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然而传统的体育教育过于强调运动技能的训练,忽略了体育知识的传授。陈敏研究发现,兰州城区青少年掌握的体育知识不够全面,获取路径比较单一,导致青少年缺乏对体育知识的能动性,学习兴趣下降,制约了青少年体育能力的发展。学校在传授青少年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其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利用运动技能科学运动,健康发展,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健康观,将运动融入生活,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

(二)运动健康信念的形成有待强化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从根本上讲,信念的产生源于人们的需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若要通过知识产生信念,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对青少年自我效能的培养和价值判断的引导,既要解决“我能行”的问题,也要解决“值得做”的问题。

季浏的研究显示,人们知晓了体质健康的益处,经过内化整合形成个体自我系统的产物,才能逐渐产生健康理念及相应的体育健康意识。杜建军等人研究得出,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水平,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陈华卫等建议,体育教育实践中融入并重视体质健康知识的内容,提高青少年对体质健康知识的认知,增加“能力感”和“价值期待”,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水平。

(三)社会层面的知与信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必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笔者认为,个人层面上知识的获取与信念的产生较容易,困难的是社会层面的知与信。张河川、郭思智研究显示,在知识掌握方面,女生优于男生;在运动行为方面,男生优于女生。认为知行转换过程中,受外部文化、自身态度的影响,女生在“以静为美”的导向下实施运动行为的人数低于男生。代俊等研究发现,除了个体层面的自我效能和活动障碍对体力活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外,人际关系层面的同伴和家庭支持等也对体力活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社区层面的社区环境可对体力活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由此可见,一种行为的转变既复杂又困难,不仅受到个人知识与信念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层面诸如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社会舆论、道德观念、法规制度等的影响。大到国家政府,小到社区家庭,对运动及健康的认知更加深刻,才能产生努力提高个人健康水平的意愿与信念。在此环境中成长,才会有利于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

四、研究结论

获得运动健康知识是提升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基础,传统体育教育过于强调运动技能的训练与掌握,忽略了体育知识的传授。在获取体育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青少年自我效能的培养和价值判断的引导,如此才能产生足够的信念为提升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提供动力。大到国家政府,小到社区家庭,对个人的体力活动水平都有深刻的影响,只有整个社会的知与信提高了,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五、建议

学校体育教育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注意青少年自我效能的培养,同时通过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益处的风险知觉等方式,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的价值期望。

国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应逐级认真落实,为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对儿童青少年的休息、饮食、身体活动都有较为详细的要求,并强化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责任,明确其重点任务,对如何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个人与社会的知与信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

猜你喜欢

体力信念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超重儿童的体力活动干预研究——体力活动意向及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影响
人类的收留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