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
2021-12-03江苏省常州市卜弋中学
江苏省常州市卜弋中学 陈 承
近几年“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兴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自主”,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展示、自主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我校(一所农村初级中学)逐步研究“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策略,目的就是要以“学案”为抓手,打造“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十三五”期间,我校在教学方面,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这可以更新和丰富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培养正确、科学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以及在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对教师而言,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增进师生关系和情感;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主要概念
本文中涉及的“教育信息化”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教育”推动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创造新的教育发展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手段,促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仅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多元的学习平台,也强调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体现“被动、接受、独立”的特征。一般来讲,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具有以下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生成性。
二、前期调查研究及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对课堂观察、回收问卷、访谈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得出了如下认识和结论。
(一)学习方式现状
从我校教育教学的情况看,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是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认真复习。因此,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上课、做作业、阅读(看书)、考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情况有所减少,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的机会和途径仍然不多;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经常是书面习题,很少布置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实践、研究性学习这一类实践性或研究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仍然不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现状
由于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有限,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问题,中老年教师偏多,我校60%以上的教师不能熟练运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工具,几何画板、作图、制表工具等基本不会,不会熟练使用信息浏览、搜索工具,不到10%的教师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微课、电子白板及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实施教学。但是,超过9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利用互联网,采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关于学生,80%以上的学生使用过互联网来帮助学习,主要是课后用于查阅答案、参考典型习题、查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截至2016年底,对于我们常州的青果在线学习平台,我校的学生几乎不了解。
(三)研究认识
学生对互联网的关注度、积极利用优于教师,大部分教师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较高期待值不符。现有的教学平台不能充分利用,只是停留于课堂上的交流、书面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很少有教师在网上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的能力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有效学习的方法亟须指导。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得到了改变,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出现。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校教与学的方式可能还比较落后。所以,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课题组认为,对于我校而言,研究这一课题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和一定的可行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几种学习策略
(一)“问题探究”课堂教学策略
本模式既是我校“十二五”期间的课题研究成果,即学案教学法,也是通过本课题研究后进一步完善的结果。在这种教学策略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进而建构知识、形成技能,通过总结反思,培养思维。
(二)“主体实践”课后研究性学习策略
该模式主要应用于一阶段学习任务结束后,先由教师围绕主题提出学习建议,然后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案或策略指导,如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等。接着,学生3—5人自由组合,形成具体的研究实施计划、方案,由教师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审核、修正、补充。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或网上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开展组内合作与交流,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小报,最后将作品发布到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样的研究型活动,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习的时空得到拓展。
(三)“专题研究”学习策略
这种模式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要求学生构建“专题学习网页”。如利用学到的知识制作班级主页,各组利用PowerPoint或Word文档来进行交流、汇报,针对各个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补充。针对各组探究的问题,要求其他组成员注意倾听,若遇疑问,组员需进一步介绍或答辩。在交流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点,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各学科学习,逐步实现意义建构,提升学习能力。
(四)师生互动学习策略
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师生通过交互机制展开讨论与协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互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例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收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又如,当学生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或有悄悄话想对教师倾诉,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送到教师的电子信箱或者博客。学校的网页上还设置了心理咨询网站和名师辅导网站,教师在网上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批改和解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育德性、交互性。
四、反思
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资源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包括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学习形式、内容、途径得到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扩展和延伸,它的优越性是其他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研究表明,运用网络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认真、深入学习的学生有限,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过多依靠网络,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深入思考问题不多,技术也可能会成为学习的干扰。
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网络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的缺陷。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其实是把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习情境创设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与学的过程中,同时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相互融合,并指向学习目标,从而实现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