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间信仰文化的对外交流与翻译
2021-12-03刘靓
刘 靓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合肥 238000)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1]。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通过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为《愿景与行动》)。作为“一带一路”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其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2019年4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伙伴关系,推动国际合作,创造更便利的联通条件,造福各国和各国人民。各地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峰会、论坛、研讨会、博览会等,旨在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推动地区内各国人民有效合作展开系列活动。2017年5月,举办第一届高峰论坛取得的成果就有“增强民生投入,深化民心相通”,与区域内国家签署了多项文化交流协议。可见,“一带一路”积极倡导民心相通、文化互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建设。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引导民间信仰文化对外交流,则能更进一步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实现国际间合作互信,提升我国的形象和国际话语权[2]。
二、民间信仰文化的特征及对外交流的意义
(一)民间信仰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国的民间信仰文化虽是非主流文化,但源于主流文化,深受儒、道、释等主流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主要内容是由祭祀、风水、民间神话、传说和风俗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基层文化构成[3]。民间信仰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英雄或重要的人物因素,没有稳定的原型塑造,也没有组织形式,信仰者各自表达自己的信仰愿望,却无互动关系。由于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带一路”沿途其他各国的民间信仰文化与其主流文化较为一致,具有封闭性、排他性及单一性等特征,而我国的民间信仰文化表现的却是较为开放、包容、多元、与时俱进且具有传承优良传统。民间信仰往往展现了我国民族的不畏天神、积极面对、勇于追求及奋斗不息的民间精神,但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人民通过神灵自我动力化的特征,寄托于神但又不依赖于神,以求外而内化为自我唤醒的奋斗精神。
(二)民间信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
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世界文明的相互借鉴越来越强,文明的互鉴互惠倾向也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同。我国对外推广汉语,设立孔子学院。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世界的融合,不仅仅只是经济的融合,更重要的还是文化的融合,既要让我国的主流文化传播于世界各个角落,也要让民间文化传递到外域民众的认知领域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民间的生活和文化活动。在民间信仰文化中,丰富的原生态音乐、舞蹈、美术、戏曲及文学等艺术元素,既娱乐身心,又健全自我,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向外展示我国民众的社会风貌。而且,民间信仰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均是对外传播交流的优势,也是对外交流传播合理性所在[4],启发并引导人们认同国情乡土,接纳异域文化。民间信仰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是展示文化自信和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提升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5]。同时,这是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润滑剂,是不同地域人们相互了解、维护和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实施的重要手段。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可以控制的,控制人行为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文化设计[6]。所以,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向其他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也是这个道理。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间信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信仰对外交流也就是“民族的”向“世界的”转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民族”的精神根源,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消除文化壁垒,避免文化冲突及抵触情绪。
三、民间信仰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途径与策略
(一)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讲好中国故事
2008年6月,民间信仰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间信仰属于民间文化生活的现象已被普遍认可和接受[3]。民间信仰是我国民间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区域的民间特色,反映了当地人的智慧和精神世界。每一处的民间信仰都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既有传统的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织女牛郎等故事,又有各种庙会、地方传说等。这些民间信仰的故事,由于长期的文化差异,一直未能在域外得到有效传播,致使域外人民误以为我们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事实上,我们只是和域外人民的信仰不同而已。域外人民信仰的终点是回归到仰靠神的智慧和力量,而我国民众信仰的终点是回归到自我的智慧和力量上。因此,想把我们民间信仰的地方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并被人们所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和场所。“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和信仰多元并存、文明互通互鉴,为民间信仰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机遇,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平等、民主、开放、包容的心态将民间信仰文化与区域人民进行交流,采用多元多通道的方式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推进民间人员的互动往来,实现民心相融相通。而文化宣传资料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起到对外宣传和推介的效果[7]。
(二)设立专门的对外交流机构,展示民间生活的过程及体验
在文化对外交流方面,国家有专门的对外结构和平台,这些部门主要宣传主流文化,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信仰文化,也应该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平台,宣传民间信仰文化。例如,可以在个别学校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或宗教学等方面设立留学生培养课程,实行留学生交流与共同培养[8],目的是引导域外人民参与我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体验并了解其形成的背景。由于我国民间信仰文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糅合体系,倾向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西方则是受基督教影响的单一文化,他们倾向于精细化和结构化。就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那样,西方人不能理解几种草放在一起熬出来的水能给人治病,但事实是我国人民利用中草药已经帮助人们治疗疾病几千年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纳了中医的价值。同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间信仰文化,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真实生活的反映,也必然会被世界人民越来越多地认知与接纳。所以,在民间信仰的对外翻译方面,还需更多地反映民间生活的过程和体验。例如,将“算命”翻译成“Fortune-telling”,西方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巴纳姆效应”,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而我国民间算命不仅仅只是预测未来,更多是具有心理咨询与宣泄的作用,是那些身心遇到阻碍或是心理存在困惑的人,在算命先生引导和暗示下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因此,它具有“priest”的功能和意义,但又不完全是“priest”。所以,在民间信仰文化对外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展示民间生活的过程和体验,而没有文化过程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的介绍,很难全面反映我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重视书籍出版及对外文化企业发展,展示民间信仰文化的背景特征
加强对外文化企业建设是民间信仰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因素,因为,民间信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多的需要民间组织或是文化企业及文化公司而进行[9]。所以,大力支持和发展对外文化宣传与交流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在引入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背景特征。例如,“急急如律令”在中华汉英大词典中译为“Obey Orders Presto”[10],这种翻译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最完美的译法了,但对于以英文为主体语言的人来说未必最好,因为它很难反映出“急的状态、令的重要性以及咒语的整体涵义”。正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那样,众口难调,对于源远流长的民间信仰文化来说,更是如此。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与文化》(1990)中指出,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而不是仅停留在词、句、段落和语篇上。翻译是文化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应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翻译必须超越语言的局限,将纯语言层次的转述上升为文化内涵的翻译和阐释[11]。
(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展示民众热爱生活与和平的淳朴风气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网络传媒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人们的生活时刻与网络相伴,许多的信息均从网络获得。可以利用诸如《今日中国》外文平台中的《文化》专栏[12],以视觉、图像及视频等生动的形象,交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信仰文化,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活动内容与形式,开设专门窗口,也为感兴趣的域外友人提供乐于接受的交流信息和方式。由于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间社会的真实反映,是与域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内容,所以网络平台是民间信仰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民众热爱生活与和平的重要形式。
五、思考与结语
当今时代,应注重国家传播能力的提高,精心创设对外语言体系,切实增强对外话语的公信力、号召力与创造力,传达中国声音,深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民间信仰文化研究者及热爱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努力将民间信仰文化传播出去,展示我国民间生活的真实面貌,体现民间信仰文化的生活特质及民族特征。民间信仰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软实力载体,应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交流,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展现出地方性多元文化并存的接纳胸怀及美美与共的文化环境,以发挥文明互通互鉴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文化融合的贡献。当然,由于民间信仰文化的复杂性,在对外翻译与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阻碍和困境,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信我们的故事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听众,我们的民间信仰生活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