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研究

2021-12-03锴,张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纲要科学科技

杨 锴,张 敏

(1.皖江工学院,马鞍山 243031; 2.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 243031)

贯穿在中国近代现史纲要教学(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中有很多脉络,其中一条重要的脉络就是科技史脉络。因为工业革命,坚船利炮叩开国门,之后,中国近代与世界发生着联系,开始步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要的内容,纲要教学中历史性、政治性、人文性价值较为凸显,然而科技史教育在纲要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通识教育背景下,加之教育对象转换为伴随科技深刻发展的生活和学习与科技、数码密不可分的“E一代”,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价值彰显、资源挖掘、教学方法研究,成为一项紧要及必要的课题。

一、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的价值彰显

(一)学生层面:宏大历史叙事中科学教育微观化

1.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相较于历史文化知识而言比较抽象,大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科学概念比较抽象,但从它的来源上来看它是相当具体的,它们的产生发展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空刻度中。科技史可以为科学素养教育提供重要的事实、概念、原理、方法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从科技史的角度,把它们与特定的科学事件或科学家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定理会让后人产生若干个疑问,当初是怎样被发现的?为什么会被发现?我们通过科技史教育,将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详细地介绍给学生,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给了学生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案例教育。在诸如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技术史就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纲要教学中“洋务运动”方面的内容,在讲授洋务派创建新式学堂时,对“广方言馆”中的翻译代表人物徐寿、徐建寅父子进行介绍,他们对化学中的元素钠、钾、镁等的翻译构建了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概念基础。

2.有利于学生在对科学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兴趣

爱因斯坦关于科学知识,有比较经典的论述,他指出科学知识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在学习科学结论时读者也无法领略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所以很难达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史使人们了解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是如何被提出来的——包括针对什么问题,留下了什么问题。科学史也使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不只停留在作为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而是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的整体性,使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的认识达到辩证的统一,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了解[1]。同时,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有时的确是有些枯燥无味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本来就对科学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必须利用生动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科技史教育就能提供一些很能吸引人的小故事,从而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更容易并乐于接受科学知识。

3.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科技创新精神

科学教育很长时间注重“是什么”“怎么样”,而忽视了科学发展过程中认识能力培养。各种教材也省略了科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产生及演变过程,直接将结论展示给学生。然而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科学的发展总是很简单很顺利的错觉,使学生感受不到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艰辛,更认识不到现有的科学理论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正确。而学习科技史,可以充分弥补这种不足。从科学史了解科学过程,强调在过程中学习,实现了由“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科学结论教育”向“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的转变,符合当前世界科学教育改革潮流。科技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质疑,从而坚定科学必胜的信念。

(二)教育层面:微观历史事实中科学人文一体化

1.科技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科技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用史实说话,才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2]。从我国古代领先世界,到近代没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又重新重视科技,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渐渐又开始富足强盛。通过这些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习科学,为祖国强盛而努力。

2.架起科学与人文桥梁,促进双方互动

科学史创始人萨顿指出: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3]。科技史的学习对于造福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决定着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和对科技政策的理解,是现代科学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科学教育都是围绕学科中心,教材内容偏“学术性”,缺乏“社会性”与“时代性”,反映科学广泛应用和价值的知识相对薄弱,让学生很难感受到科学与社会是有密切联系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科技史教育在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理解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为这门课是政治课,但是它可以用历史知识来穿插教学,学生在这种偏向于历史的学习中会不自觉地把科学发展放在开放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要正确认识科学在当今的社会影响,就必须考察它的过去。

二、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的资源挖掘

(一)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的人物资源

历史的活动永远是人的活动,人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民众,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始终都是历史的主角。纲要教学中的人物前台上自带主角光环的大都是政治历史人物,其中的科技人物虽是主角,但隐藏在历史的云山雾海之中。因此,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首先得挖掘科技人物这一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抽象的,但历史中的人物是具体的、鲜活的、存在的。与其说是讲述历史,不如说是讲述人的历史。挖掘科技人物及其故事,更贴近教育对象角色及认同、感受。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的人物资源丰富,从国别来说,有国内的和国外的,如洋务运动中国内徐寿徐建寅,国外的傅兰雅;从影响力上来说,有影响力大的和影响力小的,影响力大的如詹天佑、钱学森等,影响力小的如方滨兴等。无论从何种角度,对这些历史上的科技人物资源进行挖掘,当作案例也好,当作专题也罢,都能很好地实现科技史教育。

(二)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的实物资源

科技史,不仅表现为科学技术知识发展的历史,更表现为物的生产的历史。如一台蒸汽机、一个内燃机、一台电脑,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科技时代。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需要挖掘实物资源,且也有很多这样的实物资源。比如,军事科技中,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用的“汉阳造”、国民革命军中使用的“中正式”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对比,就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中日之间科技的差距,并且在这种巨大的差距对比下,中国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足以证明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精神的伟大。上述列举的军事科技实物仅仅是单兵武器,其实军事科技中还有很多,如洋务运动中引进的“克虏伯”到当代的“东风快递,使命必达”。除了军事科技,还有工业科技,中国的第一个无缝钢管场,还有航空科技实物、通讯科技、生活科技等无穷无尽的实物,远到太空,近到身边,历史上的落后,现代的发展,这些历史的反差、实物的变迁,都会让教育有鲜活感,也会让学生与科技“零距离”。

(三)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的影像资源

影像本身就是科技成果,同时影像也记录着或传播着科技。关于近现代史及科技发生的发展,有大量的影像资源,如《档案》《探索·发现》等诸多电视栏目或纪录片,以及如《钱学森》《邓稼先》等诸多优秀的影片。合理运用这些影像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技史的兴趣和进一步了解科技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首先要引起动机和兴趣,兴趣是内在的学习动力。学生如果对历史的学习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难以持久集中。如果运用影像资源,影像资源中直观、生动的画面替代课堂上的抽象讲述,给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冲击,可以充分吸引、感染学生,从而营造鲜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形成历史知识,由此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磨炼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开展科技史专题化教学

教育部教社科厅〔2006〕4号文件要求,全国高校在2007年开设“纲要”课程。自课程开设以来,大多数高校都积极推进纲要教学改革,其中专题化教学是纲要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途径之一[4]。因为通过专题化教学,原有教材编年体式的叙事结构被打破,历史观念与史料论据的结合得到了强化,促进了教材体系创造性转化为教学体系。专题化教学途径下,纲要课程自身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与授课时间相对较少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高校纲要课与以往历史课程、其他政治理论课程的重复问题在专题化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处理。十多年来,围绕专题化教学,高校出版了一系列教材,也形成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说,纲要课专题化教学取得了很大进展。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如何实现,专题化教学就是很好且很成熟的途径。从普遍性角度来看,可以设计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科技专题教学;从特殊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开展专题化教学,如水利类的学校可以设计中国近现代中的水利科技专题教学,通信类的高校可以设计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通信科技。结合学校或者专业特色开展,不仅凸显了科技史教育,也渗透了校情校史教育。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引,学生的参与实践,师生的感悟交流”三方面。“行动”是体验式教学的中心,在“行动”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充分地调动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体验式教学方法是集知识(Knowledge)、实践(Activity)和反馈(Reflection)于一体的一种效力更持久的教学方式。它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主体的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局限在认知、理性范畴,而是进一步扩展和发散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纲要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价值的引导,更是情感的升华。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现代青年大学生更注重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此基础上,结合近现代科技史中的人物、实物、影像,创造相关的情境,让注重用户体验的大学生进入情境中,不仅能增加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采取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指的是课前或课外学生自主学习、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时间讲授知识。课堂转换为互动场所,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这些互动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较以往课堂讲授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的大众化和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使“翻转课堂模式”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发现和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传授知识。课堂上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现在的“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科技中成长的弄潮儿,相较于现实生活,他们更适应网络和虚拟生活。借助网络上丰富的科技史教育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师生间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四、结语

纲要教学中的科技史教育是一项具有学理性和现实性的任务,在进行科技史教育过程中还需把握几种关系:一是本和末的关系,即纲要教学为本,科技史教育为末;二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关系;三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对上述关系的把握,不仅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推动纲要教学中科技史教育的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纲要科学科技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点击科学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