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an Dijk语境模型中的意识形态话语分析多维思考

2021-12-03范文卿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论语篇话语

范文卿

(扬州职业大学,扬州 225009)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越来越关注意识形态与话语的相关研究。就话语中的意识形态认知,van Dijk(2011)[1]3认为应更加关注意识形态的社会认知属性。他指出,意识形态的话语基于特定的某些意识形态,并且一定会在话语中显示意识形态的某些结构[2]。因此,通过书面文本或互动话语研究意识形态,目前是比较合适的方法。其主要根据在于通过话语和相关的符号信息等属于意识形态的实践,如议论、叙事、说明等不同体裁的话语,更能清楚地表达、阐释、证明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然而,从方法角度看,这不是说把意识形态从话语中抽取出来或把话语从意识形态中抽取出来。意识形态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社会实践,其不仅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van Dijk意识形态观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3]。

一、语境模型

语境模型是一种在语篇和交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特定类型的模型[4]253。与其他模型一样,它们也是事件、情况和行为者的表征,表示正在进行的交际活动和语境。例如,在阅读报纸中,个体构建并不断更新涉及报纸(及其特征)的类型、报道或社论作者、读者个体行为及其他语境特征。

语境模型对于规划和理解大量的话语属性至关重要,如言语行为、礼貌和自我呈现[4]253,同时也监控并解释话语变体。因而,在模型中一个“非正式”语境,会影响意义表达中“非正式”词汇变体的选择。也就是说,在语境模型中交织的信息监控事件和行为模型是在实际话语中的表达方式。语境模型还定义了论点和视角及其相关观点,通过话语描述语境模型中的事件,从而解释了社会地位的重要意识形态的含义。

van Dijk(2001)提到,话语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是通过几个中间认知层次间接联系在一起的[5]11,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简单地“读出”话语中包含的意识形态。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要构建语义模型,需要根据双方共有的知识,激活大脑中的深层次的语篇整体表征[5]13。这一过程与语境模型(context model)密不可分。只有在语境模型中把话语产出过程中的不同要素考虑在内[6],我们才能解读意识形态的话语结构。

二、语境模型中意识形态的特征

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不仅具有体现和表达个体甚至是群体信仰或信念的功能,还具有劝说和改变他人观念、信仰的功能。例如,话语中的语境、语式、话题、局部意义、互动策略、风格、修辞、操控等方面均和意识形态相关。van Dijk(2000)认为语境模型中的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特征:(1)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如上文指出的;(2)既有社会属性,也有认知属性[7]92。如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一个群体对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的控制,即话语实现权力得以体现,同时话语实现权力的过程也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社会属性[7]93;(3)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比如,出于社会某一群体的利益考虑,话语中的积极自我呈现与消极他者呈现;(4)既依赖于语境,又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且语境模型发挥着作用。语境模型存在于情景记忆中,是话语与社会交织的纽带,是会话参与者根据交际互动情境的相关特点所建构的特殊心智模型。语境模型既包括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境,也包含社会群体乃至集团共享的社会表征[8]。例如,新闻报道中,新闻受某种语境模型的控制,语境模型将主观地表现作者作为记者的身份、角色、目标、规范和资源,结合新闻采集和新闻写作中先前的个人经验从事新闻报道。语境模型中的时空环境、事件参与者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等方面[9]共同体现了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以上这些特征能够帮助人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话语的思想内涵、态度立场以及利益取向。

三、意识形态话语分析中的要素

(一)语境模型中的话语产出

在了解了vanDijk意识形态观以及他对意识形态话语的特征解读的同时,我们还应从社会认知角度关注意识形态是如何与话语联系的。以下新闻报道片段选自《每日电讯报》一篇社论,从中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如何在话语中表达或再现,以及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话语产生甚至改变的。译文如下:

由于不受控制的移民潮,我们的人口在不断上升,并且尚未制定任何条款应对此情况。这是公共政策相当惊人的失败。我们终于目睹了工党未能控制好我们的边界所带来的全面、恶劣的影响。这个政府实际上从来没有制定过实实在在的移民政策,只有一些缺乏理智的没有统一性的临时措施,对遏制、哪怕监控移民涌入毫无作用。

精确估计在过去的十年里,移民数量增加了两倍,其中有50万非法移民。而超负荷的社会保障压力并不是我们唯一为此要付出的代价。(每日电讯报,2009年1月7日)

无论这篇社论还有其他什么特点,大多数读者都会认同该社论表达了对工党及其移民政策的负面看法。对于那些了解《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来说,鉴于这家英国报纸的保守观点,这种观点并不令人惊讶。不仅如此,该报的其他社论对保守党的移民政策给予了肯定的赞扬。因此,这份报纸的“保守”观点支持保守党,反对工党的态度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些观念将影响群体成员对社会事件和具体情境的解读,并控制群体成员的话语和其他社会实践。因此,《每日电讯报》为了有效地说服、阐述和传播建立在保守派的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反劳工和反移民观点,使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夸大的形容,如“不受控制的”“失败的”“令人震惊的”“恶意的”,以及使用隐喻,如“螺旋式的”“加速恶化的”等词语来攻击工党的移民政策。同时,它强调那些被它称为非法移民的人的到来和存在的所谓危险,以便将这些人与违法联系起来,从而贬低“他者”,通过把“他者”描述为罪犯,而威胁“我方”英国人民。

这个例子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反移民立场来源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反对异族大规模定居,旨在捍卫“我方”民族及其语言、习俗和文化免受侵害的民族主义或仇外的意识形态,与反移民立场有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语境模型下,这种意识形态才在读者中得到传播,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再现。其中,实时情境与输入信息互动影响了交际参与者的认知,参与者通过语境模型对社会行为或事件进行心理表征,形成共有的态度。不仅如此,当这种共有的态度与特定群体的心理认知模型中的成员个人经验和观点相结合时,意识形态在话语中实现了再生产。

van Dijk(2000)指出,在一般抽象的群体意识形态(作为某种意识形态的“深层结构”)和具体的意识形态文本和话语(作为意识形态的“表层结构”)之间存在着几层表征[7]106。这也意味着意识形态在话语中并不总是直接可见或可察觉的,尤其是当语境模型阻碍意识形态直接表达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是“曲解的认知或糟糕的想法”[1]3。在这种情况下,分析话语语境显得尤为重要,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特定表达(如语码转换等)应被解释为意识形态。

(二)语境中意识形态话语的多维思考

vanDijk(1995)指出,语境模型中的意识形态话语具有社会认知性以及广义的社会性(包括互动性、政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4]255。这表明任何话语的意识形态分析,都应该考虑到文本和话语的一般特性,以及任何表达或意义与话语中相关结构的关系。例如,人们可以将被动结构解释为减轻主导群体的消极作用的意识形态策略的表达。然而,被动句式结构在语篇中也有其他原因。因为不知道施事方,或者因双方已共知不需要重复等,但是重点要放在负面行为的受害者上。换言之,除了意识形态对语篇结构的制约之外,人们还应该首先考虑语篇本身中任何表达或意义的“互文”功能。

其次,意识形态话语分析明显是关于话语结构的,即使只是非常间接地,也受到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换言之,只有受群体意识形态结构控制的社会认知表征(如心理模型和态度)的表达,这样的话语才是意识形态的话语。这意味着,这些意识形态话语结构应该主要集中于表达或再现一个群体的身份、行为、目标、规范和价值、群体关系和资源等。但有些人可能仅仅出于个人原因而积极的自我呈现和消极的他者呈现,而不是作为团体的一员说话或写作。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话语仅仅是个人的观点和经验或者是群体的非意识形态态度的观点。

再者,除话语和社会认知的限制因素之外,所有的社会实践包括文本和谈话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受到持续的互动,以及由参与者所定义的交际情境的身份、兴趣、目标、关系和其他属性的制约,即语境的制约。此外,意识形态基础结构的表达也需结合当前语境中动态变化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例如,上文中的社论向工党政府明确表明了反对移民的态度,这样做可能是出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原因。换而言之,社论在当时的交际情境中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如果保守党获得权力,情况将完全不同。尽管对移民的消极态度将保持不变,但针对保守党政府的移民政策的社论很可能会截然不同。

四、结语

语境模型中的意识形态话语需要对群体意识形态表达和再现的语篇结构和策略进行识别和解读,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话语的文本、认知和社会语境的制约因素。并非所有的话语结构都是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因此,需要在相关的制约因素框架内,如在语境模型中,考察话语结构是否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van Dijk强调意识形态话语分析的重点在于从社会认知和个体认知的角度在语境模型中考察意识形态在话语中的表达和再现方式[1]3。一方面,认知角度包含整个社区共享的社会文化知识或共同基础,同时也指特定社会群体共享的群体知识、思想和态度;另一方面,个体认知视角既包含谈论事件的主观心理事件模式,也包括当前交际状态下的主观心理模型和语境模型。

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控制我们日常生活文化的表达以及言论态度等,同样地,话语影响甚至也控制着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以及对意识形态实践的理解。van Dijk结合认知、社会等多因素,在语境模型中研究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试图从多学科角度深入探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揭示社会群体成员在话语生产或再生产中如何直接或间接地把话语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9]39。

尽管关于意识形态本质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对语境模型中意识形态的确切性质、其社会认知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的话语再生产等研究还需更进一步。关于意识形态话语分析和其他多学科角度的理论及实践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猜你喜欢

社论语篇话语
画与理
《语篇理论与教学应用》评介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语篇填空训练题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