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神、劲、律”培养到剧目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1-12-03常皓
常 皓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州 350100)
“形、神、劲、律”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当中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特征,对古典舞在剧目中人物的刻画以及风格的呈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神、劲、律”不仅将人物形象与性格变得更为鲜明,使艺术形象栩栩如生深得人心,更使得动作的一招一式在具有规范性的同时变得极具人物个性特点。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的具体集中体现,正所谓“扬其神而变其形”“万变不离其宗”。与此同时,“形、神、劲、律”除了对人物刻画起到至关重要画龙点睛的作用,更为突出的是通过“形、神、劲、律”艺术特征所传递出的是我们民族独有“精气神”,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通过其强大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根基,使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人物刻画变得更为丰满。
一、“形、神、劲、律”是人物塑造的基石
(一)“形、神、劲、律”的艺术表现性
首先,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剧目表演以及教学体系中,“形、神、劲、律”这四个方面在艺术表现性里始终是不同且又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包含了当代古典舞从肢体形态到传递的神态再到动作韵律的运动法则等各个方面,并展现出古典舞对人体舞姿动作构造的艺术表现性,从根本上规范了中国古典舞本体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审美要求,从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韵味特点。无论在剧目表现中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都离不开这四个字的概括。
其次,“形、神、劲、律”还渗透着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的表现,这主要通过舞姿形态如“子午、阴阳”和步伐中的“龙形、八卦”等,以及舞蹈剧目中各具人物形象以及动作所传递出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戏剧表演大师盖叫天曾说过,“一戳一站”要与人物的个性是统一不可分的。所以,古典舞在剧目表演以及训练中始终强调动作要“内外统一、身心并用、形神兼备”,将外在的形与内在的意统一到一起,来塑造表演中人物的状态和形象,这种思想的体现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世界观,突出强调自然和谐、内外统一。所以,不难看出“形、神、劲、律”在古典当中,无论是在外形与内涵之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性。
(二)“形、神、劲、律”的艺术内涵
1.形
“形”是一切艺术最为基本的特征,是艺术传递的媒介。无论在何种的艺术门类中,“形”的表现都是美的集中体现,作为当代中国古典舞更是如此。古典舞将一切外在、直观的体态、动作(包含动作与动作的链接,形态之间的过渡、线路)以及可看见的形态、过程都称之为“形”。如果没有了“形”,一切艺术美感也就荡然无存,终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时,“形”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一定要体现出古典舞独有的矛盾统一的审美意识,在动作形态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把握人体运动艺术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在规律中有着充分自由发挥发展的余地,使得剧目及组合中所表现出的内涵具有古典舞的“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感。
2.神
“神”作为当代古典舞非常重要的概念,使得古典舞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色彩与生命力。这正如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钱宝森老先生曾说过的“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而这无形就是要做到“形神合一”。由此可见,“神”的重要性不只是在当代古典舞之中,在传统的戏曲之中更是这样,优美的舞姿造型与行云流水的动作最后都凝结于那短暂的停顿,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而“神”具体的艺术体现我们就要说到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窗口,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能够从眼睛里略品一二,这也恰恰充分地说明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在当代古典舞中对于眼神的运用概括地分为“聚、放、凝、收、合”,这些都是通过表演者的心理活动而展现出的不同神态。将“神”的体现艺术化,做到“以形领神、以神传形、形神合一”的境界,也正如当代古典舞创始人唐满城老先生说的,“神”不是抽象不可知的,它是起主导支配作用,是艺术的灵魂。
3.劲
“劲”是当代古典舞在身体运动中节奏以及力度的重要表现形式。一方面,“劲”使得动作本身具有了层次感、对比性和力度感,体现出古典舞动作中所强调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等特点;另一方面;“劲”的运用与表现也是始终贯穿于动作运动的整个环节。通过动作中不同的力度与强度的处理(即“劲”的运用方法),使动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性,并在其运动过程中形成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艺术特征。例如,“亮相”,即在所有动作结束后通过强调快速甩头停住眼睛盯于一点以及强调在节奏中一拍完成,来达到古典舞对于“劲”的运用。虽然整个舞姿凝固,但通过甩头亮相这个动作,突出了当代古典舞所要体现出的动静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4.律
“律”是当代古典舞在动作过程中一直不断强调的运动特点,其突出动作与动作间的衔接和变化要顺畅,要求相互之间要一气呵成。这就如同书法当中的行书一样,落笔与收笔如行云流水一样,看不到一丝痕迹却又疾行如风。同时,“律”也强调不顺中的顺,其目的就是达到出其不意、千变万化的效果,实则向上却又急转直下,这就如同我们的传统武术一样虚实相间。一方面,这些“律”的变化我们统称为“律动”,运用自身的律动形成动作的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另一方面,规律性也是“律”的另一层含义。无论是在当代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中还是在剧目的表现中,一定要具有我们自身的规律特点,即一切动作从反面做起,通过反向运动形成动作动势,并最终根据人物形象产生动作的不同变化,过程中展现出“游、圆、变、幻”之美,而这就是我们古典舞独有特殊审美性与运动特点,形成了我们民族自己的舞蹈运动形式。
二、“形、神、劲、律”在人物塑造上的价值与意义
(一)突出人物鲜明特征
1.外在形态特征
人物刻画外在形态表现的关键在于演员对肢体动作的运用和展现,也就是常说的形式美,因为这是观众在欣赏舞台艺术过程中最为直接的也是第一个感官体会。形态明确了剧目所要刻画人物的属性和类型,不同的形象特征产生的动作形态也有各自的特点,同时配合着高难的动作以及超高的技术技巧让观众在悄无声息中跟随者舞者的跳动一起感受人物情绪不断的变化,这也就说明了外在形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除了对“形”的注重以外,我们也要注重身体运动过程中“律”的体现,两者是外在形态特征统一的有机结合。这使得所刻画人物动作变化得更加丰富且具有特点,也让动作运行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展现出“行云流水”“出其不意”的效果。舞蹈动作不只是一个个单摆浮搁的造型,而是通过一组一组不断变化的造型,并通过“律动”的相互衔接所展现出的动态舞姿,造型间的相互衔接的核心就是“律”。正如戏曲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老先生所说,动作除了断也要联,而这个“联”就是“律”。只有在人物形象刻画中抓住静态的“形”与动态“律”,才能使得动作本身具有艺术性,并依据所刻画的人物展现出独具魅力的形态特征。
2.外在风格特征
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当中,无论是古诗词还是古诗歌等,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很讲究“托物言志”的内在艺术表现形式,并在内容中强调以物拟人、以人代物的特点,从中展现出独具风格的特征。这里指的是外在风格而不是风格的内涵。例如,古代李白《静夜思》《赠汪伦》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现代朱自清《绿》的现实主义。同样,在舞蹈人物形象刻画中,我们除了强调身体形态以及动作本身的规格之外,也要突出作品本身人物刻画的外在风格特征。作为我个人看,这主要体现在“神”“劲”两个方面,因为两者间的表现特点跟表现动机都是根据所刻画人物本身的形象性而发生的。“神”对于人物刻画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将人物的特征与特点通过鲜明的动作都凝结在眼睛所传递出的神态当中;“劲”则起到展现人物形象的外在情绪活动,这种活动不只是通过人脸的面部表情来反映,而是通过身体不同劲力的使用表现出来,主要包括寸劲、反衬劲、抻劲,通过这些达到对情绪的表现与宣泄,突出人物情绪变化特征。例如,当人痛苦抽泣时那种小寸劲的应用,以及在恋恋不舍时抻劲的运用,这都是一种身体情绪不同的表达方式特点。因此,不同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神”与“劲”也就各不相同,所传递出来的外在动作风格也千差万别,所以在人物形象刻画中,要注重神与劲的统一,方能展现出人物独特风格特征。
(二)丰富且丰满的人物形象
“形、神、劲、律”是当代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以及在舞台表演体系之中始终不断坚持强调的艺术特征与美学规范,其使得当代古典舞剧目在人物刻画以及人物的表现上变得更加丰富,使人物形象本身更加具有张力,因此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包括“正直刚武型”,如《施琅》《逼上梁山》;“洒脱直率型”,如《酒狂》《狂歌行》;“文人小生型”,如《纸扇书生》《宁采臣》等。这些鲜明的剧目人物形象也都深深地印在观众心中。除此之外,不同的人物形象与不同的风格特征也使得古典舞在人物刻画与表现中形象更为丰满,特点更为鲜明,不仅使传统的艺术形象得到升华,因此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且诙谐幽默的艺术形象,开辟了一种新的表现模式。如果说以前的形象称之为“雅”,而新的表现手段,那其可以称之为“俗”。例如,《孔乙己》就是一个诙谐且有幽默的舞蹈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之所以能够立得住,除了题材新颖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编导抓住了人物独特艺术形象使其所产生的艺术特征,并结合人物本身做到了人物“破其形扬其神、形神兼备”,丰满了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力。
三、传统与开发并重的培养理念
(一)从“形、神、劲、律”中看对传统理念的培养
所谓传统,作为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规范性,而理念则是知识或者说是认知的范畴。作为教学,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与知识的积累,使其在举手投足之间具有舞蹈本体所体现出的规范性与规格性,并从身体的体态与形态中展现出舞蹈本体的艺术特征,即“形、神、劲、律”四个方面。例如,“山膀”其基本形态规格就是臂呈弧线形与肩同高掌锋外撑,但当动作形态融入到特定的人物形象中,则展现出却是具有艺术审美性的舞蹈动作。如古典舞剧目《逼上梁山》就是这样,其手臂的动作就是我们平时在课堂训练中的展现。另外,则是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只有对当时历史时代人物背后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感同身受,只有这种感受才能使所刻画的人物才具有生命力,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片面性,致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也导致我们的学生在人物刻画以及表演上存在刻板、生硬的印象,在动作的完成上只注重其“形”,却不注重其“神”。所以,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简单的动作以外,还要更多给予舞蹈剧目所涵盖的思想理论以及核心内容,让他们进行主动的思考,并在表演的过程中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同时通过与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展现出自身特点,做到心意相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形、神、劲、律”相统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更加完整,刻画得才更准确。
四、优秀历史文化铸就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思想内涵是人物的内在灵魂
在舞蹈人物刻画与表现过程中,我们除了一直强调对艺术特征的表现之外,更应该注重刻画人物自身所传递出的思想内涵,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历史状况以及社会环境,才能刻画出其人物的本质特性并凸显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两者统一且不可分割。例如,舞剧《阿炳》,作品是以描写民国时期江苏民间音乐艺术家阿炳(华彦钧)的一生坎坷为题,叙述了阿炳的爱情悲剧。表演者刘震(阿炳的扮演者)通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和阿炳本身的身世、秉性和处境等内在因素的细致分析,将舞剧中的阿炳从内在的心理活动到外在的形象体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明饱满,举手投足之间使人物富有个性极具生命力,虽然事情久远但让故事跨过时代的沟壑映入到现代观众的内心。另外,舞剧虽然在故事情节上是一部悲剧,但是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事物的美好向往,在“形、神、劲、律”之间体会到人物的内在思想与灵魂。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民族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形象不仅将作品思想集中展现,更是对历史文化以及时代文化思想的展现。通过经典人物形象本身独有的形态、神态、状态,概括了整个舞蹈所要传递的思想主题以及核心价值。例如,《秦王点兵》《秦俑魂》的编导陈维亚通过抓住兵马俑独有的形象特征,运用颗粒化的动作结构以及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展现出兵马俑特有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特有的动作展现出我们民族文化中骁勇善战、不惧牺牲的精神。另外,舞蹈《昭君出塞》编导孔德辛通过不同的神态与形态,表现出王昭君深明大义、舍己为国的崇高品格形象,展现出王昭君为了国家安宁置自身安危于不顾的高尚爱国主义精神。当然还有最近比较有反响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更是这样,鲜明的人物形象歌颂了那些在烽火硝烟的年代为国家而牺牲的在电波后面的无名英雄。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都是我们对历史文化以及时代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