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综合装饰探索
2021-12-03黄翠萍
黄翠萍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泉州 362500)
福建德化是世界瓷都,以白瓷独步天下,其装饰语言丰富而多元,既有捏、刻、划、贴、塑、缕等,又有色釉、釉下彩与釉上彩装饰等。近年来,随着当代装饰理念的介入,技法、材料的运用更加丰富,呈示出来的审美意蕴也更加多元,德化白瓷装饰向当代综合装饰拓展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德化白瓷材质特点出发,以个人创作与教学实践为基点,探索适合当代德化白瓷综合装饰的拓展路径与可能。
一、德化白瓷材质的特点
白色具有纯洁、安静、素雅、容纳之美,其所蕴含的多样性是无限的。在称呼上有米白、乳白、象牙白、雪白、玉白、梨白、珍珠白、青白、月白等。只因这白色里还有许多不同的微妙变化,就用自然界中某一物名或某一色名加一白字,来区分其不同倾向的色彩变化。德化白瓷自烧制成熟以来,瓷质如玉、晶莹温润、釉质精美,胎釉浑然一体,色调层次丰富。根据白瓷不同的呈色可分为猪油白、象牙白、孩儿红、绿白、葱根白等。如此多的白瓷呈色里,最具代表的是白中闪黄的“猪油白”“象牙白”。
德化人把烧制出的具有优良品质的德化白瓷称为“猪油白”,名称始于何时无从考究。虽不够文雅但却是山里人够直白的表达,色泽与质感都非常贴近。此“猪油”指熬制凝固后的米白色、半透明状的猪油,特别是刚切开的面其润泽的色质与优质的德化白瓷最为相似。优质德化白瓷的色泽是白中闪黄,润泽剔透的白。笔者认为是一种带有香气、温度与生命的色泽,具有亲和力,让人想去触摸,想投入其怀抱的质感,带有让人安静、思索、洗涤的魅力。
优质的德化白瓷的材质特点可总结为“温、润、透、细”,其中,“温”为呈现的色泽是温白色,“润”为坯体与透明釉结合良好形成非常润泽的瓷质,“透”为德化白瓷具有很好的透光性,“细”是瓷质极为细腻宛如婴儿的皮肤。面对这样的材质,瓷师在装饰时,常会闪出不忍下笔,或无需下笔的感觉,因此,装饰就常常是惜墨如金的简约与内敛,呈现出与其他陶瓷产区迥异的风格了。
二、陶瓷综合装饰
陶瓷综合装饰是指在一件陶瓷作品上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装饰形式,使其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如捏塑与彩绘的结合、刻划与色釉的结合、釉上彩与釉下彩的结合等。陶瓷综合装饰手法古已有之,例如,汉代印纹陶与彩绘结合的陶器,唐代捏塑与颜色釉结合的唐三彩,宋的青釉刻花瓷,明代德化捏塑与刻划、镂空结合的器皿等。但陶瓷综合装饰名称的由来应是现代艺术中的综合立体主义、综合材料绘画等美术用语的引申。
陶瓷综合装饰要求创作者在熟悉陶瓷色彩、材质特点、不同工艺技法等因素的基础上,将不同的装饰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多种装饰技法既相互衬托、各显其彩,又能和谐统一、相互融合。
陶瓷综合装饰的特点主要有:(1)视觉效果更丰富,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如青釉刻划花的装饰,在呈阴或阳的刻划花上施于青釉,烧制后在凹凸处堆积不同厚度的釉,形成层次丰富的画面效果;(2)不同工艺技法的综合在于“巧妙”二字。两种技法能融合在一起,能相互衬托,结合要巧妙,要有主有次。这些都很大程度考验着创作者的审美能力;(3)有不断探索的空间。陶瓷综合装饰可不断尝试不同技法的结合,既可以通过不断摸索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创造出不同的综合手法,还可探索与其他材质进行结合,如竹、木、金属、玻璃、大漆等,形成不同的综合效果。
三、德化白瓷综合装饰发展
基于德化白瓷极其优良的材质,其本身就极富观赏性,无需过多的装饰来增加其吸引力。因此,德化白瓷的综合装饰应有别于其他窑口的综合装饰,挖掘符合自身特点的装饰手法,以能彰显其优良材质和深厚的塑形文化为宗旨。
英国学者唐·纳利在其所著的《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一书中,用极朴素的语言描述了德化白瓷是在种种受限中深挖器型与材质的美感。也因这种深挖使德化窑才具有别于其他窑口的特点,把造型与材质之美做到极致,而装饰往往只作为点睛之笔。
德化白瓷的艺术水平在明代达到高峰,其造型与装饰的理念延续至今。从现存的经典作品可把理念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从整体出发,装饰细节服从于整体关系。以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观音》为例,瓷塑中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细节,如发丝、头巾、璎珞、衣纹、海浪、水珠等,其造型动势均能融合在简洁、优美、充满力度的大形中。观者常常是被充满美感的整体感觉折服后,再惊叹于层层有活力的细节,心中不断地开出莲花。笔者常常想象创作中的何氏如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使每个律动的音符都能统一于每一部作品中。被奉为“瓷圣”的何朝宗,是他同时代与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的这种作品整体性处理不仅在佛像塑造,也在器皿的造型、装饰上得到延展。
(2)凸显材质,精简装饰。材质的优良犹如天生丽质的丽人,过多的装扮反而是一种破坏,点睛之笔最为适宜,这种理念在器皿上的表现尤为明显。例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的德化窑明代“刻花双兽耳环瓶”,高33.9cm、口径7.7cm、底径8.9cm,广口、圆唇、短颈、高个,手拉坯成型,在肩稍下的位置对称塑两兽首,兽首舌外伸勾成小环状,小环舌中又各环扣一可活动的椭圆形大环,使整个高挑的器型呈现灵动的状态。在兽首位置的瓶身处有上、下双弦纹,两双弦纹相距3.4cm宽,在3.4cm的带状里阴刻对称的宝象花纹。在微黄的釉层下,含蓄的花纹刻线,呈现微妙的釉色变化,非常耐看。其塑与刻的综合装饰只占整件瓷器约九分之一的面积,但其精致程度已足够吸人眼球,自有一股高贵优雅的气质在。装饰时大面积的留白使德化白瓷的瓷质尽显无疑,也使观者充满无尽的想象。
(3)以形造势,尽显情趣。德化窑作为民窑,以民众需求为本,匠人们创造为主,在造型与装饰上更显情趣。德化窑明代经典造型“螭龙壶”,直筒形的壶身,上饰三捏塑的圆雕螭龙分别为把手、盖钮、流嘴,壶身中偏下有一浮雕饰带。三螭龙互相呼应追逐,与饰带结合形成S形,附于静态壶身上,灵动十足,以形造势,尽显情趣。
四、德化白瓷综合装饰探索
(一)立足传统,把传统元素当代化
立足传统须先从解读经典入手,传承德化白瓷经典装饰的理念,读透德化传统白瓷装饰的手法、技艺、审美特征,寻找适合的装饰手法进行综合。把传统元素当代化,融入到当代的审美创作中,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创新。把传统元素进行当代化设计的作品使人有熟悉亲切之感,又有特别的新奇感,也易于被新生代所接受。在教学中,在吃透德化白瓷传统装饰特点与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大胆对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符号进行借用、转换并植入德化当代白瓷装饰设计中,收效显著,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吸收德化传统陶瓷文化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与制作技艺,可谓一举多得。
笔者创作的系列作品《地上水、天上云、心中的莲花》,利用德化白瓷泥极强的可塑性,塑造立体的表情各异的人物头像,分别代表悲、喜、不悲不喜三种人生境界,再分别装饰相应的水纹、云纹、莲花纹进行点题。人像与装饰的水纹、云纹、莲花纹皆为传统造型的元素,在创作中把二者结合进行当代化处理,运用塑与绘相结合的综合装饰手法,产生新颖的艺术效果。作品获福建省第二届“闽艺杯”陶瓷艺术创意设计金奖,入选首届南通国际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笔者指导的2018届学生张惠君创作的毕业设计作品《玖》——酒具系列,将太湖石、蝴蝶、桃花等元素融入德化白瓷装饰中,运用刻与绘结合的综合装饰手法,在泥坯上刻出太湖石的肌理后着色,绘制蝴蝶、桃花进行装饰。太湖石、蝴蝶、桃花都是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把造型当代化,使整套作品既有传统内涵,又有当代的审美。在作品的设计中增加了用手捏的陶制太湖石花插,再搭配网上购买的绢布桃花。整组作品有粗陶与白瓷的对比,又有绘制的桃花与立体的绢布桃花相呼应,两酒杯的装饰并列时可组成一只蝴蝶等充满意趣的设计,提升了整套酒具的品味。该作品获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8届毕业设计一等奖。
笔者指导的2018届学生吴雪玲创作的毕业设计作品《几荷》——壁饰系列,作品选用不同尺寸的挂盘,运用刻与绘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大、小共8件作品,形成荷塘与飞雁的一组壁饰。在刻饰的过程中,根据画面的形体把盘子处理成不规则的外形,分件组合形成一组画面。通过当代装饰处理手法与荷花、鸿雁的传统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一组既充满诗意美感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作品获泉州市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意作品大赛创意设计类二等奖。
(二)时尚装饰元素的带入
德化白瓷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直到20世纪90年代,其作品的艺术主流仍以传统佛像造型为主。在此之后造型逐渐有了新的元素输入,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逐渐加入当代的时尚元素。笔者在近几年的创作设计中,尝试把之前创作的装饰画与德化白瓷相结合,给德化白瓷的装饰中带入时尚的装饰元素。笔者创作的《神话片段》系列,在倾长的瓶子上,用阳刻手法在半湿泥坯上刻出女人体形象,施透明釉后高温烧制,再用釉上彩装饰手法,在人体周围装饰上丰富的植物纹与抽象的密集线条加以衬托。作品整体具有时尚新颖的视觉效果,表现了人与自然之物灵性互通,形象上可相互融合、相互转换的梦幻主题。作品获第八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银奖。
笔者指导的2019届陈红的毕业设计系列作品《芳华》,以刻、绘结合的综合装饰手法完成。在创作中,作者寻找合适的瓶类进行相扣组合成人物的基础抽象造型,刻出女孩头部,后施彩装饰。装饰上以蛹到蝶的蜕变过程表现女孩的成长,最终吐露芳华。在毕业设计展览现场整组作品布展时加入与女孩气质相符的丝巾,丝巾缠绕其中一件作品的颈部后展开与其他件作品相连。在女孩的头顶(瓶子朝下后的圈足内)加入水与鲜活的浮萍,作者在展览过程要经常去添加清水照顾浮萍。作品造型与装饰手法的当代性结合展览时照顾浮萍的行为艺术性质,在德化白瓷的创新上加了绚丽的一笔。作品获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19届毕业设计一等奖,获2019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铜奖。
(三)通过尝试自创适合德化白瓷的综合装饰技法
工艺技法的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过程的一种积累或偶得,或是把一些原有的方法进行组合,或是从其他旁类中进行移植转用,或是实践中造成的缺陷能慧眼识珠进行利用转成创新,或是根据设计中预想要达到的效果进行材料与工艺反复尝试的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达。笔者作品《女儿节》运用泥浆在器皿上流出纵横的浮雕构架,点上有色泥浆用竹刀压、塑出花的形状。这种压与塑结合的新方法做出的形外缘高出平面,里面低于平面,结合了浮雕与阴刻的效果进行装饰创作,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作品《岁月静好》上独特的肌理效果,其灵感来源于刻坯时泥坯湿度太湿、速度太快造成的刀带着泥上翻形成的密集的肌理,原本是技法上的一个失误,把其加以利用反而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作品在扁形的瓶体上,以瓶口为中心向外延展放射状的植物纹,植物纹以湿坯加快速的刻制方式完成,形成密集的尖状肌理,喷绘渐变釉下色彩加以映衬,施釉烧制完成。在灯光的照射下,装饰部分呈透明状的密集细小肌理,随律动的植物纹,滋滋生长着。
历代中国画家从道家文化汲取营养,“法天法地法自然”,从“一花一木皆可入画”到“世间万物皆可入画”,将国画艺术推向一座又一座高峰。这一思想也旁及工艺美术,“世间万物皆可入艺”,举凡草木竹藤、土石铜铁等无不衍生出相应的工艺美术种类,在白瓷装饰上也是如此,白瓷综合装饰正是这一传统理念的延伸与当代化。当诸种综合接铆合榷、融洽无间时,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就出现了。经过数年的创作与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打破常规,跨越各门艺术种类和地域的界限,从生活、从传统、从当代、从旁类艺术汲取营养,以“艺无定法”的思维,大胆尝试,极力拓展白瓷综合装饰的维度,寻找适合德化白瓷装饰的语言,不失为德化当代白瓷装饰艺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