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2-03李洋
李洋
民间音乐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真实体现他们生活情境、表达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有演奏和演唱两种形式。民族民间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精神产物和文化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创作、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民族文化精神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脊梁和灵魂,传承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精神。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民族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特征,也形成了不同的民间音乐形式。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镜子,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成为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标记和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色,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发展形势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
一、山东民族民间音乐
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靠山临海,黄河横跨东西,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在极具儒家文化浸染的大地上,塑造出了礼仪之邦、圣人之地的文化形象。勤劳的山东人民也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从响彻千年的《齐风》 《鲁颂》到如今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朴实的山东人把一幅幅美妙的音画回荡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是传统音乐中最为根本和基础的部分。中华民族拥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历史悠久,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基础和研究资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优秀作品,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谱写在旋律的曲谱上,也为今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当代的音乐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有力的支撑。
据统计,山东省有民间歌曲8000余首,民间乐曲4000余首,戏曲30余种,曲艺20余种,歌舞100余种,曲种、乐种极其丰富,流派百花齐放。随着社会发展,在历史的大潮中山东民族民间音乐也展现出了其地方性、创新性的特点,不断借鉴其他地区、民族的音乐元素和形式,形成了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民间音乐。
二、山东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山东民间音乐同其他许多地区和民族音乐一样来到了历史选择的路口。山东沿海,是经济发展强省,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山东民间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成为摆在山东民间音乐面前迫在眉睫的困境。
(一)民间音乐市场的不断缩减
首先,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山东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前卫,传统的山东民间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影响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大家对民间音乐的作品以及表现形式都缺乏新鲜感,民间音乐文化市场逐渐被通俗、流行音乐所占领,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产物,往往能让人们在简单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当中找到共鸣。同时,年轻人的追星行为也助长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势头,这促使民间音乐的市场份额被不断削减;其次,西方音乐文化的流入也在冲击着民间音乐文化的市场,“重西洋,轻传统”的理念渐渐地走进很多人的心里,人们普遍存在“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思想,无论是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上还是在演奏和演唱的学习上,部分人会认为西方音乐优于传统音乐,这直接导致民族民间音乐形式面临着市场的没落以及传承的困境;最后,在当下的音乐人才培养中,也存在着民间音乐不被重视的现象,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下,生活中充斥着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身影,这对下一代的音乐人才培养也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从而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在年轻人心中也不被重视。虽然国家和社会一直在倡导和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但在学习过程中也还是出现了比如“西重中轻,技重论轻”的认识问题以及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优于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现象。
(二)传承人数的逐年减少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传承人成为山东民间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继续走下去的根本问题。“人”的问题是民间音乐传承下去的关键问题,一切艺术形式的延续都离不开传承人,然而形势是严峻的。首先,随着民间音乐演出市场的不断衰减,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都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民间艺人以及民间团体的收入也大幅减少,这直接导致很多文艺工作者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比如鲁西南的鼓吹乐,随着民俗习惯的土葬改革,以及仪式的简易化,导致了很多民间演出团体的消失。其次,从业者数量的锐减本质上就是在不断减小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使人们对民间音乐形式的接受程度逐渐变低,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接受传统民间音乐。当然,这也反作用于授业者的存在数量,学生少自然老师的数量也就受影响,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都为山东民间音乐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种文化形式或者一个音乐种类如果不能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接受,就已经走在了没落的下坡路上。少数活跃的民间音乐形式也被经济发展的大潮所淹没,演出的越来越商业化,从最初的祭典音乐逐渐走向商业化表演,真情的流露越来越少,表演也变得“黯淡无光”。虽然社会一直在倡导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也在中小学、高校课堂中加入传统音乐的元素,但当下的形式依然不容乐观。
(三)音乐作品和形式缺乏创新
民间音乐是经过时间的洗涤,在特定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下产生的,是传统文化系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依赖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时也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品以及演出形式的缺乏新意面对日益萎缩的民间音乐文化市场只能望洋兴叹,面对流行音乐以及西方音乐的冲击,一味地保持原有的音乐作品和演出形式只能让民间音乐彻底地走向没落,人民群众对于审美要求的提高应当成为我们创新作品和形式的源泉和动力。
三、山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音乐形式的传承离不开“人”的因素,所谓“人”指的是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对于山东民间音乐而言,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愿意研究,更多的群众愿意接受,才能使得民间音乐有用武之地,才能打开已经逐渐萎缩的文化市场,真正地将山东民间音乐传承下去。
(一)传承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间音乐的灵魂。山东是文化大省,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展现出了忠厚、诚实、勤劳、好客的山东精神。提起山东的音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地方剧种吕剧,以及口口相传的《沂蒙山小调》,郎朗上口的旋律和沁人心脾的意境,都表达出了山东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山东民间音乐集中表现了山东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文化积淀,将山东民间音乐积极的、乐观的内涵精神传承下去,能够让人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山东,深入山东,从而更好地扎根山东和发展山东。
(二)保护民间音乐的生态环境
山东民间音乐是立足齐鲁大地,依赖于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山东人民的,如果民间音乐不扎根于人民那就失去了根本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但民间音乐生态环境的优劣也决定着民间音乐的生长。当下,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民间音乐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其生态环境,要使得民间音乐能够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要着眼于民间音乐的未来,从社会到个人,人人都有意识也有责任保护我们的民间音乐不断传承、发展下去。同时,民间音乐的保护还需要政府、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等齐心协力、共同协作。更多的演出机会,更强的宣传手段,更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山东民间音乐的魅力与力量。
(三)作品和形式的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形式的生存是以创新为生命线的,加强创新意识,不断革新表演形式,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新作品、人民喜爱的好作品是民间音乐发展的关键。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民间音乐,才能为民间音乐赢得更多的演出机会和市场资源,同样,更好的市场反馈也能让文艺工作者怀着更加热忱的情怀投入到创作和演出工作当中去,这是良性的循环模式。而好的作品是这一切的根源,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扎根到人民生活当中去,真正体会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同时,借鉴与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和形式也能是民间音乐焕发新的生机。
(四)互联网的运用
当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日益丰富,我们不仅要创新作品和形式,更要加强我们的宣传和传播手段。山东民间音乐应当抓住时代的脉搏,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概念,通过网络将民间音乐向更广的文化市场展现,让人们可以更多渠道地听到民间音乐、看到民间演出、感受到山东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四、传承与发展山东民间音乐的意义
山东民间音乐凝聚了齐鲁儿女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情怀,包含着无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凝集了山东人共同的情感意识,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重要文化纽带。它不仅仅是指简单的音乐作品,也不是某个人的情感表达,它是一面镜子,一段五彩斑斓的历史,映出了人民群众的勤劳朴实,也映出了老百姓诚实好客的性格特征。山东民间音乐不是简简单单的音符,也不是单纯的旋律,它代表着山东的民族精神,是山东地方文化的标识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山东人民所培育的民族精神使我们能够以历史为鉴,以音乐为载体,深切地感受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世代前辈所留下的情感和热血,在或慷慨激昂,或绵长悠扬,又或低回婉转、余音袅袅的音画中感受齐鲁大地的文化魅力和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作为当代山东人,我们不仅要学习、传承山东民间音乐,更要创新、发扬山东民间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热爱就是我们创作的源泉,美妙的音符便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回荡的旋律就是我们对美好未来无限向往,当代的山东民间音乐就是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情怀,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精神,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