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对策研究
——以贵州为例

2021-12-03成荣蕾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剧种戏曲民间

成荣蕾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地方戏曲更是承载着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的传播、传承与发展,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构成相对完整而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资源和独特丰饶的民族文化艺术,同时也为地方戏曲剧种的丰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贵州省现有黔剧、花灯戏、布依戏、阳戏、京剧、木偶戏、越剧、地戏、傩戏、侗戏、文琴戏、川剧、撮泰吉13个戏曲剧种,戏曲团体1083个,戏曲从业人员12451人,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剧种,为研究地方戏曲剧种传承与发展研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也出台了一些了扶持政策,施行了一系列助推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实施举措,切实为地方戏曲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8年贵州完成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地方戏曲剧种现状,建成了准确、完整、规范的戏曲艺术档案体系,同时也认清地方戏曲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难题及突出矛盾;基础设施严重匮缺、艺术生产创新不足且无所依托、戏曲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断档严重、人才培养体系缺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体制转制合并戏曲队伍难以稳定、民族民间剧种生存困难、民间戏班逐年锐减,为了针对性解决以上难题,为推动地方戏剧传承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扶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成立专业国办剧团,建立活态保护阵地

戏曲院团是戏曲传承发展振兴的主要载体,增强戏曲院团发展活力是振兴戏曲事业的基础。加大对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院团的扶持力度,以一个剧种拥有一个国办团体为目标。2016年戏曲普查数据,贵州戏曲国办团体共计12个,省级院团中保留事业体制仅贵州省黔剧院一个,一些县级剧团如布依戏的贵州省册亨县幸福亨通艺术团、侗戏的贵州省榕江县文化馆艺术团侗戏队、贵州花灯的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文化馆民族歌舞团等都是存于当地文化馆中,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兼演民族歌舞;而地戏、傩堂戏、阳戏、撮泰吉等剧种均为民间班社,无国办组织支撑,班社存亡流动性大、戏曲表演艺术提升缓慢。国办专业剧团可有效地推动剧种可持续的保护、发展,建议参照上述3个戏班的构建方式在剧种的流布地区整合当地文化馆或其他机构资源,建国办专业团体,以确保其剧种免于消亡并且能成为戏剧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可解决演员对于生计的后顾之忧,潜心提升戏曲表演艺术,对艺术人才培养,剧本资料收集、复排传统戏,创编新剧目等有很现实的帮扶作用,使之成为地方戏曲剧种的活态保护阵地。

此外,加大对转企戏曲剧团扶持力度倾斜,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院团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等。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加大剧团戏班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形成全省戏剧整体发展大格局。

二、建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强化对地方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的培养,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完善地方戏曲(艺术)学校。1990年代后期贵州省艺校艺专从文化厅划出建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后,原属中专的戏曲教育全面停办,建议在艺术类高校开设戏曲专业,建设符合戏曲专业人才成长的教育培训体系,壮大戏曲艺术师资力量,建立长期稳定的艺术教育机构。

支持鼓励将曲戏专业人才纳入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和培养工程,加大戏曲专业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力度,委托戏曲院校开展全省地方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人才培训班。有计划地资助举办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培训班、举办不同行当的演员训练班。举办小戏、折子戏大赛,在比赛演出中培养青年演员,同时为地方戏曲创作及表演人才提供更多的艺术创作实践机会和展示的舞台。

贵州民间戏曲班社1056个,占班社总数的95%以上,绝大多数民间班社规模小、水平低,民间戏班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处于民间戏师与演员代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建议采取戏班和戏校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民间戏曲表演人员,在传承人传习培养的同时选派年轻戏剧从业人员到戏校学习,加大对于民间班社的戏师、演员的培养力度,定期在民间戏班集中的地区开办培训班,扩大招生的基数,实行免收学费的体制,从而提升戏师、传承人、演员的文化艺术素养。

开展“戏剧进校园”,将戏剧艺术编进教学教材,引入校园教育,剧团戏班不定期到各中、小学去排演经典剧目,培养青少年对本民族戏剧文化的兴趣,同时培养新的接班人。

三、加强地方戏曲剧目创作,对民间剧本实行抢救性保护工作

健全戏曲剧本孵育机制,对戏曲创作单位及个人的优秀戏曲剧本创作项目予以支持,加大原创剧本创作扶持力度,加大中青年编剧扶持力度,培养本土编剧人才,孵化省内原创剧本,组织中青年创作人员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趋势与价值观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

特邀知名剧作者委约创作、结对共创,面向全国征集剧本、购买优秀戏曲剧本。积极支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等扶持基金,多渠道解决剧本创作投入问题。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无偿提供给戏曲表演团体使用。

民间戏曲传承首要任务就是剧本的抢救。早些年大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间散落的剧本大多为戏师音译汉语记音,戏班间戏师相互看不懂对方的剧本,民族民间戏剧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戏师口传心授,散落在民间的一些传统剧目,因为没有剧本,演出对白随意性非常大,对民间戏曲剧本实行抢救性保护是推进民族戏剧保护的基础,组织专家团队、非遗工作人员、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对散落在民间的剧本进行搜集、拍照、录入、翻译、出版,数字化录存和纸质出版双管齐下。

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戏曲生产条件

演出场馆是保障艺术生产、培育戏曲观众、推动戏曲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各专业戏曲院团建剧场,为院团提供固定的排练和演出场地。剧场不能离开城市,在城市中心修建贵州省地方戏曲大剧院,在全省尚无演艺场馆的地州市规划建设一批演出场馆。

建地方戏曲博物馆。近年来,中国戏曲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开封豫剧博物馆等各具代表性、地域性的戏曲博物馆相继建成开馆,在收集和陈列剧本、剧照、视频资料、服装道具的同时促进戏曲保护和传播,展现地方戏曲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展示戏曲艺术精粹。

五、搭建演出展示平台,鼓励戏曲团体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

近年来在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中展演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品,也使黔剧、花灯等剧种被人们熟知,但仅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平台远远不够,建议定期举办贵州省优秀戏曲作品展演活动,定期举办贵州省戏剧艺术大赛,定期举办单个剧种剧目展演周,在市(州)及县举行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充分挖掘布依戏、侗戏、地戏、傩堂戏、阳戏、撮泰吉等本土剧种的文化价值。

电视和网络上戏曲类节目《戏码头》《国乐大典》《青春京剧社》等综艺节目倍受追捧;手机App上,“谁说曲艺不抖音”“我要笑出‘国粹范’”等活动吸引数亿人点赞,其他一些省的专业艺术院团开设“云剧场”“云课堂”,一些知名艺术家直播“云练功”。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运用最流行的互联网工具,打造“互联网+戏曲”,跨越时空打造戏曲“云直播”“云剧场”,为戏曲演出提供新的空间,为戏曲演出、展演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用便捷的观剧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快速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培养新的观众,从而引流到剧院中,增强演出的活力,提高再生产能力,实现演出产业的升级。

鼓励戏曲团体走出去积极开展巡演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性戏曲艺术节展演和交流活动,鼓励地方戏曲团体赴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开展戏曲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文化演艺机构交流合作。

六、“戏曲+旅游”为地方戏曲双效发展寻找路径

旅游与艺术展演相结合已经不是新生事物,成功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近年来艺术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演艺产品颇受关注,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旅游演艺票房收入2015年到2019年,从36.45亿元增长到67.45亿元,旅游与艺术相结合的实景演出,以创新的形式赢了市场,有效地整合了民族艺术与地区资源,在表现艺术文化的同时,也实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人文资源、生态资源都有很大的优势,民族村寨逐渐成为旅游者青睐的目的地,以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科学地论证为提前,创新的模式为原则,把地方戏曲艺术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戏曲+旅游”模式,将文化资源高效地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政府搭台,戏班唱戏,政府引导和规划,合理指导旅游企业与戏曲剧团共同开发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演艺项目工程,在充分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旅游项目内在的文化元素,将旅游元素与戏曲元素完美结合,讲好地域故事,让戏曲剧目成为文化旅游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小结

地方戏曲作为各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国各地戏曲剧种保护传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2016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戏剧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以贵州为例探寻适于各地方戏曲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营造有利于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发展、振兴的良好环境,亟需政府的强力扶持与推动,社会的响应与协同,从业人员的拼搏与努力。

猜你喜欢

剧种戏曲民间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