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仫佬族仪式舞蹈“装身学法”形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2021-12-03贾燕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仫佬族学法仪式

贾燕

广西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而仫佬族生活在八桂大地这片肥沃的土壤上,不仅是广西12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还是5个特有民族之一,这里拥有着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其唯一性和民族历史底蕴,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替代的瑰丽文化[1]。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十分有必要将仫佬族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进行挖掘和整理,而“装身学法舞”作为仫佬族特色舞蹈形式之一,其形态和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仫佬族仪式舞蹈“装身学法”概述

(一)仫佬族仪式舞蹈“装身学法”的起源与发展流变

作为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仫佬族现存的四种舞蹈形式分别是:“依饭舞”“装身学法舞”“花灯舞”和“独角秀”。“装身学法舞”是从仫佬族法事表演中演变而来,十分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装身学法舞”作为仫佬族传统活动中的一部分,属于仪式中的第三项程序,其跳法主要由一人舞蹈,动作以手诀和罡步为主,罡步轻盈多变,手势柔运自如,感情内敛。而追溯“装身学法舞”的源起,则主要是源于仫佬族传统唱本中一个名为《追魂科》中记载的民间故事[2]。过去这种“装身学法舞”有一定的仪式色彩,受到仫佬族人民尊崇,但如今这一舞蹈形式更多承载的是仫佬族民族历史、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涵[3]。传统“装身学法舞”表演时一般在草席上,并会除舞者之外配有两人打鼓吹锡角进行伴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脚下步伐多变,手诀文化是这一舞蹈的特色。作为仫佬族传统仪式中的一部分,“装身学法舞”在流传中也主要伴随仫佬族仪式,随着仫佬族文化的现代演变以及社会生活中仫佬族仪式需求的减少,“装身学法舞”在当代已经十分少见。在1992年时,罗城艺术团创作了仫佬族生活舞蹈《竹梆情》,并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民族民间舞蹈汇演;2013年由柳州艺术剧院创作的《仫佬仫佬背背抱抱》,作品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以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这才再一次将仫佬族及其舞蹈文化带回观众的视线之中,但关于“装身学法舞”的研究却仍然很少[4]。

(二)仫佬族仪式舞蹈“装身学法”的研究意义

仫佬族“装身学法舞”的文化挖掘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仫佬族是广西罗城县特有的民族,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已经使原本人口较少、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也较少的仫佬族面临着吞并和文化交融的危机。而因为仫佬族长期与汉族、壮、侗、瑶、多个民族杂居,其缺少民族文字,民族历史文化无从查证,仫佬族文化习俗和风俗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交融和多元共生的现象,这就导致仫佬族传统文化逐渐流失。而挖掘“装身学法舞”这一仫佬族特色舞蹈,不但能够走进仫佬族仪式活动文化和历史,实现弘扬其民族文化,展现其民族精神,也能够将仫佬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让“装身学法舞”这一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文化传统成为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元素,也让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形态记录、内涵挖掘和传承思考中获得全新活力,为舞蹈艺术发展提供素材,这都是研究“装身学法舞”的重要意义。

二、仫佬族仪式舞蹈“装身学法”的形态成因与特点

(一)“装身学法舞”的形态成因

舞蹈是一种非语言类型的符号形态,在民族舞蹈中,不同的舞蹈动作体现的是一种舞蹈语言,舞蹈动作之间的组合、聚合,传递的是舞者通过肢体动作、神态表情想表达的情绪和语言内涵,而舞蹈动作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形态,也有重要的隐喻和转喻的功能。对舞蹈形态和动作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舞蹈语言符号的一种编码和解码。“装身学法舞”作为仫佬族仪式活动中舞蹈的一部分,其形态的成因主要是从仫佬族民间故事演变而来,通过舞蹈动作形态,表达人们一种祈求健康平安的舞蹈语言。“装身学法舞”的舞蹈步骤分为五步,分别是“禀神”“装身”“学法”,其中“装身”和“学法”为重点,在舞蹈动作上有取衣、穿衣、戴发套、照镜子、梳头等一系列模拟仫佬族妇女生活的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既传递了舞蹈语言,也让我们了解了仫佬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5]。而“学法”则主要是各种手诀和罡步,体现了舞者所表演的人物历尽艰险、克服困难的一系列过程。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和对民间传统故事情节的演绎,是“装身学法舞”形态的成因,从中我们也能看到舞蹈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传递情感态度和思想意志的身影。

(二)“装身学法舞”的形态特点

“装身学法舞”中“装身”和“学法”两段的动作比较集中,表现了生动的情节和舞蹈语言,这两段共有十个手诀和三十六个罡步,对其形态进行分析,可以总结以下特点:

第一,手诀方面的特点比较突出,舞蹈中以双手十指变换组合构成多样化手形,表达不同的内容。

第二,罡步跟小跟头等技巧结合,并且有多样化动作和步伐,在审美上有比较强的观赏性。

第三,膝盖动作是“装身学法舞”中的特色,舞蹈中舞者膝盖的颤动是贯穿始终的,在灵活手部动作的配合下,舞者膝盖律动会带动全身微微颤动,这样的颤动让下肢的罡步更轻盈多变,也让上肢手诀的动作更为柔和,情感丰富而充沛[6]。在手诀、罡步、膝盖颤动的配合下,“装身学法舞”给人更加柔美、抒情的感觉。

三、仫佬族仪式舞蹈“装身学法”的文化内涵

仫佬族“装身学法舞”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解读舞蹈的文化内涵,才能让这一舞蹈在传播中更具有更丰富的价值,获得更广泛的推广。首先,“装身学法舞”是仫佬族文化心意的一种传播,包含着仫佬族祭奠祖先、神明、祈求平安健康、感恩庆祝等方面的含义,展现了仫佬族舞蹈的庄严性,民众在理解舞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舞蹈中的心意。其次,“装身学法舞”也承载着仫佬族语言传播的作用。仫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舞蹈就是民族语言传播的一种方式,这种“舞蹈语言”赋予了“装身学法舞”在传播中更强的灵活性,能够反映仫佬族在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特点,也继承和传播了仫佬族的精神文化、神话故事等内容,承载了仫佬族人民对自然、神明的一种敬畏。这样的文化内涵,才让仫佬族舞蹈在口口相传的方式下得以不断延续和传承。另外,“装身学法舞”还体现了仫佬族的一种文化信仰,体现仫佬族主张“无为”“自然”等情感表达。在“装身学法舞”中凝聚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这些民族文化信息赋予了“装身学法舞”重要的传播价值。

四、仫佬族仪式舞蹈“装身学法”文化传承策略思考

在仫佬族仪式舞蹈“装身学法舞”的形态分析基础上,我们也要对“装身学法舞”的文化传承进行思考,将更多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式,用于推动“装身学法舞”文化传承,让这一特色舞蹈不在时代的翻新中淹没。下面对“装身学法舞”的文化传承提出一些策略建议。

(一)挖掘和培养仫佬族仪式舞蹈传承人

在“装身学法舞”传承中,首先要注意培养仫佬族舞蹈传承人和研究人。当前关注和研究仫佬族舞蹈的人比较少,对“装身学法舞”了解和深入研究的传承人更鲜有,在这一舞蹈的传承中,先推动专业舞蹈从业者和研究人加入对“装身学法舞”的研究,深入挖掘这一舞蹈的文化内涵、形态特点等,为这一舞蹈的学习做储备,另外,在仫佬族生活的仫佬族自治县教育和周边地区教育中,可以在课堂中渗透和融合“装身学法舞”,有目标地培养舞蹈传承人,促进这一舞蹈的现代传承。

(二)“装身学法舞”数字化记录传承

因为仫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装身学法舞”传承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为更好地推动“装身学法舞”传承,可以采用数字化记录的方式。邀请具有仫佬族舞蹈技艺,尤其是“装身学法舞”技艺的仫佬族民间舞蹈艺人,由艺人进行“装身学法舞”表演,对舞蹈动作进行拍摄记录,将这一特色舞蹈数字化记录为舞蹈教学纪录片,让“装身学法舞”得到更好、更纯粹的传承。

(三)把握“装身学法舞”特点元素传承

将“装身学法舞”的特点、仫佬族文化元素、舞蹈语言内涵等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装身学法舞”教学素材,并且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仫佬族自然环境等多角度挖掘“装身学法舞”的内涵,让舞蹈语言得到更深刻的剖析,将舞蹈语言和民族文化做密切关联,在“装身学法舞”传承过程中,与仫佬族文化一起传承,这能更好地推动仫佬族“装身学法舞”的文化流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装身学法舞”进行解读和探索,是对仫佬族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民族形态呈现以及“装身学法舞”内容进行的研究与探讨。我国很多民间舞蹈因其地域环境、历史成因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在传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变异现象,只有通过深入的调研,对其历史流变、动态形象、形成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舞蹈形态与神态表现。通过形态和其背后文化的探究对其民间艺术的发展实现促进和帮助。“装身学法舞”形态特点和文化传承的研究,能够帮我们更了解真正的仫佬族本土文化,推动民间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猜你喜欢

仫佬族学法仪式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十岁成长仪式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仪式感重要吗?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少数民族音乐
Talking strategies
中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庆祝成立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