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对服装艺术风格的交融和影响
2021-12-03刘娟
刘娟
顾名思义,“丝绸之路”指的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部分,一条为在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前1世纪形成的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另一条为形成于秦汉时期以南海为中心联通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至今,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丝绸之路对于服饰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体会其中展现出来的开放与包容的文化交流现象。
一、丝绸之路对服装艺术风格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丝绸之路将具备东方韵味的服饰文化流传到西域地区,它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文化长廊”,也是推动古代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国际通道。事实表明,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无数专业和学者对于丝绸之路展开研究和论述,指出其在开创中国服饰文化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将融合中西、博采众长的艺术风格纳入中国服饰文化素材之中。
当前,在探究丝绸之路对服装艺术风格的影响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各类传世的文献和资料中去考证和挖掘,另一个方面是从传世的或考古发现的文物资料中,去整理、翻译和概括,在发展优势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远的历史文化
据考证,早在远古时期,欧亚大陆东西就已经开始存在着一条由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也就是早期的丝绸之路的雏形。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主要是用来作为商旅运输,到公元前5世纪,西域“欧洲国家”开始了和中国小规模的贸易交流。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张骞西行开始了对西域诸国的交流和了解,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从1世纪起,罗马人开始从帕提亚人手中换取中国丝绸,到12世纪迎来了经济二度繁荣的大时期。唐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建立了稳定和有效的统治秩序,也使得丝绸之路为唐朝的服装文化开辟了新的发展格局。自此,中国的服装艺术风格开始具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各类衣冠服饰资料愈加完善,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积累了漫长的衣冠服饰长廊,这是其他的文化艺术领域难以比拟的。
(二)服饰元素的多元化
丝绸之路将中西方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所保存的服饰内容也十分丰富。仅仅从服饰的形状来看,和丝绸之路具备一定文化关联的服饰资料包罗万象、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帝王将相冠冕衮服,也有平民百姓的布衣短服;既有文臣的宽袍大袖,也有武将的铠甲戎装;既有出家僧尼僧衣袈裟,也有俗家弟子的家常便服;既有男人的幞头靴衫,也有妇女的大袖裙褥。
而在我国封建社会,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颜色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丝绸之路将不同阶级和文化的服饰融为一体,留存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还将服饰风格结合婚嫁、渔猎、饮宴等不同的场景融入进来,达到对民族、艺术元素的交融整合。还形成了敦煌风、民族风等具备符号特性的服饰资料,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凝结的智慧和汗水。
(三)服饰织物的多样性
在目前存世的壁画和塑像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织物品的设计上,展现出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例如敦煌石窟藏经洞出土的各类织物、敦煌石窟中出土的各类棉、绸、缎、罗、纱、麻布、棉布、丝等织物。在服饰织物的制作技法上,包含了印染提花、蜡染夹缬,画绘等不同的织物手法,对于当代服饰工艺美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借鉴意义。同时,从服饰色彩风格的角度来说,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绚丽的色彩、神秘独特的图案,呈现出更加奇思妙想的构思设计,充分反映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巧妙匠心。
二、丝绸之路对服装艺术风格的再塑
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之深远,让人不禁为之赞叹。早在中国的商朝和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织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发展。各类绫罗绸缎让人们的服饰变得异彩纷呈。在做工上,也极尽精巧和柔美,以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吸引了西北的游牧民族参与贸易往来。
在完整的服饰制度背景下,汉代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步伐加快,服饰的装饰和艺术风格在加速演变,各类金属装饰物纷纷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服饰艺术的深度发展。
在魏晋服装服饰的设计上,当时的能工巧匠虽然延续了传统的汉族服饰,但是其风格特性存在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掀起了不小的发展浪潮。在这一时期,波斯的花纹图案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传入中国,形成了更加开阔的服饰艺术思潮。在风格特征上,波斯纹饰中反映出来的纺织饰物,在敦煌壁画上也得到了印证和体现。发展至南朝时期,服装艺术继承了魏晋的服饰样式,无论是在图案纹样还是在颜色组织上,都更具文化气韵。在这一时期,毛织、麻布、丝绸的盛行,为服饰纹样丰富了新的形态。例如,敦煌藻井中出现的单独式纹样、三角形花纹样和条状花朵展示出来的二方连续、敦煌飞天、云纹都为服饰艺术增添了丰富的艺术形象,使服装呈现出了古朴、秀美、柔和等不同的艺术气韵。
到了唐代,丝绸之路对服装艺术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女子穿着的“胡服”上,“胡服”作为起源于西域的服饰,借由丝绸之路的文化延伸在唐朝风靡一时,具有深厚的民族特点。同时,唐朝初期的女装较为窄瘦,以朴素见长,在经历了武周、开元,女装渐肥之后,盛唐健美丰硕之风尚,跃然纸上。到了中唐,女装的服饰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装饰物上,都深受西域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为宽松、肥大等鲜明的装饰特征。以腰带为例,在唐朝以前,人们身着佩戴的腰带饰品主要以金银铜铁为主,在流行的趋势上,主要为“蹀躞带”,即袋子上带有金银制的饰品,同时配有短而小的小带作为系物之用,这一服饰特点和少数游牧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这主要是因为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尤其是延伸到了北宋年代,女性的面部装饰、发髻形式都在发生转变。到了盛唐之后,胡服对于女性服饰的样式在发生转变。唐朝的服饰逐步吸取了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加剧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品种转化。唐代的服饰也变得日益富丽和多彩。唐代帝国的繁荣加速了服饰制度上的演化,上启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之道,强盛的国力使唐朝的服饰吸取了由北向南统一带来的北族服饰的影响。在当前出土的各类文物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为衫、袄、裙,多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从唐朝服饰的颜色品类上看,唐人的裙子以红色最为流行,其次为紫色、黄色、绿色。风格多样的服饰特点,也成为中国历史服饰发展潮流中的一朵奇葩。
发展至宋朝,当时的北方大片土地已经成为女真贵族的统治之地,在当时,独特的服饰文化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变得更为全面。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由此可见,在宋带的京都之地,当时的人们喜爱穿北服。以宋代的女子为例,他们的上身多为袄、襦、衫、背子;下身则为束裙子、裤;服饰的面料主要为罗、纱、锦、绫、绢,衣着服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以石榴花的裙子最为引人注目,以褶裥裙为例,褶裥裙的设计包含了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在唐代贵族妇女所穿着的褶裥裙上,褶裥最为突出。
到了元代,蒙古族的入关统治虽然使人们的衣着服饰发生了变化,然而服饰文化依然承袭了汉代制度,蒙汉之间的衣着各从其变。唐代的贵族一般以貂鼠为衣,带有皮质帽子,而到了元代,女子的服饰一般仿照高丽男子和女子的装束,在衣服、靴子、帽子的款式上均较为宽大,样式上深受高丽文化的影响。
明朝时期,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禁胡服、胡语、胡性,衣冠的设计根据穿着人的等级、样式、礼仪,有着不同的明文规定。例如崇祯年代妇女衣着多为紫色,不能用金绣,而袍衫只能为紫绿、淡红,不能为大红、黄色。到了清代,百姓按照满族的习俗实行剃发改服,服饰上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承袭了满族的文化特点。妇女服饰效仿满族服饰的风气在加速流行,并且愈加多样。在这一阶段,丝绸之路中积淀的服饰文明,为人们的服饰带来了更多制式、色彩上的变化,其形态更具满蒙特征。
到了1840年,中国近现代服饰文化加速转变。西洋文化的传入弱化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冲击,华洋杂居使西方服饰发生了潜在的变革。外国衣料服饰之中的衣料因价廉质优,受到人们的欢迎。丝绸之路对于近现代民族服饰的影响在弱化,转而以工艺考究的滚、镶、绣等传统手工艺对人们的服饰文化影响较大。旗袍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的服饰特点,让女性的体态美和曲线之美充分展示出来,成为女性解放思潮下的一种新的民族风尚。
三、总结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世界服装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综上所述,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在各民族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下,大量汲取了世界各民族的外来文化。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英菲说的那样,一个文化项目既是外来渗透的结果,也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内在文化价值,了解中国服饰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以此能够探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以更加开放的服饰艺术特点,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丝绸之路对服饰艺术风格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设计工作者应该深入挖掘丝绸之路中凝结的重要价值,在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下,促进文化艺术的交融并济,在现代服饰艺术中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加速中国服饰文化的艺术交流和风格化、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