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以水果为题材中国画作品的意趣*

2021-12-03黄宁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意趣蔬果柿子

黄宁

中国画的题材比较广泛,但也会因为世风民俗的改变而有所侧重,当代国画“画分三科”:人物重意态,山水重意境,花鸟重意趣,其中花鸟一科又不仅仅限于花与鸟,松竹、蔬果、虫鱼等也包含其中。随着时代发展,绘画日益世俗化,绘画题材也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生活化,不少名家对瓜果蔬菜等乡野题材多有描绘。本文尝试对水果题材的中国画作品略加梳理分析,一探其中意趣。

一、中国画水果题材作品的发展

史前石器时代,在彩陶以及镌刻在器皿之上的图案,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花鸟画”。

隋唐五代,传统信仰鼎盛,寺观兴隆,故庙宇壁画等形象尚是主流题材,另一方面,花鸟瓜果题材在民间已有约定俗成的吉祥喜庆之象征意义,花鸟题材作品也渐渐独立成科。

宋朝,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名家辈出,绘画题材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宋徽宗主持编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品第宫廷藏画录《宣和画谱》中讲到“画分十门”,其中以“秀实美味,可羞之于笾豆,荐之于神明”的蔬果门终之,一些作为传统礼仪所需的“供物果子”,如石榴“一花多果,一房千实(子),是吉祥果,在道家中也起到去除魔障的作用,自然成为“尤爱画之”的题材。宋代院体画中常见的水果题材包括石榴、枇杷、葡萄、荔枝、桔子等。

比如宋徽宗的《写生翎毛图》 《枇杷蛱蝶图》,林椿的《葡萄草虫图》 《果熟来禽图》,还有鲁宗贵的《吉祥多子图》,吴炳的《枇杷山鸟图》……

到了元明清,随着生宣纸的应用及绘画手法的丰富,文人画兴起,由工而写,以水果为题材的中国画大行其道,在风格上崇尚自然天趣,技法上以水墨写意为主,作品重在表达作者的心境或性情,由物趣显笔趣,进而显其意趣,如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虚谷的《佛手枇杷图轴》 《清供四屏》,赵之谦的《桃宾牡丹图》,吴昌硕的《荷香果熟图》 《桃实图》,居廉的《岁朝清供图》……

二、物趣天然:中国画中水果形象“趣”的体现

(一)因形象而产生的物趣

文人案头清供往往取果形之趣及果之清香,如佛手柑形异香清的特点,受到了文人雅士的青睐,其香隽永,其形独特,似花非花,似果非果,以其多姿多态的形貌,巧妙地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遂成为书房案头清供常见之物,观赏把玩皆可,因形之独特而倍显物趣。

宋《宣和画谱》中“蔬果叙论”里说:“然蔬果于写生最为难工,论者以为郊外之蔬而易工于水滨之蔬,而水滨之蔬又易工于园畦之蔬也。盖坠地之果而易工于折枝之果,而折枝之果又易工于林间之果也。”画坠地果容易,折枝果次之,林间果最难,不同生长周期及不同环境的蔬果自有其物态变化,物趣亦自在其中。

宋画被评为“画足神微”,尤其院体画一派,画家“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追求在物理和物情表现之外的精气神,尚真、尚韵、尚趣,“生意于形似之中”,处处不失生机意趣。如无名氏所作《榴枝黄鸟图》,描画深秋时节,石榴成熟,满满的籽实露了出来,叶子由绿转黄,霜打虫蛀,弯垂的榴枝,一只肥硕的黄鹂衔着小虫棲于其上,优哉游哉,一叶而知秋至。

林椿所画的《葡萄草虫图》,葡萄色泽剔透,饱满多汁,鲜嫩诱人,让人感受到了新鲜的酸甜之味。蜻蜓、螳螂、蝈蝈、蝽象伏于藤蔓与绿叶间,刻画细致入微,深得造化之妙,营造出一番热闹景象。葡萄藤藤尖上的淡红色体现了新生初发之嫩,叶子的边缘加以赭石色细细渲染,刻画出叶片饱经浓霜、重露之意,新发之芽,成熟之果,苍老之叶,自然界之“生老病死”都浓缩到方不盈尺的画幅里。

《果熟来禽图》是其晚期成熟作品,画中绘有苹果一枝,枝上硕果累累。画面左下方一枝三果,紧密相依,鲜嫩可爱,三果之间一正、一侧、一背,有如几个小小伙伴在私语;另一只苹果,虽独处一枝,却因果梗弯曲如弓,赋予了动感,果实甜美,果形圆满,在追求写实的同时,寄情于物象,画中有诗意,形具而神生,得其生,乃得其韵,实在是物趣天然!

(二)“心手双畅”的笔墨之趣

六朝王僧虔在《笔意赞》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所谓“书画同源”,除都讲究“神采为上”之外,也都讲究笔墨之趣。

徐渭所画的《榴实图》,一气呵成,淋漓尽致,由“观物之象”转向“观我之意”。画中折枝石榴,大笔点画,水墨浓淡自然,虽不设颜色,崩开的石榴却鲜美多汁,惹人垂涎,笔法疏放,虽恣意而为,却又法度严谨,宛如书法用笔,用“写”的笔意来阐释“物”的形态。画幅的右上方狂草题款:“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问,颗颗明珠走。文长”。诗书画意相融,以石榴暗喻徐渭自己,因世事无常,空有一身才华抱负,零落半生之境遇。《墨葡萄图》等作品莫不如是,以画表意,借物咏怀,宣泄情绪。不过,徐渭之画,胸中郁闷一吐为快,笔墨之趣足矣,可惜满纸郁结,苦恼之情化于笔端,其意之“趣”则逊矣。

及后,日常蔬果题材大量进入“海派”画家的画面,任伯年、浦华、吴昌硕等多有为之,尤其吴昌硕,以篆书笔法入画,笔走龙蛇,毫不做作。当然,把蔬果题材表现到极致的,非白石老人莫属,很多蔬果题材作品画面极简,蔬果用笔老到,而草虫精细刻画,配以大篇幅书法,气势雄健,浑朴清新,平淡天真,生气远出,用笔用墨之趣味极其天真烂漫。

三、意趣横生:水果题材作品中“意”的体现

(一)水果的寓意

原始社会的彩陶以及青铜器时期,花鸟形象绘画形式的已出现,在当时多少与信仰文化有关,具有祈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功能,是最为原始的“意”的表现。花鸟画在南北朝勃然兴起,于宋代鼎盛繁荣,期间物象根据民间约定俗成的“附物之意”,渐渐开始结合以人为本体“兴之所至”的“观我之意”。

而水果的寓意,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结合其物性、物理所赋予的,具有普遍性的象征意义。如:“千房同蒂,十子如一”的石榴寓多子多福之意;如“明珠”透亮的葡萄寓财富之意;果肉鲜红的西瓜寓兴盛之意;“荔”与“利”谐音的荔枝寓一本万利的顺遂之意……宋人小品中有许多水果题材的作品,因民间寓意而得到喜爱,也是入画的原因之一。

此外,柿子,因与“事”“世”“时”谐音,人们将多种喜庆吉祥之意与其联系,如:“事事如意”“五世同堂”“时来运转”等。白石老人喜爱柿子,喜爱它的吉祥寓意,曾自喻为柿园先生,常以柿子为题材进行创作,如《事事太平》 《事事清白》《五世同甘》等,在他的作品《事事如意》里,两枝丹柿,几片浓墨写出的叶子,再配以一挥而就的落款,畅快淋漓。画面的用笔以篆意入画,中锋和侧锋并用,起笔遒劲,笔力畅快沉稳,极富趣味。白石老人笔下的柿子,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寥寥几笔,便果香郁郁,借物送福,咏物寄言,下笔有情。

(二)水果的“画外之意”

中国绘画很早就出现了对“写意”的追求。何为“写意”,汤垕在《画鉴》的《画论》中提到“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写胸中逸气,意足便可以“不在形似”,实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南宋法常,擅禅画,他所画的《六柿图》是极有代表的水果题材写意作品。大片空白的纸上,仅仅画了六个错落分布的柿子,先用比较粗的笔道,绘出柿子大致轮廓,后用墨染出柿子的果皮,最后用浓黑的墨色绘出柿子的蒂和把儿,其形状大小、用墨浓淡都不相同,柿子顶上的枝丫浓墨写之,看似随意,又各具姿态。非常简省、质朴,充满了拙意的技巧,在平常物象的背后不着笔墨,运用了“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的经营手法,这样的空间运用了“虚实”“有无”等观念予以呈现。以柿子存在的实有空间,以实衬虚,以有托无,空白与柿子的关系,虚空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无常,虚空永恒,不经意之间,韵味十足,自然天成,正所谓“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给观看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整幅作品充满着一种宁静、自省、淡泊的内在精神,使观者有“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会心感受,有着耐人寻味的禅意。

白阳山人陈淳是历史上有名的写意花鸟画家,藏在广州市博物馆的《荔枝图》,是其生平重要作品之一。鲜艳欲滴的荔枝有着清香的味道,“荔”与“利”谐音,因此民间荔枝很早就有吉利如意的寓意,故也常常作为入画的题材。画中荔枝数颗,书配张九龄的《荔枝赋》,自跋云:“《荔枝赋》余数年前书,偶阅一过,掩卷茫然,案头适有朱墨,乃戏作数颗,平生未识其面目,不过捕风捉影耳,观者当参考诸赋,或自得其真焉”。荔枝垂挂,配以寥寥几片墨青色叶子,笔墨轻盈,显得格外新鲜活脱,酸甜滋味跃然于纸上。“未识其面目”,所画荔枝只是“捕风捉影”,可以体现到写意画的“兴之所至”不必拘泥于形似,正体现了陈道复重意趣表达而不拘于形象刻画的艺术思想的追求。

四、结语

无论怎么样的时代背景,有担当的画家都不应该仅仅把个人的某种情绪宣泄到画面之去,还会把时代的审美理想融合到画面中去。以水果为题材的中国画创作,在笔墨的抽象和提炼中,将物象中最具有生命力、最富有美感的气质和味道呈现出来,在画家的内在心灵与外部世界中,趣味化、人格化融合在一起,整个世界与画家的人生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存在,一种审美意趣的存在,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引导社会大众的审美,以“美的力量”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意趣蔬果柿子
层叠意趣
柿子乐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冬季蔬果飘香
山里的柿子红了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汉字的水墨意趣
来自柿子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