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与防控
2021-12-03车国喜
车国喜
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济南 250101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兔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由于集约化养殖的密度较大,导致兔病越来越多,其中兔病毒性出血症是危害养兔业极大的疾病之一,一直备受养兔业的关注。兔病毒性出血症又可以称为兔瘟或兔出血性肺炎,是一种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的烈性传染病。染病病兔一般发病急速,传播速度迅猛,无特效药治疗,能导致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 病原微生物与流行病学分析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RHDV 引起的,目前报道多认为RHDV 是一种球形、无囊膜的多肽粒子,直径32~34 nm,属于嵌杯病毒属,又可称为兔嵌杯病毒。该病主要对兔危害极大。
该病分布广泛,在很多国家均有发生。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病兔、死兔或者带毒的兔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带毒。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消化道、皮肤、黏膜、呼吸系统均可传播感染。易感动物接触到带毒的分泌物或者病兔的排泄物时容易被感染,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水槽、剪毛器或者配种时也可发生间接感染[1]。该病主要侵袭2月龄以上家兔或野兔,长毛兔极易感,也有报道显示2月龄以内的断奶仔兔发生大批死亡的案例[2],哺乳期的仔兔一般不易感染该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一般在天气多变,气候寒冷潮湿的春、冬季节暴发,严重时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高达95%以上,属于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的二类动物疾病。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在3 d 以内,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最急性型多发于新疫区或者疾病流行初期,病兔多于夜间发病。发病兔群无任何前兆或仅表现出突然倒地、尖叫、抽搐、狂奔等兴奋症状后即死亡。病死兔呈角弓反张姿势,天然孔中有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
急性型病兔表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结膜潮红、被毛杂乱粗糙无光泽,并且伴有发热到41 ℃以上等症状。有95%的病兔死前表现有神经症状,挣扎、冲撞啃咬笼架,随后瘫软倒地、身体颤抖、乱蹬、尖叫而亡。病兔死前一般会出现肛门肌肉松弛,有稀薄的淡黄色粪便排出,约有15%的病兔可能有粉红色液体从天然孔内流出[1]。
慢性型多发生于老疫区或者疾病流行的后期阶段,病兔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被毛杂乱无光、衰弱迅速最终死亡,有些病兔可以挺过此病,但生长缓慢,发育不良[1]。
2.2 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以实质性器官的水肿、淤血以及出血症状为主。常见有呼吸系统鼻、喉、气管黏膜的出血和淤血,气管黏膜一般呈弥漫性出血,症状最为严重;肺出现水肿和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肝脏和脾脏肿大,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质脆、呈土黄色或淡黄色、有坏死点散布出现;心脏有心包积液,出血,心肌坏死变性;胃黏膜脱落,小肠充血、水肿等。
3 诊 断
3.1 临床诊断
本病根据相应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有时容易与相似症状的败血症、发病死亡迅速的兔巴氏杆菌病混淆,还需通过实验室诊断来进一步确诊。
3.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是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种类的鉴定,选取病兔的肝脏进行研磨,使用PBS 或生理盐水进行10倍稀释,按1:10混悬后离心沉淀取上清液,与红细胞做血液凝集与抑制试验,若发生凝集并且能够被标准的抗兔病毒性出血症血清所抑制,即可确诊为该病[1]。
4 防控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兔舍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可用2%~4%的氢氧化钠溶液或者含量为10%~15%的石灰乳对饲舍进行消毒;可用3%~5%的来苏尔液对兔笼、饲槽、水槽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滋生;维持合理的饲养数量与密度,保证兔舍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使其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使用全价营养饲料,增强兔群的免疫力,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4.2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养殖场最好能够自繁自养,避免引进带毒种兔。做好防鼠、防害虫等工作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按照防控程序合理进行疫苗免疫,使用质量合格的疫苗进行接种。
4.3 科学合理接种疫苗
进行疫苗接种是增强兔群抵御兔病毒性出血症能力的重要措施。常用的疫苗有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苗和病毒性出血症-兔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苗[2]。仔兔一般注射1 mL/只灭活疫苗,2月龄时再次接种加强免疫,成年兔可注射2 mL/只灭活疫苗[3]。
4.4 发病兔群的治疗与防护
发现并确诊本病后应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疫情,封锁隔离病兔。未发病兔群应使用较平常多1倍以上的疫苗剂量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病症较轻的兔群进行高免血清接种,同时使用剂量为2 mL/只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服用板蓝根、维生素C 加以治疗,1 次/d,连用2~3 d;对于发病严重的兔群应立即扑杀,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