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民间雕花形式美的传承与创新*
2021-12-03郭强刘振宇王孟琳
郭强 刘振宇 王孟琳
一、浸淫湖湘文化的湘潭民间雕花
湖南民间雕花艺术承载了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和湖湘文化难舍难分,交相辉映。这种雕花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特性,传统雕刻作为民间艺术表现手法中的重要一员,独具文化艺术价值。在所有的湖湘雕花之中,湘潭雕花造型平中见奇,一枝独秀,尽显无穷艺术魅力。
东汉至唐宋,艺术开始兴盛,加上农耕条件开始优越,充足的财力支撑,就有条件置于精美器物之屋宇。据《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有力地说明了想要制作出精良雕花必须符合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者的结合,缺一不可才能出精致的良品。而湖湘各地盛产木材,丰富优质的木材资源以及各领域对木雕艺术的大量需求,极大衍生了雕花艺术的发展及大批技巧超群的木雕艺人,更重要的是湖湘文化深厚内涵的沉浸,成就了民间雕刻艺术的质朴生动,也成就了雕花之工艺。湘潭民间雕花作为一种湖湘民间雕花中独特的一支,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其所包涵的艺术形式亦极为丰富。从多元化的视觉角度去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种雕花不仅带着醇厚的乡土气息,而且具有极致的形式美特性。它由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凝聚而成简洁活泼的艺术形式语言,蕴含着无比丰富的艺术思想,正是长期浸淫湖湘文化的结果,业已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性雕花形式,因为它是汇集百家雕花技巧兼收并蓄而成。因此,雕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种传承形式,其产生、发展与其地理位置、环境、文化传承、民俗民风、生活等是密不可分的。
二、湖湘雕花产生的成因与形式的形成
湖南湘潭民间雕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建筑雕花、家具雕花、祭祀雕花,这三类中数建筑雕花最为精美,极富艺术美的形式,而建筑雕花中较为突出又集中在湖南省湘潭县白石乡一带的乡间宗祠中,这种雕花栋梁、锦屏、香案、飞檐上的木雕虽历经百年风雨,但技巧十分精湛,造型非常独特,物象与形式相互成形栩栩如生,让人不禁赞叹当时能工巧匠们精美绝伦的技术。而其中最凸显的代表就是湘潭县的尹氏宗祠,该宗祠占地近一两千平方米,外墙青砖,古香古色之外,其内部的戏楼、栋梁、飞檐以及香案等全由精美的木雕雕花制成。宗祠中间摆放着刻有威武狮头、狮爪的香案,大堂外长廊栋梁上雕刻着四幅扇形木雕的锦屏上,雕刻着顽童引路、凤栖高梧、松鹤延年、太白题诗等寓意深刻且技巧精美的各种图案,线条流畅,阴刻阳刻相互成形。2而戏台飞檐上的狮子、鹿、凤、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情景蔚为壮观,尤其精彩。而其家具雕花则以滴水床、雕花桌、椅及面架为代表,不仅用材精良,其工艺亦讲究,技巧与形式令人叫绝,而祭祀雕花中则有面具和木雕神像等,也都独具一格,精彩无比,堪称木雕和雕花二者之间的最完美地结合体。像这些雕花形式大多遍布三湘四水,但以湘潭最为独特,而今还不断地延续其蓬勃发展旺盛的艺术魅力。
数百年来,百代能工巧匠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雕花中巧妙运用多种物象形态的表达,在材料与构图的原则下,精妙布局,匠心雕琢,使一块块普通的木材拥有了无限的艺术生命。雕花作为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而且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既能品阅千年积蓄沉淀,还可汇聚一方风土人情。如雕花之木窗雕刻,成为一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东方建筑文化中一颗不朽奇葩,而且在世界建筑雕刻史上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其工艺推陈出新,技巧多样,整体与局部和谐相生,可远观可近察,利于建筑与木构件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了技术与审美的和谐与统一。
湘潭雕花艺术作为湖湘民居传统艺术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和传承民俗传统文化,研究古建筑装饰构造工艺及美学内涵,对当代艺术创造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不仅真切地反映了当时当地浓郁的乡土文化,同时也是湖湘传统文化的一种投影,堪称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湘潭民间雕花造型中,其根基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对形式美语言的表述,其所追求的形式美并非片面地取巧,因为艺术所呈现的真谛和内涵是无捷径可夺的,正因如此,雕花中的人物、花鸟、鱼虫,都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这就需要雕刻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对事物独到的见解。雕花的形式美表现丰富,通过多手法表现出抽象、夸张的形式,一件好的雕花如果让观赏者达到身临其境般的感觉,那么观赏者就能够体会其中的形式美。雕花给人以美或不美的感受,不仅仅是因为题材内容,还取决于它的形式美。所以雕花工匠需要具备对艺术形态的表达能力,有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同时对作品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加工提炼能力,这样才能把技法展现出来。
雕花作为雕刻门类的一个重要形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雕花技法结合木材因而具有形式独特的魅力。湘潭的雕刻雕花在技法(刀法)、形式、立意、内容、材料等方面与湖南其他地区均有所突破,其创作手法、整体形式、视觉美感打破了雕刻的界限,所蕴含的艺术气息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韵味十足。特别是雕花的位置、大小、长短、所塑造的物像形态比其他地区更具动态美、运动美、曲线美,往往夸张、变形、改编强烈。值得一提的是湘潭的雕刻雕花还具有书画篆刻的基本要素,作品形式多样,形象变化万千,尽善尽美。
除有大量的留空以外,章法、构图、物象形态的完整性几乎与书画无异,若是还能将其动态、运动、曲线美的形式融汇到其他艺术门类中,在整体外形之上透露出的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线条艺术,而是条条带着形体的长河,流淌的美感尽在其中,散漫着形式美的气息,使其更具魅力,犹如道法自然中的“道”,道其深远,融其自然韵律,这便是雕花艺术的深远内涵。
三、雕花艺术形式在实践中的传承与创新
在目前可见的一些齐白石早期雕刻与雕花作品中,就有综合书、画、印的各种形式要素于其中,而书、画、印的渗入使雕刻作品如书、如画、如印,大大拓展了其艺术形式,使物像形态及线条既具书意、又具画意、还具印意,而把印章落款形式也雕刻在雕花上,还是齐白石的伟大创举,这就是湘潭地区有别于湖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雕刻的一个显著特征,由此可以肯定,湘潭的雕刻雕花在晚清即与绘画、书法乃至篆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湘潭的雕刻雕花在技法,形式的立意与内容以及材料等方面突破很大,雕花作品的创作手法及整体形式美焕然一新,因此湘潭民间雕花艺术蕴含历史所赋予的深厚而独特文化内涵很不一般。但湖南湘潭民间雕花开始于何时,至今尚无确切的记载。最早与书画印结合的是齐白石,齐白石是近现代诗书画印大师,早年学木匠出生,他聪明好学木工与雕花使其开创了其一生的看家本领:其“平刀法”和“圆刀法”这就是其后在雕花手工上大胆创新出来的。山川河流、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牛角、树根、木板、石头,无不为其所材,雕之于嫁床、花轿、香案、挂件等上。经其雕刻,便能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正因其艺刀法娴熟,技艺了得,善将各种物象刻于木雕,花样出新,民间的审美情趣给了其雕刻艺术不息的生命,其一生创作了不少艺术精品。
齐白石以孜孜以求的匠心,将雕花进行不断地拓展到了绣像、小说插图等,那套借来学习的残缺不全的《芥子园画谱》3成为齐白石未来艺术造型的根本依据。其后来的很多艺术创作,寻根究源皆是由木之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其作画、写字、篆印都在木中求源,尤其是绘画中无处不出现木的痕迹,比如构图中木结构的痕迹,画中山水鸟虫甚至书法亦尽显雕刻的痕迹等,笔道间所透露出精细立体的雕工使他成为独步当时艺术界的一代大师。
湘潭民间雕花题材大多取之于与生活相关的东西,还例如齐白石的松鹤笔筒、竹刻笔筒、雕花石屏、雕花屏、雕花盆架等,这些众多题材中展现出雕刻的手法既灵巧又粗拙,画面轻巧却不失美感,线条婉转流畅,画面神形兼备,浑然天成。在木材上雕琢出一个个完整的作品需要汇聚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念,而木材本身自带的朴实平凡以及外表变化万千的纹路和多彩的形状,是成功地雕出形式美的作品的基础,而要达到最终整体和谐的艺术效果,又不失材质的纹路,两者融会贯通,相互统一,表现出作品的浩然正气与浑然天成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将雕花艺术的内涵融入绘画艺术中,若无法深感其内涵的韵味是很难出精品的,一件雕花的形成是需要创作者长期孕育才能得以成型的。艺术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件作品的完成如同一个新生儿的诞生,有传承的血脉,有继承的精神,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新事物的诞生。这就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对事物新的认知,多去发现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不保守陈规,打破传统意识,打破条条框框,稳固根基,理解生活,强化素养,加强形式表达,才能够让这雕花的精神充分体现到艺术创作中去,而唯有将多元化的元素与创新思维碰撞才能够缔造出新的艺术灵感。
四、结语
湘潭民间雕花艺术呈现出多元艺术形式美,承载了湖湘文化的深刻内涵,要从雕花形式含蓄内秀的写意造型形式中,取其精华运用到艺术的实践中去,首推齐白石。其对湘潭雕花的深入研究,就是打通物像形态的构成要素形式美中的刀法技巧与书、画、印之间进行完美地结合,并将传统民间雕花中有助于艺术创作的部分进行效借鉴与吸收,极大地提高了近现代的艺术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