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视域下服装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21-12-03赵焉
赵 焉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3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普遍提高,审美水平也逐步提升,对服装的要求不只表现在质量上,对款式、颜色、图案等设计也有了创新的需求。在大众都能接受的情况下,通过产教融合的培育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高技能人才。针对服装产业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实施产教融合的具体方案,解决难题,并提出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
1 大众化教育视域下产教融合模式对服装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服装作为人类长期发展的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以及时代的特征。作为服装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培养集多项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在产教融合的前提下,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培育人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践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效益,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服装产业人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使其学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顺应了学校培育优质人才的愿景和宗旨。在产教融合模式中,学生不仅能积累实习经验,还能勤工俭学,发挥劳动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总而言之,产教融合模式对学生、学校、企业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导向价值,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优化,能够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突破。
2 大众化教育视域下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培养服装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培养结果与市场脱节、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情况,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应用产教融合模式,能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2.1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稳定,渠道不连贯
在校企合作中,经常产生因目的不同而无法长期有效合作的问题,学校是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为目的,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由于目的不同,再加上二者之间的协调交流不够充足,缺少相互合作的信念。作为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政府缺乏实质性的保障机制,只推行了部分政策,未能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了不利的局面: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而企业需要有经济价值的人才,形成了恶性循环。
2.2 产教融合浮于表面,成效不理想
服装产业只有关注生产的全过程,才能从流程中找到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培养目的。大部分应用型学校,尤其是服装设计专业,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初期阶段,产教融合提供的岗位局限性大,合作的内容也不统一。由于双方的性质、目的不同,企业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方也未能搭建好学生的实习平台。
2.3 学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挑选合作对象
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的对象主要是当地企业,一味地追求高水准的企业,容易造成能力与眼界不匹配的情况。大中型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对人才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而实习岗得到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学校与实力相匹配的当地企业开展合作,更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夯实自身能力。针对现实情况挑选合作对象,有利于学校实现快速发展。
2.4 师资力量不足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服装专业需要专业知识丰富且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教师团队以及能够提供相关工作经验的实操性老师。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在企业中,具有专业理论水平的人才不多,且更注重实践经验而忽略了理论的支持,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更深、更广的发展。
2.5 对产教融合的评价保障体系不完善
服装产业是凸显个性化的产物,每个人的设计理念及审美都不相同,因此,不能开展定式教育以免造成思维固化,无法实现创新引导的发展。校企合作若无相关的质量监督体系,就无法监测到其中的质量问题,导致产教融合的过程散乱而无秩序,企业和学校双方无法有效对接,更无法实现价值。
3 大众化教育视域下服装专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3.1 拓宽渠道,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为了将服装专业的人才更好地输送至合作的企业,应该加快院校与地方产业的融合。通过提供多方位、多样化、多维度、多形态的工作,制定有效的机制,合作双方及时沟通交流,共同协商人才培养方向及方案,明确双方诉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双方共同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养、技能要求、精神品格等方面进行提炼,并交由学校进行社会调研,再结合国家发展的趋势,根据企业的要求优化教学方案。此外,也可通过多种平台加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比如聘请企业相关的技术团队来学校进行宣讲、参与学生的短期课程学习活动。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发挥校企合作最大的作用[1]。
3.2 完善学习基础设施,打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服装产业涉及的方面众多,从收集资料、确定主题、绘制服装设计稿、选择材料、加工制成成衣、拓宽销售推广渠道等方面串联合作,形成完整的流程。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学校应该多联系相关的服装企业,使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实习岗位的设置,结合校企合作,提供更多支持生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创造意识,使学生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为社会提供服务,并通过反思和经验总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便于日后的发展[2]。
3.3 组建高素质、高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团队
只有组建高素质、高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团队,才能担负培育人才的使命。教师不仅要在专业课教学上掌握一套方法,更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配合老师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课程及方式的设置上也应该进行变革。服装行业需要不断创新改革,应当注意引进最新的资讯进行讲解,可以采用当今社会较为主流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用权威的服装产业范例来印证以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PPT等丰富的形式,更直观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有利于反馈在实践中。课后作业也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设置主题,学生根据主题提取元素并制作成品,在结课时,可以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一是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不断打磨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二是检验了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大众化视域、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在展览中可以创造作品的价值以获得收益。三是培养了学生统筹全局的能力,全程参与策划与实施,使学生在组织和表达沟通协作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值得提倡。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可以让学生进企业参观,亲身感受工作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同时也加强了校企合作[3]。
3.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输出。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学生的眼界得到了拓宽。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工作氛围以及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作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素养,尤其是对服装行业这种创造性行业来说,更重视自主创造能力。由于大众对服饰方面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严格,服装企业要在保证产品个性化的前提下,生产出能够被大众接受的产品。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开设相关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服装产业的发展,为其注入新鲜血液,顺应时代发展和大众的要求。
3.5 构建产教融合考核监督组织
通过行业领先人才,包括教师和企业,共同构建合格的监督机构。有效的管理机构能够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达到最高效的运作效果。在服装产业中,实现材料创新、想法个性化、设计成稿大众化,对产品制作并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统筹,并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时,对其方案、方式、教材进行严格的评估和评价,保证优质,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核心前沿的行业知识以及原始的基础理论原则。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监督和审核,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形成双赢的有利局面,真正实现产教融合下的共同发展[4-6]。
4 结语
在大众化教育视域下,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符合我国对服装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企业也起到了定向培养人才、节约成本的作用。只有学校培育的人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赢得企业的信任和尊重,进而实现可持续合作。校企合作使双方互惠互利,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互相监督,使二者紧密结合,培育出的人才才更具有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