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视域
2021-12-03周晨露
周 晨 露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这凸显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2]。可见,基层治理能否落地“最后一公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因此,必须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作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为顺利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本文从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入手,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分析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价值意蕴,探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本路径。
一、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理论意蕴
(一)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3];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的目标是“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并在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中围绕基层治理提出了科学的思路指引。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治理的认识在逐渐深化,对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方向的把握更加清晰。治理的多元化、精细化、法治化和信息化成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1.基层治理多元化。“基层治理需要不同的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商”[5],良好的基层治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自治性,其强调社会多元力量的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执行。我国的基层治理是有主心骨的治理,基层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是一对影响重大的关系。只有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才能既保证基层治理方向不走偏,又充分调动基层治理的活力。
2.基层治理精细化。超越了粗放式管理的精细化治理是一种追求精确、注重细节的治理形态,对复杂的社会治理系统进行精细化探索是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直面群众,为事务琐碎、需求多样的基层社会注入充满弹性和温度的精细化治理,能更有效地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基层治理法治化。法治是规则之治,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解决基层社会问题、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才能保证基层治理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基层治理法治化。
4.基层治理信息化。“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6],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成为必然。当前和今后必须重视并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推动基层治理的改革创新。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组织力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概念,强调组织力的提升和政治功能,是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的深化,也是对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性要求。新时代,只有充分理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时代内涵,才能精准提升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基层党组织应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4]。这为新时代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目标,也为理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提供了思路。
1.引领与服务能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本质。(1)引领与服务能力来自党的执政理念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关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以及如何执政的理性认识,是执政党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活动的基本准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和原则。基于此,想要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党必然要在制定方针政策、开展执政活动等过程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付诸实践,从而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2)引领与服务能力来自基层党组织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恩格斯曾指出:“最好的计划,如果执行不力,优柔寡断,也会毫无价值。”[7]基层党组织是执行型组织,能否不打折扣地将党的决策部署执行落实到位,是衡量一个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的重要标准。作为党在基层社会的战斗堡垒,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只有积极宣传党的意志和主张,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准确、有效地传达给群众,才能使群众真正了解、支持并参与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3)引领与服务能力来自基层党组织自我革新的能力。自我革新是组织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能力。对基层党组织来说,只有保持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自觉,不断正视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因此,引领与服务能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本质属性。
2.基层社会参与度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体现。一个政治社会组织,如果没有社会的认同与追随,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有效组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制胜法宝,只有不断地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和获得支持,才能持续地发展和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对基层党组织来说,基层社会的参与程度是组织力强弱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指标。基层党组织发挥组织力,最大限度地培育和集聚基层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独特优势,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综上,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凭借自身优势发挥组织能力,进而在宣传、动员、组织、带领基层社会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过程中展现的整体力量。
(三)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系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党的执政能力之间有高度契合与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是国家治理整体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8]。面对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这意味着,作为基层最重要的治理主体,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以应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主要目标。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各项决策绝非“为了执政而执政”,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是其重要的目标追求。在基层治理中通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提升来加强党的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的一种整体力量。基层党组织顺应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升组织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组织、治理能力等全方位的保障。
二、基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价值定位
(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基层社会是我党长期执政的最坚实的力量支撑,身处基层社会的基层党组织是联结党和基层社会的关键节点,“要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9]。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9 500多万名党员、480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党从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组织有力量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10]。革命时期,党通过把“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领导方式将党组织嵌入到各基层单位中去,为革命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把“支部建在单位中”及“支部建在社队中”,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稳步推进和基层政权的稳固。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流动性逐步增强,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功能有所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重经济建设、轻党建”的错误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有的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缺少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自觉性,导致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化、空洞化。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意识下降。(2)组织覆盖存在空白。基层党组织分配资源的能力有所减弱,各阶层对党组织的依赖性降低。随着“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一些新兴业态领域和地方存在党组织覆盖的空白和盲区。(3)党员教育管理不力。有些党组织比较涣散,没有适时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或组织学习的方法单一,从而导致党员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流动党员的增多更是增加了党员管理难度,“口袋”党员、“隐身”党员等问题影响了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4)工作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党组织仍沿用传统的宣传动员方式开展群众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群众接受度不高,难以有效凝聚群众、组织群众。这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处于承上启下的节点、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工作落实的重点”[11],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确保党组织高效运转、巩固党的战斗堡垒、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领导基层治理是当代中国基层治理最鲜明的特征,为治理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提供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单位社会”逐步解体,“社会人”具有极强的流动性,社会活动空间不断扩大,这使得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导致基层社会治理脱嵌。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党组织难以依靠传统的党建平台发挥实质的影响力;党建活动的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活动内容及形式“悬浮化”,缺少有效嵌入基层治理各领域的深层次机制[12]。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弱化与社会治理发展工作的碎片化,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恩格斯说:“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13]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风险社会中,国家治理活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否则,会有不可预测的风险。基层党组织处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其在基层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将党的组织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有力抓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组织体系的底层结构,决定着党的社会基础和活动能力”[14],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高效动员和组织基层社会是执政党对整个社会有效引导的前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充分展示了党建引领的巨大优势,表明基层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力是抵御基层社会风险冲击、维持基层治理秩序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各地基层党建不断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以组织力为抓手,整合党建资源,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案例。如上海浦东新区以“规范村居功能,畅通为民服务”为原则,以党建引领自治共治,建设了一个提供七大类服务的“家门口”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服务圈,创新了特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模式。再如,福州市把握网络时代的工作特点,以“红色领航”把握互联网企业党建的政治方向,借助互联网企业的自身优势,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构建党建平台和党建APP等党建新工具,提高了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的参与性和效用性,形成了一种党建与互联网企业发展“合纵连横”的新型党建模式。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通过强有力的党建“重构基层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15],有效实现引领社会治理的关键。因此,面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基层治理的新要求,必须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抓手,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去,以党建促进基层治理理念、政策和制度的创新,确保基层治理不走偏,解决基层治理分散性、碎片化等问题,完成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各项任务。
(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适应形势变化、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回答了社会治理依靠谁、如何开展、为了谁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理念。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组织、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党的事业争取了最广泛的政治支持和行动力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陷阵、带头拼搏,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构筑起防控疫情的坚强堡垒。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强大的组织力,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16]。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和重要支撑,涉及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在逻辑相符合。(1)共建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这是社会治理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也更加期望能够亲身参与社会治理,并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应利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凝聚群众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治理活动。(2)共治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是党领导下的多行动主体参与的多元共治,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多元治理中扮演着主体角色。基层党组织应发挥政治引导和组织服务功能,促使各类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商会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从而提高基层治理合力。(3)共享是社会治理的目标。良好的社会治理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治理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应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开展基层群众工作,将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覆盖到基层治理的全部活动中,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使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真切地感受到党执政为民的本质。
三、基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路径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基层治理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以确保基层治理有力、有序。因此,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必须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在适应基层治理多元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按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不断调整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逐步探索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科学机制,实现党的领导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核心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不论社会结构如何改变、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最根本的在于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17],把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8]。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维护党的领导权威,以组织力的不偏向确保基层治理不偏向。
1.加强广大基层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规党纪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只有做到学懂弄通、真信笃行,才能实现全党上下步调一致,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
2.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要把贯彻执行政治路线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求,加强对各领域社会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要把基层党建和业务工作相结合,善于将党组织的意图转变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措施,避免党组织的“越位”和“缺位”,切实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保证基层治理创新始终沿着政治正确的轨道运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内在联系,在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扮演好引领的角色。
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避免随意化、形式化、娱乐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组织意识和思想觉悟,促进党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政治导向。
(二)推动自我革新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保证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依附在党的组织肌体上的力量,党组织功能发挥得充不充分、党组织自身的吸引力强不强,取决于党组织及其党员队伍的整体状况好不好。只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9],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领导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持续优化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紧盯基层治理空白点、薄弱点,转变传统党建思维,从强调“有形覆盖”“偏于形式”转变为更加注重“有效覆盖”和“突出作用”,不断提高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的创新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要加强“红色网格”建设,积极建立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在网格服务网络中发挥党员网格员的主导作用,为群众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借助网格不断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嵌入和民生服务能力。要更加重视新兴业态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可以采用区域联建、行业共建等方式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不断提高基层党员队伍的质与量。要突出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确保政令有效落实并转化为基层群众的自觉行动,将党的领导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有效融入基层治理。要抓好关键少数,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党组织带头人的选拔、培养、管理,选优配强党组织“主心骨”,增强党组织战斗力。要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做好不同领域的党员发展工作,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最大程度地吸收党外优秀分子,为组织力注入新生力量。应特别关注流动党员、“口袋”党员,通过设立党员服务中心等方法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积极“现身”。
3.强化纪律执纪,坚持精准问责。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依然存在,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损害党群关系,腐蚀党的执政根基。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强化问题意识,坚持“严”字当头,抓住并看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实质,分门别类列出问题清单,督促基层党员干部查摆整改;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实效。必须严格按照党规党纪的要求精准执纪量纪,防范问责泛化简单化;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基层的形式主义及官僚主义都要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平衡问责力度,彻底发挥问责威力;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对党员干部既要敢抓敢管,也要关爱宽容,以问责促担责,以问责促履责,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想干事、敢干事。
(三)充分发动群众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供力量源泉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0]。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有效地回应群众诉求、引导动员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从而凝聚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拓展党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
1.坚持走群众路线,继续做好基层群众的服务工作。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复杂敏感的基层社会矛盾,仍然要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到服务的生活化、精准化、人性化,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度。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将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群众,了解群众心声,满足群众诉求。要建立健全民意诉求和利益诉求解决机制,为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及时表达、平等协商和合理解决提供多种的、畅通的途径。
2.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治理主体,统筹各类社会主体协调行动。合作共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必将有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搭建社会化、开放式的党建平台,畅通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从而有效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发挥各类社会力量的优势,不断扩大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的社会基础。
(四)运用信息技术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赋能
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基层治理要求创新,基层党建同样需要创新。万物互联的时代里,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党建信息化,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赋能,使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便捷、充分地参与到基层治理中。
1.创新党建平台和方式,打造“智慧党建”“互联网+党建”“人工智能+党建”。鼓励成立数字化支部,从而缩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社会距离,为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提供全新载体。
2.促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型。采用线上加线下的模式,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赋予党员教育管理新的形式和内涵,以便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下党员的个性化需求,为党员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先进性和实效性。
3.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优势汇集并整合基层民意。如此,使基层反馈更便捷、问题解决更及时、服务群众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使党群关系在二者的双向互动中愈加密切,基层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使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需特别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从来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要以需求和效果为导向运用技术工具,防止“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否则,只会耗费党员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成为信息化平台的仆人。
(五)完善制度机制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供可靠保障
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制度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因此,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常态长效提供可靠保障。
1.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等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20]。但“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20],这就需要将此次主题教育的经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不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完善发展和落实落地。
2.进一步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础环节,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高基层共治水平的重要渠道,优化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实现基层协商民主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构建统一的多元主体协商对话平台,扩大协商覆盖面,创新基层协商形式,推动各领域基层组织协商民主稳定发展;围绕协商民主的议题、内容、形式和程序等,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的吸纳机制、回应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提升协商民主质量;培育群众的协商意识和民主精神,提高其政治参与能力,引导群众更加积极、理性、有序地参与基层治理活动。
3.不断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时将成熟的自治经验制度化、完善的自治制度法制化,以适应基层自治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自治制度的本土化,使具体制度符合基层各地的实际情况并得以有效落实;不断完善制度的具体执行流程、控制执行成本,以确保基层自治制度执行顺畅、持续高效。
4.运用激励与规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和完善包括晋薪机制、教育机制、监督考评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党员关爱激励制度。在正向激励和负向规制的统一中形成对党员的先进性激励和有效性规范,为保护和激发党员干部的创业活力提供科学合理的机制保障。
四、结语
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最核心的国家治理主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属性。作为党和群众的基本纽带、政策和实践的关键“焊接点”,基层党组织未能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实现自身的转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组织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治理成效。作为依附在党的组织肌体上的力量,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基层社会治理形势和环境日趋复杂,应当从坚持党的领导、推动组织革新、充分发动群众、运用信息技术和完善制度机制等方面系统、有效地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