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幼儿有效学习策略

2021-12-03福建省福鼎市机关幼儿园林巧容

亚太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具长度数学知识

福建省福鼎市机关幼儿园 林巧容

有位德国学者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生吃15 克盐,大多数人都难以下咽,将15 克盐放进鲜香美味的汤里,盐溶于汤,才能被吸收。怎么吃盐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问题情境和数学知识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创设激疑、操作、争议、迁移等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情境中,从而快速有效地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使其积极主动地面对情境中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专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内化体验、建构经验、锻炼思维,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我们将以大班数学活动——跳远比赛为例,梳理幼儿园数学活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产生问题,引发猜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活动中,当遇到新奇未知的情境时,幼儿会在认知上经历困惑、好奇、跃跃欲试的心理过程,在幼儿“疑”“思”的过程中循循善诱,是打开幼儿思维的重要钥匙。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以尊重幼儿心理特征、认知规律为前提,通过创设激发疑问的问题情境,引发猜想,促使幼儿积极思维,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教师带领幼儿做立定跳远活动为例,在师生一起跳远的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都会跳远,但你们知道自己每次能跳多远吗?”通过跳远的长度疑惑,引发幼儿的猜想。幼儿争先尝试之后纷纷用手势来比画长度。紧接着,教师以是否可以使用辅助工具测量跳远长度的问题启发幼儿联想与思考,例如“你怎么知道他跳了这么远?”“用眼睛看是不能知道跳得有多远的,用工具测量就可以得出测量的结果”“原来生活中随意可见的物品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并不失时宜地继续以测量长度是否需要明确地观察到跳远的起点与终点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测量跳远长度的方法:测量并不是随意摆放,是有讲究的,必须是从起跳的线开始量,量到脚落地的地方结束。通过疑问引发幼儿进行猜想,从而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协同合作进行思考、验证,让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得到发散,为幼儿进一步探究新规律奠定基础。

通过设置以上多层激发疑问的问题情境,逐步引领幼儿自行独立发散思考,由浅入深地逐渐深入探究具体问题,促使幼儿通过自己发散思维与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激发幼儿以趣生疑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巧妙、合理的提问是点燃幼儿思维火花、激发幼儿求知欲望的纽带,实践操作是连接抽象数学知识和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桥梁,即通过动手操作、摆弄学具的过程,自己去寻找、发现。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测量材料,让幼儿通过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操作初步学习测量方法。

通过选择不同的测量材料,如积木、扑克牌、雪花片、筷子、彩色笔等,实际操作测量出各自所跳远的长度,以为幼儿提出初步使用工具测量的问题,激发幼儿开动脑筋、实践操作。最终得到的测量结果都不同,有的幼儿测量出9 块积木远,有的幼儿测量出17 张扑克牌远,有的幼儿测量出7 根彩色笔远,等等,进而引导幼儿认识在比较长度时需要使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在这个环节中,“问题”是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探究解决问题、构建数学认知、树立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师逐步通过创设巧妙、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激发解决问题的思考,使幼儿学习到测量长度时需要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可以进行结果比较。教师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串形式循循善诱,将测量比较的方法逐步深入、深化,最终将幼儿引导到测量需要相同工具的核心经验上来。在操作实践之后,幼儿发现即便是按照老师所说的方法“从起跳的线开始量,量到脚落地的地方结束”进行测量,但使用了不一样的材料,还是看不出谁跳得远,又引发出新的问题。在幼儿发现问题后,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以问题的方式正确流利地表达出来,鼓励幼儿做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形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通过“为什么比不出谁跳得远?”“不是都测量过了吗?”“那该怎么做?”的提问、追问、引问、再追问,引领幼儿再创造、再发现,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与活力。

可以发现,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下,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得到了提升,表达看法、分享经验、得出结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迁移经验,巩固提升

对于幼儿来说,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实际探究操作的原生动力。幼儿在学习到测量跳远长度需要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才能够进行相互比较,通过思考探究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教师让所有幼儿都使用筷子这一种工具进行测量。幼儿通过独立动手尝试筷子的不同摆放方式,得出跳远长度不同的结果,有的幼儿测量出7 根筷子远,有的幼儿测量出3 根半筷子远。教师适时地抛出一个新的问题:“使用相同的工具,为什么测量出不同结果?”诱发幼儿找到深层次原因的兴趣,使其能够通过自身尝试与思考得出正确摆放测量工具的方法,借以独立思考解决新问题。并以此引导幼儿明白长度结果的比较不仅仅需要用到统一的测量材料与工具,还要有正确的测量工具摆放方法,同时以具体数字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在脑海中构建数学思维框架。

这个环节,教师先让幼儿通过已有的测量得出经验,掌握知识,随后又重新提出问题,让幼儿在新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的迁移,从而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过程,不管结果对错,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不断在基础问题上加深思考、掌握应用。在操作活动结束时,教师展示幼儿操作的成果,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他们的测量方法是不对的,有重叠、有间距,即使用同一种工具测量跳远长度,如果测量方法错误,也是没办法判断谁跳得远。工具与工具之间一定要一个一个接着紧紧地摆放在一起,中间不能断开也不能重叠,还要摆得直直的。最后,再由教师引导幼儿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分析和判断操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对错,纠正错误方法,以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提高思维批判性和严谨性,养成事后总结错误的良好习惯。

四、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时,可将数学知识迁移到生活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幼儿的思维沿着“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伸展点”有序展开,养成“以旧带新,以新促新,新旧对比”的思维习惯,帮助幼儿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促进思维的开拓,加强知识的内化。同时,特定的生活情境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拓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以前面所述使用统一的长度测量工具、运用正确的测量工具摆放方法为前提基础,两两一组自行确定起点同时跳远,自行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具体结果的方式,教师借助幼儿的获胜者心态,提出两两比较的进阶挑战性问题。在两两比较的过程之中,以实际操作检验自己所学的跳远长度测量工具的运用及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以具体数字呈现出跳远长度及比较长度,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数字敏感度与数学思维模式,同时达到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实践探讨与及时巩固的教学效果。

把问题和情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细致进行语言渲染,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幼儿的问题意识。恰当的引导语能让幼儿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实践探索,从而得到答案。以上是对幼儿园数学问题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简要梳理,我们在今后创设问题情境时也要尽量做到有趣、接近生活、启迪思维,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幼儿更愿意去思考、去解决。

猜你喜欢

工具长度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1米的长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巧用”工具
不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