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何以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永葆活力
——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
2021-12-03杨洪源
杨 洪 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建立科学的思想方法、系统的工作方法、优良的工作作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即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及武装全党,不断确立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在思想上与行动上保持活力就在于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之普遍概括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基础和方法,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及其科学概括,又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进一步指导着迄今为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过程,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确立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体系,这决定了其各个方面在特定国家的传播过程中,既无法立刻全部展现并为人们所接受,也会伴随具体历史环境、物质基础、社会运动的改变,而被人们分别提到首位。20世纪初,救亡图存和中国革命的迫切实际,使得科学地指明了社会发展目标与人的解放途径的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及运用的重点。直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一些系统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中开始提及唯物辩证法,尽管对它包含的许多复杂问题并未进行阐述。尔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革命斗争的需要,促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只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局限性,因而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中国国情。1922年1月,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刊载了《唯物史观不是什么》一文。该文系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李汉俊所作,不仅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和矛盾运动原理,而且强调了新主义新思想的启蒙之于经济落后国家的重要性,号召要加强对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使他们尽快行动起来进行社会革命,加快中国融入世界进步潮流的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全党面临的根本问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反思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及教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准确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系统剖析了中国革命运动中客观存在的普遍联系的各个矛盾及其转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道路。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如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认清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并基于此论证了革命政权可以长期存在的原因与条件、革命高潮的推动力量及发展趋势,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提升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辩证法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在具体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定阻碍。首当其冲的就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前者只强调狭隘经验的重要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后者则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视为僵化的教条而非行动的指南。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及惨痛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着手分析党内产生错误思想的根源,深入探讨纠正与防止其后果的方式,推动了从运用唯物辩证法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转变,引发了对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的思考。早在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即已明确提出了对党员进行正确思想路线教育的要求。尔后,他又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了解中国情况对于中国革命胜利的作用等[2],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发展。
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变化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和深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在当时中国传播的成果,首次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使命[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相结合的高度,结合对中国革命多方面的具体问题及经验教训的总结,不仅进一步批判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且实现了从思想批判到理论创新的转变,较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中可见一斑,具体包括:系统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问题的核心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深刻论述了分析事物复杂矛盾的方法,如抓住重点和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创造条件实现事物的转化;等等。
经由上述理论上与实践上的积淀,中国共产党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其思想路线的“精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从它的上述内涵中不难看出,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张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强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涵盖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如此,实事求是还坚持主观与客观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包括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在内的各种脱离实践和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成功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事实充分说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成功,违背它就注定遭遇挫折。
新中国成立伊始,如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坚决稳妥地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既不能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得到一切答案,也不能从对别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借鉴中找到全部依据,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一步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与创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全面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对党和国家这一时期各项事业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作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处理新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推动了各项建设任务的稳步完成。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代表的理论成果,不仅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重提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创新了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还创造性地分析了事关社会主义社会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矛盾问题,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以及如何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在全面地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确保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方面工作在曲折中向前推进。
二、掌握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在于它拒斥基于某种先验的概念或原则、机械的教条或公式来看待自己的全部理论观点,严格地以“最顽强的事实”为起点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掌握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性质和发展特点出发,对中国国情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判断,并以此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国情极其复杂、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围绕“何为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何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实现何种发展和怎么实现发展”等基本问题,从错综复杂的社会事物及其普遍联系中把握矛盾、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路线,对深入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与把握正经历着一次“换脑筋”,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转变。如何打破保守僵化的思维定式对思想的禁锢,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难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支持并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明确解放思想深刻内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6]279——的基础上,重申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其进一步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278。上述关于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之重要性的科学论述,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
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确,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标志之一。不论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还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用实践来检验全部工作,抑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摸着石头过河”,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建设与法制、计划与市场、先富与共富等关系,无不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掌握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智慧光芒,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一时期的顺利推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一次“换脑筋”,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面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和情况,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基础作用的理解。正如江泽民所说:“如果头脑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7]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更加精辟地概括为“与时俱进”,进一步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世纪之交,在国内外和党内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有保持自身先进性、不断增强创造力,才能够及时抓住机遇、不断承受挑战。面对这一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全局高度上深刻阐明了坚持与时俱进的内涵与要求,即“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8],使之更好地在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次完善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这三者统一起来,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9]。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这一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提升到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所遵循的重大原则的高度,揭示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稳定程度之间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改革的动力属性、发展的目的属性、稳定的前提属性,实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延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创造性地赋予“求真务实”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10],使之作为核心内涵融入党的思想路线中,在持续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有力地指导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扎实前行。
三、坚持和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10辩证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就在于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一根本,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彻底的唯物主义之根本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系统理解社会发展变化及其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思考与解决中国改革发展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脉搏,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内在规律,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够开好局。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篇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党的群众路线这个根本工作路线相统一;运用“矛盾论”“两点论”“重点论”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驾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刻复杂局面;从系统观念出发谋划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积极化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各方面工作,为全党树立了坚持和创新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
秉承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传统,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极其重视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明确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特别强调这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和本质统一[11],实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创新。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指明了实现实事求是的具体路径,明确了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突出了落实实事求是的价值目标。首先,实事求是既作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唯独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又是基于实践来改造世界的过程,唯有诉诸群众中去方可完成。其次,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发出的实际诉求,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才可以得到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最后,一切从实际出发同一切为了人民是内在一致的。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维护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规律、满足人民意愿。
关于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强调要着重掌握以下基本原理与方法:一是辩证唯物论,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进工作。一方面,把握中国国情的“不变”与“变”,既不能脱离中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基点,又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新阶段是其中的重要阶段之一,同时也是经过几十年量的积累而站在新的质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12]。另一方面,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二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根本方法,即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和辩证思维方式,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化解交错矛盾、处理繁杂问题的能力。不但要正确理解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的高度上和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来着力解决它,还必须以辩证思维把握国内外大势,正确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3]。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与总结经验,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创新性发展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这里的系统观念,与国外理论界近年来流行的“新辩证法学派”主张的去除历史存在的、概念间结构性共时整体的系统辩证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首先是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反映。在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中,每个事物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以及它自身各个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系统。在无机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中,从粒子、细胞、家庭直至整个宇宙、生态体系、民族国家,皆为系统。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系列原则及方法,统称为系统思想。系统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大重要内容。早在创立唯物辩证法之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便严格使用“系统”一词,具体说明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完整性和结构性、系统的演化过程,并且将系统思想确立为剖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重要方法。系统思想对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系统科学又反过来证实和发展了系统思想。这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进一步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作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系统观念,体现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它不仅吸收了系统思想和现代系统科学的普遍原则,即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而且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性质,是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的综合。其中,整体性原则强调了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明了统一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其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结构性原则揭示了系统中诸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方式,指明了系统功能优化的实现途径;层次性原则展现了系统在不同层次上的特殊属性与活动规律,避免了对系统简化还原的片面性;开放性原则显示了系统通过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断演化的特征,阐明了系统维持自身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从全面、根本、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好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所谓辩证思维,就是承认、分析与解决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全面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分析事物和处理问题要留有充分余地,从最坏处准备,从最好处着手,善于做好转化争取工作,牢牢掌握主动权。
系统观念的以上内容、原则和性质充分表明,它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极富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诸多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迈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大步。不仅如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深刻复杂变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更离不开系统观念的统筹协调。
就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孕育成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与之相伴随,一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因素明显增加,诸如逆全球化潮流、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例如制度优势显著与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与发展韧性强劲、物质基础雄厚与社会大局稳定、人力资源丰富与市场空间广阔等。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论是改革程度和创新能力,还是城乡统筹和生态环保,抑或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短板、弱项。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系统观念进一步明确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提出从战略思维出发,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指明从辩证思维出发,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强调从底线思维出发,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和安全有机统一的发展[14];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知史以明鉴,察古以至今。正如习近平所说:“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5]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考察其确立和运用、掌握和发展、坚持和创新辩证唯物主义的历程,势必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强化系统观念的指导,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提高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