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读思达”教学模式与实施的探究
2021-12-03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黄桂福何泉清
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 黄桂福 何泉清
为把中央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 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深度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提炼出了“读思达”教学法。阅读、思考、表达是学习的三个基本流程,但是三者又是相互融合的,读能引思、思能助达、达能促思。学习如何真实发生?学会学习等学科素养如何在课堂上落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于2019 年3 月成功申报省级教改课题“‘阅读·思考·表达’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经过两年探索,初步构建了学校特色的“读思达”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和思考
“读思达”教学法强调向新型课堂以学为主的转变,即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践行“读思达”教学法,是提升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
朱小蔓先生说过:“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以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被遗忘的是知识,剩下来的是素养,知识可以被灌输,素养不能被灌输,知识如果是被灌输的,素养就难以达成。“读思达”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独立阅读、深度思考、精准表达的过程自主完成学习。余文森教授指出:“我们从学习过程 (认知加工) 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能力。”
“读思达”教学法走进课堂,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通过阅读、思考、表达,创设情境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将所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实践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行,知行合一”。正如江山野先生所说:“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过程的发展直接关联。……应该把第三种教学方式(先学后教)当作适合于学生相对独立学习阶段的基本教学方式确立起来,使之成为这一阶段的教学常规。”
二、“读思达”教学模式的构建
“读思达”教学法适用于所有学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初步构建了“读思达”教学模式。
(一)课前:完成个性化思维导图
课前“读思达”是学生初读、初思、初达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学情和“读思达”推进的程度不同,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如设置导学和目标要求等。在课前的这个环节中有两点务必注意。第一,提倡“裸读”,“裸读即学生直接面向教科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但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教学中的有价值的思考一定是以在自我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对象的”。摒弃教参教辅,使阅读回归教材,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第二,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阅读成果加以整合,这是初步表达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应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要把阅读中出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这既是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一种体现,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从而能在课堂中构建师生思维联系,并在有限时间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中:导学案和小组合作
这里,我们创新性地把导学案放在课中。需要强调的是导学案的设计是在学生课前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了如指掌。导学案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普遍性问题增加阅读材料,而不能是提纲式导学案。我们强调课堂的主人始终是学生,导学案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再读、再思、再达的材料。结合导学案再次阅读教材是课堂上读的环节,课堂上思和达的环节则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呈现。在课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知识盲点或思维误区,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加以理解和消化意义重大。“思维只有相互碰撞才会有火花”,以教促学,我们相信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并且学会合作,这是现代开放型社会学生必备的素养。而且因为每个学生在课前思考中存在的问题不一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将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表达,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探究的乐趣。
(三)课后:反思—作业反馈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读思达”的结束,而是要求学生在复习、作业、反馈中继续践行“读思达”。课后的“读思达”可以是要求学生将课前的思维导图修改,也可以是针对课堂上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仍无法完成的问题,继续提供材料或者练习巩固。将“读思达”延伸到课堂外,让“读思达”成为习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和“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奠定了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相信这样的课堂能让孩子们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三个方面都得到提升,使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真正落地。
当然因为校情、学情、教师、学科等不同,“读思达”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一定变式。例如可以是以阅读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文科类),以思考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理化生类),以表达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体育艺术类),也可以是不同学科的“读思达”课堂等。落实到笔者所在学校有以下案例:语文学科强调专心阅读、静心思考、信心表达;英语学科强调三环阅读、三阶思考、三类表达;数学学科则强调反复阅读、深度思考、规范表达等。
三、“读思达”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读思达”教学法在我校已初见成效。
(一)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专业技能提高
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读思达”落实到每个教学设计、每节课堂教学、每个教学活动中,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队伍逐渐形成教研共同体,在课堂中进行研究,研究教师的教,兼顾学生的学。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备课中领会“读思达”,在课堂中践行“读思达”,在校本教研中分享“读思达”,不断提升教学技能。我校老师参加省市教师技能大赛和“一师一优课”活动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和不断提升
“读思达”教学法是能够让学科核心素养成功落地的教学新形式。课堂不仅充满活力,学生还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能够到讲台这个聚焦点进行发表;课堂不仅动态生成,学生还获得更多的“兵教兵”机会,学习变得更为高效;课堂不仅因材施教,还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辩证思考能力、准确表达能力。
(三)构建了符合仙游一中校情的“读思达”教学法模式
两年多的实践,我校已形成了个性化、各具特色的三大类学科“读思达”教学法模式,即人文类学科的“读思达”,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学科;科学类学科的“读思达”,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体艺类学科的“读思达”,包括体育、音乐、美术、通用、信息、心理等学科。在此基础上,我校构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三种“读思达”教学模式。(1)以阅读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主要在人文类学科中践行。(2)以思考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主要在科学类学科中践行。(3)以表达为导向的“读思达”模式:主要在体艺类学科中践行。
四、前景与展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校的“阅读·思考·表达”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还在推进之中,我们坚信“读思达”教学法凭借独有的教学“魅力”终能被所有教师所接纳,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真正落地开花结果,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终实现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