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价值认同的践行研究

2021-12-0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崔卓然

亚太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国学高校教师思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崔卓然

一、增强高校教师的教育主导意识

(一)增强教师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思想自觉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文化自信程度关系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意识形态稳定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等重大问题。

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就要求增强教师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思想自觉意识,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到战略高度。二是不仅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专业课教师也要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和引导。三是要注意挖掘身边优秀的文化元素,及时发掘、传播优秀文化。

(二)提高教师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责任意识

高校教师应当志存高远、勇于探索,成为知识、文化、文明的传承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高校的功能从一开始的培养人才功能到后来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再到现在的文化引领功能,高校教师的责任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修养,提高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责任意识。

另外,在疫情全球化、常态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最近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各种隐蔽形式削减主流文化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及时识别,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守好一段渠”、担好“责任田”,勇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才识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三)培育教师对于优秀资源的整合意识

首先,高校教师首先需要整合课程本身的优质资源,把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交叉文化整合进来,多向其他教师请教,鼓励跨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研讨。其次,高校教师还需要将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整合进来,不断向校内外优秀教师、一流高校学习,取长补短、兼容并包。最后,高校教师可整合多种教学平台和媒介,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教师可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利用好社会大讲堂,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党带领广大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控疫情,取得了良好成效。生动的社会实践思政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教育是一种渗透式教育方式,高校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更好地成长。高校也要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不仅仅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比如构建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校园管理制度,在设计校园景观时适当引入西方元素,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

二、提高高校教师教育能力水平

(一)抓好思政教育主阵地

高校充分利用思政课程这一教育主阵地,力争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能力和水平。除了思政教师外,专业课教师也要提升思政教育认识,推动课程思政化改革,不断培养专业课教师撮盐入水的融合意识。各专业课教师要深度挖掘不同学科的特点,探寻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政元素,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文化自信的关键性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助于大学生从理论的高度上认识国家的社会制度,从根源上培育制度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先进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自信。

(二)国学经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水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离不开对于国学经典的传承。在大学开设国学经典课程,阅读国学经典读物,对于大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和自信气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高校教师要将国学经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育人理念中加入国学思想,将国学精神融入育人理念,在国学文化教育中形成文化自觉。一是可以建设国学文化校园,通过名人历史雕塑、文化展板等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开展国学文化系列讲座等。三是丰富国学文化活动,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经典诵读、国学沙龙、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

(三)增强大学生文化实践

课堂、书本教育仅仅产生理性认识,想让大学生有更深的感受和领悟,需要不断“走出去”,去社会这个“大课堂”不断学习和感悟。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文化环境的浸泡,尤其是红色文化的浸泡。红色文化见证了党和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转变。党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建的红色文化,其中孕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用国际性视野思考问题。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场域,例如去纪念碑、红色纪念馆等,可构建“短时体验场域”,通过立体的展示和专业人员的讲解,加深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理解;也可带领大学生去实体体验馆参加革命实体体验活动,可构成“共情式体验场域”,在特定的体验环境下将会产生更多的感悟和情感上的共鸣;抑或带领大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构建“情境融合式场域”,使同学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美,进而增进对祖国的热爱,提升文化自信的底蕴。

(四)媒体教育平台形成教育共同体

目前,各类媒体资源不断涌现,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提供了宣传的平台。大学生慕课、“雨课堂”等在线课堂的出现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大大提升了文化的传播力度和速度。大学生能更便捷地从互联网找到更好的资源,专家学者精彩的讲解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短视频热潮不断涌现,相继出现了抖音、快手、B 站(哔哩哔哩,简称B 站)等短视频平台,这些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而且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较容易使大学生与陌生人、公众人物、学者甚至是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下一步要鼓励高校主流文化加入短视频平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学生发声,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同时要加强革命红色文化与短视频的相互融合,增强大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同。高校教师也要积极引导,鼓励高校大学生参与短视频的加工、制作与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猜你喜欢

国学高校教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