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与MRI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2021-12-03朱珊ZHUShan王植WANGZhi张雪宁ZHANGXuening韩爽HANShuang

医院管理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变性脊髓椎间盘

□ 朱珊 ZHU Shan 王植 WANG Zhi 张雪宁 ZHANG Xue-ning 韩爽 HAN Shuang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常见病,也是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机体L4/5 或者L5/S1 椎间盘,其发生机制与长时间伏案、久坐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影响[1]。正常状态下,机体的腰椎间盘包含纤维环与髓核两部分,一旦其构成部分产生退行性变化,加上腰椎间盘本身较为薄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纤维环断裂,且髓核从纤维环断裂位置突起,并对周边脊神经根造成压迫,最终引发腰部疼痛、肢体麻木以及马尾神经受损等现象[2-3]。以往临床多选择影像学技术进行疾病诊断,与CT(X 线计算机断层摄影)相比而言,MRI(核磁共振)在判断硬膜囊受压、椎间盘变性、脊髓变性等方面优势更明显,但CT 在诊断椎间盘积气、椎间盘钙化时效果更好,加上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较为相似,因此若能够联合两者进行诊断,可进一步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4-5]。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综述,分析CT、MRI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效果,为临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利依据。

河网区水流数学模型由一维圣维南方程组来描述,模型采用Preissmann四点加权隐式差分格式离散水流方程组,采用三级连解法隐式求解。模型计算范围为东江博罗至三角洲河网区的出海口大盛、泗盛围、漳澎和麻涌(见图1)。东江博罗及三角洲河网水道概化为97个河段,57个汊点,894个断面,博罗到口门段,断面间距约150 m~500 m,模型计算总里程为522 km[13]。

CT、MRI 在疾病不同征象上的差异

1.椎间盘变性。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人们腰椎间盘的构成部分的含水量随之降低,加上纤维环增生,并伴有玻璃样改变,即为椎间盘变性。通常情况下,经CT 检查发现患者矢状面、冠状面的椎间盘高度明显减低。但MRI 检查中对软组织多方位成像进行观察,其信号改变可提示椎间盘的含水量,进而展现出椎间盘变性状况[6]。针对健康者,经检查发现其T2W1 上髓核以及纤维环呈现高信号,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为水分丢失显示低信号影,且矢状面上发现椎间盘变扁。陈明[7]等学者曾展开研究,选择65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实施CT、MRI 检查,结果显示MRI 在椎间盘变性上的阳性率优于CT(p<0.05),提示MRI 在判断椎间盘变性上优势较大。随后不断有研究发现,CT 在判断椎间盘变性上无显著效果,而MRI 的检出率更高,经分析发现可能是由两者检验的工作原理不同导致。

临床在针对椎间盘变性上,CT 诊断价值不高,相比而言MRI 在多方位成像以及软组织对比上的优势更大,能够准确展现出椎间盘变性情况。但因为患者病情存在较大差异,虽然联合使用能够达到互相弥补的效果,但同时可能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还需临床权衡利弊。

2.椎间盘钙化与积气。椎间盘钙化表示患者突出物水分明显降低,加上新生血管长入,钙盐不断堆积,进而形成钙化,其主要是指突出软组织的性质变为骨性或者类似骨性硬度的致密组织。经CT 检查后,其钙化显示为椎间盘轮廓毛躁不平整且均匀,钙化不规则,并呈现高密度。另外锥板骨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甚至可能被吸收,进而造成椎间盘高度增加。

4.神经根受压。经CT 检查显示:硬膜囊受压,侧隐窝狭窄,压迫神经根。经MRI 检查显示:长T2 弛豫时间,硬膜囊以及神经根鞘袖中脑脊液出现长T2 信号与慢血流,周边背景组织T2 值较短。相关报道[14]中显示,神经根受压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最为多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当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硬膜囊或者神经根后,可引发肢体麻木、疼痛甚至感觉衰退等现象。唐冰等[15]学者选择85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提供CT、MRI 检查,结果中显示MRI 与CT 诊断在神经根受压征象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诊断方式在判断神经根受压上的结果较为相近,因此临床进行诊断时,应全面考虑其他相关征象,其中CT 相比而言的操作更为简便,且设备较为普遍,可优先考虑。

如果把阿里的事业比作4×100米的赛跑,我只是跑了第一棒而已。有人说我可能害怕了,我说我从来没有害怕过未来,也没有害怕过今天。我只是知道论能力和精力,我已经不是未来带领公司的最佳人选。

各型腰突症CT 表现、适应证为:(1)中央型:椎间盘在后中线周边丘状或者半圆形突起,通常对同侧面的硬膜囊进行压迫,当突起程度较严重时,还可压迫双侧神经根。(2)后外侧型:椎间盘在后中线双侧突起,未牵连椎间孔结构,通常显示硬膜囊以及同侧神经根受压。其中L5-S1 椎间盘因为同层面硬膜囊直径变小,并不压迫硬膜囊结构。(3)椎间孔型:椎间盘在椎间孔突起,对神经根穿过椎管的通道造成影响。(4)极外侧型:椎间盘在椎间孔以外突起,甚至压迫神经根。(5)脱出型:突起的椎间盘物质不规则,并与未突起的椎间盘相连。

CT、MRI 在神经根受压上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必要时可能需要联合其他征象进行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CT的检查费用较为低廉,且操作简便,成为疾病首选诊断方式,但仍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与CT 进行对比,MRI 诊断硬膜囊受压与脊髓变性的优点在于软组织、脊髓、硬膜囊的成像效果上,尤其是检查不同病状以及类型的患者上存在明显差异,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有利参考依据,同时还能清楚展现出侧隐窝狭窄状况,直接观察到游离髓核。

3.硬膜囊受压与脊髓变性。CT 检查显示硬膜囊以及同侧神经根受压;经MRI 检查显示椎间盘后方硬膜囊出现受压变形移位。硬膜囊受压表示突出的椎间盘对脊髓的硬膜囊进行压迫,一旦压迫至脊髓阶段后,可牵连患者马尾神经出现神经根相关症状,从而引发腰部疼痛或者肢体麻木等现象。而脊髓变性通常是指突出的椎间盘对脊髓进行压迫,并造成其性质变化[10]。经MRI 检查显示病变高信号影,同时存在脊髓水肿充血。研究表明[11],脊髓变性后引发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痉挛性瘫痪等症状,其又在疾病发生与发展中存在重要意义。王俐仙学者[12]曾展开研究,选择5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给予CT、MRI检查,从结果中发现:MRI 的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等征象占比较高,并明显高出CT(p<0.05),提示CT 难以诊断出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情况,从而无法准确辅助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诊断。但MRI 能够准确检出患者的发病症状,加上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有效清除骨骼伪影的干扰,并从多方位进行成像。与CT 相比而言,MRI 能够清楚展现出患者椎间盘、椎管以及周边软组织结构,同时在T1W1 上观察到椎体、椎板、椎弓根等附件结构,在T2W1 上探查到病灶的具体位置、形态特征以及信号变化等[13]。由此看出,MRI在硬膜囊受压与脊髓变性诊断上的优势更大,可增强脊髓、硬膜囊、软组织成像的效果,并对各类病状进行准确鉴别,值得推广。

椎间盘积气表示不同气体密度在椎间盘结构层面,其中大部分是氮气,另外包含少量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等。研究发现积气通常处于患者椎间盘组织的中央或者边缘,一旦椎间盘组织周边缺少作用在积气重吸收的毛细血管网,提示病理性积气出现[8]。在CT 检查时,椎间盘积气的表现较为复杂多样,包含条状、小泡状、不规则条索状等,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多层螺旋CT 应运而生,其在椎间盘积气上的诊断价值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可利用多角度以及全方位途径,对椎间盘积气的具体范围、形态特征、并存状况进行观察,进而提升诊断椎间盘积气的准确性。吴伟红等学者对此进行分析[9],选择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入研究,分别给予CT、MRI 检查,结果中看到CT 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钙化和积气检出率显著高出MRI (p<0.05),提示CT 对诊断椎间盘钙化、积气的敏感性更高。

profitt=225884.3-8.31R&Dt+2.94R&Dt-1+7.42advertisementt-1.55advertisementt-1

CT、MRI 的优势

CT 检查的优势在扫描速度极快,且探查范围较广,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以及组织密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CT 检查后,可直接清楚看到患者的椎间盘具体位置、椎管狭窄以及形态特征等,除此之外还可发现病理性积气、骨质增生、椎间盘钙化、多类异常骨性结构的形态改变等,但也存在较多缺点,例如:难以显示脊髓变性信号的变化,同时在软组织密度上的分辨率较低,甚至可能出现骨骼伪影[16]。具有放射性,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在椎间盘钙化与积气的诊断上,MRI 的检出率较低,但CT 因具备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清楚看到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边结构的关联,尤其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积气、钙化者的敏感度以及特异性更高,另外CT 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安全、价格低廉等优势,因此与MRI 相比,CT 在椎间盘钙化、积气诊断上的价值更高。

1.CT(X 线计算机断层摄影)优势。以往,临床诊断疾病的方式包含病史收集、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其中影像学检查作为疾病诊断的常见辅助工具,其结果需要与临床症状相符才可达到诊断意义。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推广使用,CT、MRI 被广泛运用于临床。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CT、MRI 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征象上的优势也愈发明显。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互补利用两种检查手段有利于更准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同样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等。

2.MRI(核磁共振)优势。MRI 在各型椎间盘突出的表现为:(1)椎间盘膨出型:膨出程度较轻时,存在硬膜囊前脂肪间隙;若严重时,局部硬膜囊受压,侧隐窝狭窄,压迫神经根。(2)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后方显示小丘状突起,边缘不光滑,后方硬膜囊出现受压变形移位,神经根受压,病变侧侧隐窝狭窄,可能伴椎管狭窄。(3)椎间盘脱垂:椎间盘后方不规则游离,存在异常信号影,边缘不光滑。(4) Schmor 结节:椎体上下缘局部骨质缺失,显示虫蚀样,病变椎间盘形态变扁,边缘不光滑,椎间隙狭窄。

该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腹泻性贝类毒素OA(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DTX1(鳍藻毒素-1)和DTX2(鳍藻毒素-2)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该方法前处理比较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方法的回收率等均能满足日常对DSP的检测要求,适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

MRI 检查的优势在于无骨性伪影、软组织密度分辨率较高等,并能够完全探查椎体、椎间盘、周边附件等具体状况,另外在脊髓(马尾)、硬膜囊、神经根受压之部位的判断上准确性较高,对人体无危害。但关于骨组织翻遍率不如CT检查,且CT 成本底,易于患者接收;进而为疾病鉴别提供有利参考依据[17]。但对腰椎横断面观察不如CT 扫描分辨力强,检查时间较长,而且费用较贵。

我应该带着他去找火车站安保人员。结果给他买了一排四瓶包装的娃哈哈A D钙奶大瓶之后,一个矮小黝黑的女人突然冲过来,把他给拉走了。女人身上背着大得吓人的两个包,神色有些愤怒。在最后被扯开的时候,那小孩还试图从我手上把剩下三瓶娃哈哈拿走。

小结

综前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骨科常见以及多发病,临床多选择CT、MRI 方式进行诊断,结果发现两者的阳性检出率较为相似,且两种诊断方式在疾病不同征象上的差异较大,其中CT 可显示出局部突起的腰椎间盘在椎体后缘成像时,呈现弧形软组织密度影,且清楚看到光滑的边缘,突出缘与纤维环后缘呈钝角相汇。而MRI 可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从而对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判断。因此完全掌握两种诊断方式的优势后,可为后续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为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提供前提保障。

猜你喜欢

变性脊髓椎间盘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征兵“惊艳”
半躺姿势最伤腰
“变男变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