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中互识共进
2021-12-03陈小慰
陈小慰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把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提高到了世界各国相互交流与革新的高度来认识。该《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在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身份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元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必不可少。”2004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翻译,多语并存和文化多元性的基石”(Translation,Underpinning Multilingualism and Cultural Diversity),强调了对外开放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翻译在保持这种文化多元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进一步提升。
当今世界丰富多彩,多种文化的并存与互补是人类不断发展、相互增益和相互完善的主要动力之一。而这种多元性及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翻译。口笔译工作者始终处于人类交流的核心,始终承担着沟通不同文化,填补语言之间空白,拉近不同民族距离的重任。翻译也因此成为多语种交流的载体,成为保护我们各自文化和语言特征,以及在存异的基础上加深相互理解的代名词。这一点在近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中得到进一步强调,如2011年的“翻译:沟通不一样文化的桥梁”,2013年的“跨越语言障碍,构建和谐世界”,2016年的“翻译连接世界”,2017年的“翻译与多样性”,2018年的“翻译:在时代变革中弘扬文化遗产”,2019年的“翻译与本土语言”等。
2020年,处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的国际翻译日主题意味深长,具有振聋发聩的蕴含——“为危机中的世界寻求精准表达”(Finding the words for a world incrisis)。这一主题既突出了翻译工作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克服全球和本地语言障碍,确保不同语言群体的每个人都能获得清晰信息的至关重要性;同时更是对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精准用词,寻求有效表达,共同挽救陷入危机中的世界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希望。这里的精准绝不仅仅只针对语言层面,更包含了如何使译文对现实社会中的译语受众产生切实作用。换言之,翻译不仅需要精准提供原语信息,还要在支撑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力求实现译文话语对译语受众的有效性。这里实际上提出了翻译的更高目标,译者围绕翻译目的针对特定受众和特定话语发生场景,运用语言象征相互影响、诱导合作所必须付出的不懈努力。这些都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增加修辞思维,重视受众的主体性和词语的象征内涵,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和关系,通过与受众的良好互动,找到利益和兴趣的交汇点和融合点,精心设计话语,以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方式,保留各自文化特色和要素,获得受众的认同理解,实现翻译目的。同而不一,互识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