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措施

2021-12-03李亚丽

关键词:旅游农村疫情

李亚丽

(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福建宁德 352100)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级政府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1]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虽然实现了有效控制,但是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仍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在后疫情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进一步确保乡村“疫情要防、生产要复、产业要兴、社会要稳、人心要定”,以适应后疫情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城乡一体化等方面。

(一)为乡村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挑战

推动农村和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是乡村振兴的要求,然而受疫情的影响,使得乡村产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从外部环境上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得传统产业消费需求不振,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严重下滑。在乡村内部条件上看,对于一些乡村旅游的热点地区,疫情导致游客锐减,传统的依赖于旅游业的乡村旅游经济受到较大制约。[2]受疫情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投资的动力锐减,一些原有计划投资的乡村旅游项目停滞,旅游项目业主投资积极性降低,行业风险加大。特别是一些原有的贷款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面临着巨大的还款压力和困难。与此同时,疫情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产品原料的价格上涨,农业种植、种子采购以及农产品外出的通道不顺畅,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在以农副产品为依托的广大农村,由于外部的消费市场萎靡,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不足,城乡对农畜产品需求量下滑,消费群体的消费意愿和频次明显降低,造成了农副产品的积压,增加了农副产品的仓储成本,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资金的回拢。

(二)影响了乡村脱贫攻坚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扶贫攻坚时曾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3]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成果体现。受疫情的影响,农产品滞销、外出务工人员减少,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影响着扶贫任务的完成。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我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占农民劳动力总群体的60%。[4]然而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限,加之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一些企业复产信心不足,劳动力需求下降,出现了用工过剩,使得农民工返岗就业形势严峻,甚至出现了农民工“回城不回厂、返厂不上岗”的现象。在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工务工的机会减少,缺少收入来源,更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现有的产业扶贫受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项目收益减少,影响了农村的特色产业开发,阻碍了农村的产业脱贫攻坚步伐。在金融扶贫方面,在外部经济风险加大的形势下,银行对扶贫项目的融资贷款积极性受到影响,使得项目融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之农村的融资项目往往缺少有效的质押物,信用担保发展不完善,也影响了扶贫项目的落地。

(三)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动乡村的城镇化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快,截至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0%。[5]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形势下,城市和农村的边界在逐步的消失。然而随着疫情的到来,使得农村和城市间的界限不断明晰起来,城市和农村的互相隔离,人口流动性的减弱,农村居民认识到农村生活空间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相对于人口集聚的城镇,在农村生活更有利于疫情感染风险的降低。城乡一体化进程包括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个方面内容,其核心和重点在于城乡的融合发展,体现在城乡产业要素、人口要素、资源要素的相互流动,疫情的发生阻止了各类要素在城乡间流动。而疫情造成的对低人口密度的生活空间的依赖,使得一些农村居民进城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农村与城市间的要素流通渠道受阻。

二、后疫情时期乡村振兴的新机遇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凡事都有两面性,在看到疫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诸多不利影响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疫情之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一)倒逼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

在疫情影响下,乡村的传统产业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要看到疫情在倒逼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全社会对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仍然有较大的需求,对低密度、低聚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要求不断增强。传统的农业、旅游业、加工业等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由于疫情造成的人口流动性减弱,省际间、市际间、县际间的流动变小,人口的流动性受到挤压,使得人们有了更多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消费的机会。人们居住生活较为封闭,催生了互联网线上消费场景,农村的互联网经济成为发展的热点。在疫情期间,受消费空间限制的影响,使得“宅家”消费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可以利用快手、抖音等互动式直接平台,也可以利用B2C、C2C互联网销售渠道进行点对点销售,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空间。与此相匹配也加快了农产品的配送和快递、冷链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虽然疫情造成的农贸市场、超市等实体经济载体受到冲击,但是却为农产品的线上与线下结合销售提供了新契机。在旅游业方面,疫情的影响倒逼乡村旅游必须调整经营理念,如:促使乡村民宿业返回本真、乡村文化保持原汁原味、乡村旅游产品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并淘汰一批到乡村高价租用村民房产、合同期短、投资大、负债高的民宿业态。[6]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与调整,以及对乡村特色产业的投资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热点。疫情促进着乡村旅游产业的业态转变,传统的以人员聚集消费为特点的大型“旅行团”将成为“过去式”,家庭自驾、小团体自助游将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必须适应这种“低人口密度”的旅游项目开发方式,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做好旅游景区布局和线路规划,分散游客集聚消费的状况。

(二)有助于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路径。受疫情的影响,大量的外地务工人员回到农村,虽然一时外出务工受限,却为乡村的治理提供了新的力量。乡村治理的多元化主体特征更加明显,激发了人们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性。许多农村建立了村民理事会制度,在乡贤的带动下,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在疫情的影响下,出现了由外出乡贤和留村的德高望重村民共同发起的村级慈善会、福利会等形式,共同为乡村的治理提供服务,增强了乡村治理的效能。这种以乡贤为主体的乡村精英治理的回归,使得乡村治理重新焕发着活力。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自治能力提升,调动村民的参与意识,健全村民理事、监事、代表会议,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疫情造成的乡村人口回归,也有助于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在乡贤精英的带动下,增强村民的维权意识,对村委会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防止其权力滥用,解决“苍蝇式”腐败,有效地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

(三)有助于调整形成新的投资契机

受疫情全球化传播的影响,我国的外贸产业受阻,大中城市的投资积极性减弱,市场消费需求萎靡,企业业绩下滑使得投资需求不足,这些都造成了外部环境经济增长的压力较大。2020年是我国决胜决战全面小康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年的经济发展重点在于乡村。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乡村的投资带来了利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成为后疫情时期的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焦点。在防抗疫情过程中,乡村的自给自足能力明显要高于城市,将使更多的投资者意识到投资乡村项目的重要价值。在后疫情时期,传统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会得到更多人的推崇。随着外部经济压力的变化,在人口集聚的大城市投资实体经济面临着不定的风险,更容易使得更多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向到人口密度小的农村,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线上线下融合等产业,以农村为基点,推动农村的绿色产品向城市输出,吸引城市的消费涌向人口低密度的广大农村。

三、后疫情时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问题及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面镜子”,也反射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后疫情时期,必须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立足现实实际加以解决和完善。

(一)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和布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存在缺少“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缺乏对乡村振兴本质的真正理解,乡村文明的整体复兴缓慢,推动的力度不足。乡村振兴由于缺少必要的规划与布局,使之在疫情的影响下,缺少上下一盘棋的协同。目前许多乡村缺少专门的乡村振兴具体规划,不同的乡镇、村落间缺少乡村振兴的统筹。乡村振兴的项目开发重复性较多,常常各行其事、合作不足,区域化合作和差异化互补协同发展程度不高,缺乏统筹规划和多样化的形式设计,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因此,应加大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和设计,体现政府的规范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规划管理,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序发展。积极推动编制乡村振兴科学发展规划,并根据疫情后发生的变化,重视发展规划的编制或修编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协调,提高规划的权威性,进一步发挥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使乡村振兴规划与美丽乡村、生态利用、农业发展、特色村镇等规划相衔接。加大财政资金精准投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主要用在乡村振兴项目前期工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贷款贴息、人才培养、人居环境整治、产品开发等的方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还可以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体现政府对乡村振兴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框架下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与融合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公共卫生危机发生后,促进乡村的复产复工,恢复城乡正常秩序的关系因素。新冠疫情的发生暴露了乡村公共卫生、交通、产业振兴、扶贫开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特别是距离城镇较偏远的农村,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存在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7]针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一要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疫情曾做出过指示:“以此次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8]因此,要推进乡村社区化建设,集中资金改善乡村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资源,应明确农村公共服务标准,提升医疗资源韧性,全面提高农村防疫在阻断传染源、防疫筛查、病患救治等方面的作用。[9]加大乡镇和农村卫生院所建设,保障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物资供应,以及乡村医疗队伍的建设、制度和服务供给的创新,明确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化。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应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加快“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和“不良习惯改进”的“三清一改”的步伐,推进农村的清洁饮水、农村改厕、污水排泄、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之间的公路等级,特别是推进乡村旅游的主干公路、专用公路及停车场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通畅的可进入性。三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主要景区(点)设置旅游咨询服务点。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要求位置合理,体量适度,突出民俗和地域特色,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业务熟练,服务一流,信息化程度高。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景区综合服务功能。四要大力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后疫情时期,人口流动减少,依托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 “三农”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应全面加强大数据和智慧乡村的发展,加强重要农产品市场供给保障监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市场发展的趋势,从而更有效的把握好市场的现实需求,使得高科技的红利作用于乡村振兴。创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信息库,为农民工就业务工及时提供精准服务。利用智慧旅游优化乡村的产业布局,构建“互联网+”农产品进城入市渠道和乡村旅游渠道,推进乡村的差异化发展,形成乡村发展的特色经济带。

(三)开发乡村特色发展产业

在疫情的影响下,乡村的传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受到冲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乡村以特色农业、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薄弱,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10]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大多处于“原字头”阶段,缺少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传统的农业种植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使得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农产品面临着滞销和庞大的库存积压,不但增加了仓储物流成本,还影响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因此,在后疫情时期,要重视传统农业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转型。将降低传统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增强农副产品的输出渠道作为首要任务。应构建农产品营销主体、本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对接,加强“农超对接”的力度,及时沟通产销信息,协调供需关系。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构建农副产品的新型流通和销售渠道。广泛搭建乡村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加大产业、产品要素的流动性,有效的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独特自然条件为特色,逐步形成重点突出、风险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在乡村旅游业方面,也要看到乡村旅游整体上档次低、规模小,旅游项目不丰富,现有的“农家乐”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旅游发展中的短视化特点较为明显。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景区(点)必要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态资源和市场开发力度小。缺乏有力度的市场促销手段和有效的宣传攻势,特别是互联网线下与线上结合不足,受疫情的影响,旅游项目的短板和不足更加突显。因此,在后疫情时期,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追求低密度化的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的新业态,以适应后疫情时期旅游消费时间、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的变化。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有利契机,加大旅游特色产业的开发。[11]应根据主体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民俗风情、建设项目、景点打造、农家餐饮、停车住宿和消费需求等要素,从乡村振兴的全局角度出发,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利用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并以此产生旅游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旅游的全面发展。发挥乡村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动力作用,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提档。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在后疫情时期,适时开发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探索旅游线路的柔性供给方式,逐步形成批发型与零售型相结合的旅游线路供给体系,充分满足后疫情时期大众旅游市场和各类细分游客的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

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疫情发生后,推进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主题。完善乡村特色产业宣传与促销手段,实现促销手段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充分利用手机移动平台、网络、影视、报刊等多种宣传媒体,增强宣传的实效。加强线上与线下的合作共赢,全面推进乡村传统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产业分工,深化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明确的功能定位,将不同企业间和不同产品间的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的优势互补。充分的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展现传统、古朴、原生态的乡村和民俗生活场景、劳动工具、房屋建筑、服饰、礼仪、婚庆节俗、民间曲艺和风味小吃等。在保留和开发传统乡村民俗风貌的同时,把乡村中大片的农田、花卉树木、农舍、示范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园区和乡村历史、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发建设集观赏、体验、旅游为一体的品牌项目,不断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深度开发乡村户外徒步、探险、摄影采风、休闲康养等自然观光和休闲运动项目。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吸引乡村投资主体

在后疫情时期,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吸纳更多的民间主体投资乡村。改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创造就业岗,带动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投资拉动,弥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积极改善乡村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广泛开展“网上招商-直播推介-视频 连线洽谈”等新的招商方式。加大对新建项目用地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吸引外部资金投向乡村特色农产品开发,以及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项目。加快乡村特色资源资本化发展,引导投资主体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或劳动力折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从而建立效益驱动、产权清晰、投向明确、政策配套的产业投资机制,这样能广泛吸引个体私营企业投资特色产业。[12]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通过并购、合资等形式参与乡村发展,并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打通乡村振兴的融资渠道。坚持以提高农村群众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动企业、群众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相关项目的信贷投入,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扩大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特色农产品、旅游等行业协会,建立群众收入长效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企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打造一批与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利益与共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群众参与开发乡村本土特色产品,拓宽乡村本土就业渠道。

(五)加大乡村振兴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加大在后疫情时期乡村振兴的宣传力度。积极聘请专家或专业的营销策划公司,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实现宣传活动的专业化。充分利用主要媒体宣传乡村振兴,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保证宣传活动的长期化和有效化。充分利用微信和微电影等新技术,广开宣传渠道,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的整体形象。吸纳更多的投资主体、游客来到农村投资,广泛利用推介会、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乡村品牌。用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餐饮、特色商品来增加乡村市场的吸引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抖音、快手APP直播卖货、微信朋友圈卖货等互联网营销和传播手段,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销售渠道。[13]谋求传统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共生式发展,不断摸索“线下”和“线上”的多样合作模式,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更大的增值点。将传统的线下资源转变为线上资源,以现有的市场供需关系为基础,加快乡村传统产业的升级。积极推进乡村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最大限度的挖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契合点。加快建设乡村振兴宣传系统建设。[14]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鼓励各类企业在乡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等,逐步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在后疫情时期,更广泛地开展网上交易,建立网上营销系统,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信息化水平。

(六)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缺少大量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是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一大瓶颈。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大量精通农村产业经济、村民事务、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人才,但是目前广大乡村普遍缺少专业人才。在后疫情时期如何实现扶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乡村的产业、治理环境的优化转型,对人才的质量与数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动性较强,使得农村的中青年大多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出现了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加之农村缺少人才的引入机制,导致农村地区人才更新缓慢,一些有学历、有能力的人不愿留在农村,由于缺少就业机会,农村也没有人才的用武之地。留在农村创业的青年目前只占少数,现有的乡村人才队伍通常由“农村能人”构成,这些人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更有效的助力于乡村振兴。因此,应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广大农民和返乡打工者和创业者的素质。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计划,结合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大力开展农村带头人才和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积极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加快乡村创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通过派遣、挂职、招聘、兼职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乡村建设、特色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建立规范的人才选拔、培养、激励和优胜劣汰机制。使得懂农业、爱农村、有情怀、有资本、有能力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5]以此同时,还可通过专家电视讲座、APP推送短视频、技术指导网络直播等形式,既要加强农民的培训,还要加强务工人员的培训,开展就业技能、种养殖技术、职业道德、卫生防疫常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全面培训乡村各类人才,积极承接劳务订单,为确保后疫情时期全面复产复工充分就业做好准备。

四、结论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级政府的重要要求。新冠疫情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产品流通方式等,虽然在疫情的影响下受到较大的冲击,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和城乡的融合发展。但疫情也成为倒逼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改善和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推动力。在后疫情时期,应抓好农村的“一乡一特”和“一村一品”建设,在加强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加强特色产业的开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吸引更广泛的民间资本投资;依托线上线下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拓展更大的消费空间;依托返乡创业青年,打造优秀的乡村人才队伍,全面助力于后疫情时期的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

注释:

[1] 兴 农:《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农业装备技术》 2019年第3期。

[2] 景文清:《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的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外企业家》 2020年第2期。

[3] 《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1月5日。

[4] 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4月30日。

[5] 《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60.60%》,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年1月17日。

[6] 萧易忻:《论经济全球化下的乡村振兴:再思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年第1期。

[7] 褚家佳:《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

[8] 《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潇湘晨报》2020年2月8日。

[9] 张玲萍、肖 胜、葛 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的支持》,《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

[10] 程 龙、熊 奎、 安 滔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以道真傩戏傩文化为例》,《戏剧之家》2020年第2期。

[11] 刘 达、林赛南、李志刚等:《“人口回流”视角下的中部地区乡村振兴——对湖北“毛嘴模式”的实证》,《地理科学》2020年第1期。

[12] 张 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

[13] 邓 玮、张鼎宇:《活化与营造:乡村振兴的内驱性路径研究》,《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

[14] 杨进彦、李泽意、张保壮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农家参谋》 2020年第8期。

[15] 李妍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新丝路》2020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旅游农村疫情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战疫情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旅游
新农村 新一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