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战时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021-12-03魏琴,张尉,黄榕
魏 琴,张 尉,黄 榕
(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疫情、暴雨洪涝灾害、建筑物坍塌和地震等各类突发事件,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影响。2003年5月,在成功抗击非典后,国务院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此后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用于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国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16年,国家卫健委兼顾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传染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首次印发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应急管理的队伍、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演练和培训逐步建立起来,从体制机制上对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进行规范和指导,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奠定了基础,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网络。但在面对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甚至特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述的储备、预案和演练等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还无法完全满足事件应对的战时需要[1],需要对紧急医学救援的战时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为例,通过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援助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战经验,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特点和战时管理体系建构要素,为今后战时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实战考验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疫情暴发后,党中央、国务院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抽调全国军地医院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6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3]。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防控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效,为全世界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中国经验”[4]。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响应国家号召,连夜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1个病区,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医疗队通过建立战时管理体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一)医疗队的基本情况
医疗队共139人,由医疗管理经验丰富的副院长担任领队负责队伍建设与救援管理;医务部副主任担任联络员,统筹协调安排救援工作;护理部副主任担任护理工作总协调员。从新冠病毒可能累及的相关脏器着手,结合政治素养、职称、专业、性别和医疗组构成等因素,选择了19个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二)医疗队面临的困难
医疗队是临时组建的,队员从全院范围内抽调,队员之间多数互不相识,且无烈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救治经历,也缺乏对防护用品的使用经验。队员平均年龄为34岁,“90后”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年龄最大58岁,最小24岁,大部分护理人员未经历过重大事件,心理抗压能力堪忧。医疗队接管的64张床位的病区为临时腾空的原肿瘤患者治疗病区,功能布局无法达到传染病的诊疗要求。开科当日上午即接收64名患者,且多为重症患者,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救护工作。防护物资极度紧张且受援地无法提供,需由医疗队自给自足。
(三)医疗队采取的措施
1.成立临时党支部,统一思想。医院党委为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激励队员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和英勇奋斗,弘扬“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敢于担当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无畏精神,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5],为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2.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各司其职。医疗队实行战时医院扁平化管理模式,设立管理组、医疗组、院感组、后勤组和宣传组。管理组主动融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行政管理体系,参与联合医务处和护理部的工作,全面部署救援工作。医疗组根据诊疗规范,结合疫情特征,对医疗工作实行科主任、医疗组长和班长负责制,设科主任(呼吸科专家)1名,科副主任(重症医学科专家)1名,医疗组长(主任医师)5名,值班班长(主治医师)6名,护士长3名,护理组长8名。医疗工作根据队员的专业、年龄和职称等特点实行“班组融合制”,设置5个医疗组,每个医疗组分别由1名组长和6名组员组成,每个班次又从5个组中分别抽取相应专业的队员组成,保证对每一位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熟悉程度的24小时延续性。医生实行“4,6,6,8”小时工作制,护士实行4小时工作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保障队员能够得到合理的休息。与其他医疗队错峰交接班时间,避免因集中下班时电梯拥挤、聚集脱卸防护用品导致的感染风险增加和因穿着汗水浸湿的手术衣排队等待脱卸导致的受凉等情况。院感组由院感防控专家及曾经在院内担任感控督导员的队员组成,对病房的三区两通道、队员防护用品穿脱及驻地感染防控等工作进行严格规划、培训、指导和监督。后勤组做好医疗物资的运送、安装、调试和生活物资的保障与供应。宣传组及时向医院大本营报送队伍运行情况,保持前线与后方的紧密联系。各岗位职责明确,人员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为保障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3.积极联系各界人士,争取物质补给。管理组和后勤组积极与医院大后方、受援地、商会等社会各界联系,为医疗队争取到必需的生活和防护物资,保障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
4.医疗救治实行MDT全覆盖。医疗队每天开展多学科诊疗(multi disciplinary team,MDT),为每一位患者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充分应用中医药为每一位患者采取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积极应用血浆疗法,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输注康复期患者血浆[6],加快重症患者恢复进程。动员康复患者捐献血浆以救治更多患者。
5.严控院感,保障医护零感染。队员们在感控专家指导下,在驻地进行穿脱防护用品训练并逐个检验过关。医疗队员在清洁区穿戴防护用品时,感控组成员仔细检查每一位队员穿戴和防护密闭是否合规,并在完成穿戴的队员防护服外写上单位和姓名,以便相互识别与事件追踪。在脱卸防护用品区域设院感防控督查岗,逐一监督指导脱卸顺序并提醒注意事项,降低不规范脱卸引发感染的风险。医疗队驻地外设置缓冲区,搭建帐篷,队员从医院回到驻地,将外衣裤、鞋子脱下放置缓冲区消毒,更换干净的衣裤鞋进入酒店。驻地实行个人单间隔离居住,分餐到人,全力做到院感防控零死角。
6.关心患者心理健康。由于新冠肺炎病程较长,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和抑郁心理,部分患者亲属也感染新冠病毒住院救治,但受条件限制,无法在同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更有一些患者亲属因罹患该病救治无效而离世,给患者造成极大伤痛[7]。医疗队立即组建心理干预小分队,由队伍中取得心理咨询证书或具有相关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通过主动给患者赠送生活物资,赠送贺卡,带动患者创作战疫诗歌,开展医患诗朗诵活动,带领症状转轻的患者练习舒缓操等活动,鼓励患者共同战胜病魔。
7.关注队员身心健康。随着救援时间的推移,队员们普遍存在焦虑心理[8-9]。医疗队管理组、后勤组、宣传组、心理干预小分队在努力为队员提供生活物资的同时,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开展线上学术沙龙,让轮休的队员们通过视频演讲自己擅长的学术内容。不定时分批分次召开小范围的谈心谈话会,畅谈援鄂生活、工作和感想,交流学科建设方面的见解、方向和建议,排解心理压力,舒缓紧张情绪并增进感情。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特点
重大和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影响范围公共性、危害程度严重和事件类型多样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即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后,都需要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对于出现大量患者的重大突发事件,常常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现象,需要跨区域调动大量医疗资源参与救援。紧急救援的队伍多为临时组建,队长临时受命,队员来自各个部门,相互之间不认识或不了解,工作上未曾密切配合,救援技能、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等参差不齐,而紧急救援工作通常存在时间紧、任务重、救援风险大、救援期限不详和队伍运行需要多方协调等特点。
现有的医院管理体系是基于平稳时期医疗系统的运转,遇到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时,继续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管理则会陷入无力应对的困境,迫切需要建立适合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切实可行的战时管理体系。“战时管理”一词在公众的潜意识里就是处于战争时期的特殊管理,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战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以各种形式出现,若等到“战时再管理”将要面临猝不及防、措手不及的被动局面。因此,必须打破思维惯性、未雨绸缪,将“战时管理”向“平战结合管理”转移[10],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队伍能够顺利运转并且科学有效地完成紧急救援任务,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战时管理体系的建构要素
面对战时状态,对于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地方医疗机构而言,如何理解战时管理体系,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时运行和战时保障等工作,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重中之重,却又是难点所在。因此,紧急救援工作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在平日即应从人员组成情况、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和物资储备管理方面着手,做好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
(一)强有力的党建引领
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救援一线高高飘扬,充分调动队伍士气。
(二)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
建立快速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是紧急救援成功的关键。面对突发的重大事件,救援工作纷繁复杂,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必须打破工作常规、简化管理层级、精简处置程序,确保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和快速到位,从而高效地做好救援工作[11]。
(三)平战结合的队伍组建
坚持人岗相适原则,选择最适合者而非最优秀者担任队伍指挥者;以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中层骨干作为联络员;以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身体素质良好、专业素质高和心理素质优良的人员作为队员;配备心理干预专家或具备心理干预经验的人员,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队员在平时从事常规医疗工作,安排适当的时间参加紧急救援培训,遇突发事件时立即转为紧急救援队员并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实际救援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成员进行分工搭配,注意队员专业、性别和个性的搭配,形成专业上互补、性格上默契与个性上共容,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医疗与生活物资的储备
做好救援物资储备,保障队员执行救援任务时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如果战时保障搞不好,战时指挥的预期效果就可能会大打折扣,战时运行就可能停摆或增加战斗损失[1]。因此,平时应制定风险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科学、经济、有效的卫生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和运行机制,拟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突发事件的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如防护服、口罩、防护眼罩、应急药品、队员装备和野外生存物资等。政府调拨、紧急采购、社会捐赠等的物资应进行分类分区管理,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设立三级、二级和一级库,明确各级仓库的启动预案。物资储备实行专人专管、分级保管,明确管理人员岗位职责[12]。
(五)及时适度的心理干预
研究表明,战场心理损伤是一种非战斗减员,大量不确定因素常使参战人员精神处于强烈而持久的紧张状态,医务人员心理损伤后产生的作用不仅仅指向自身,还可能影响到医治的伤员,不利于战时医疗关系的建立,影响战时医疗质量[13]。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患者、医务人员和普通群众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失控感带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危机[14]。因此,及时适度的心理干预极为重要。首先,要对救援队员进行合理排班,保证队员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其次,要在救援工作开展后及时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科普宣传。不定期开展人文关怀、远程心理服务等活动[15]。提供可以锻炼的场所宣泄心理压力。对于应激反应过度的队员,选派有心理干预经验的人员进行个体访谈,适当给予情况严重者相应的药物干预[16]。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平时就要积极培养和储备高效精干的公共心理卫生工作人才,建立完备的公共心理卫生干预或救援的长效机制[17]。
(六)准确稳妥的舆情把控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统筹管理好各种网络媒体是做好网络舆情管控的基础和关键。在队伍组建之初,宣布队伍纪律时,就应当明确告知队员救援过程的所有信息应由指定部门发布,不可随意使用自媒体散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队伍中设宣传小组,及时报道正面的消息,不逃避隐瞒负面的消息,除按照规定报相应上级部门的内容外,及时向队员阐述事实。
四、结 论
此次新冠疫情紧急救援工作中,医疗队员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最终圆满完成医疗救援工作,实现“零感染”,这是强有力的战时管理体系运行取得的成果。在日常工作中,各类机构均应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选择具有奉献精神、政治素质过硬、身体素质过硬的人员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平战结合,日常从事常规医疗工作并接受应有的培训。遇突发事件时立即转为应急救援队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同时,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保证应急队员执行救援任务时得到应有的保障。队伍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威望和高超的管理技巧,身体力行,能与队员们一起战斗,了解队员的实际情况,将每一位队员放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效能,积极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确保紧急救援工作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