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民教》视野下的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研究

2021-12-03钱倩倩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皖北安徽省民众

钱倩倩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民众教育馆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社会教育事业机关,对于推动历史进步以及社会现代化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创立于1930年10月,是皖北地区唯一一座省立民众教育馆。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研究较少,为了补充对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的研究,本文在《皖北民教》①期刊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研究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对皖北地区的社会现代化以及促进皖北地区的社会进步方面产生的影响。

1 省立第三民教馆创办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轰轰烈烈的民教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皖北地区的民众教育紧跟时代潮流,于1930年10月在蚌埠组建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该馆的创立,具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

第一,响应国民政府“训政”纲领。1928年,国民政府取得“北伐”胜利,定都南京后,发布《训政纲领》,宣布由军政时期转入训政时期。训政是军政和宪政的过渡时期,“依照本党训政大纲,应以全力发展民众教育,训练民众,培养民众,使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如同婴儿的各阶级民众,增长其技能,充裕其生活”[1],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开展民教的热烈风气,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阶段,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创立于这一时期。

第二,缓解皖北农村经济危机。皖北地区地处中原腹地,水旱交迫,“年前的淮河的灾难,农民到现在还是呻吟痛苦,农村社会也日趋没落”[2],自然恢复能力较差。除此之外,皖北地区更是常年受匪徒躏蹂,民不聊生,尸野遍地,饿殍千里,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众教育是“以发展民众经济,解除民众痛苦为主,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为副”[3],同时“民众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图谋民众知识程度的增加,还要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状况,加以辅助和改善之,以增进大生产的技能”[4],因此,要使皖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民众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提高民众知识水平。“我国变法兴学余年,文盲仍占百分之八十,其兴学的成绩,未免太缓,即以民国二十三年的成绩而论,初等学校的数量较之于元年,不过增加四倍,其进步也算很慢了,其病根在于没有促进教育的计划。”[5]文盲人数之众,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而皖北地区,农民众多,教育空气更是逊于其他地区。“因为民众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而他的内容是包括着文字,生计,公民,健康,等等种种的教育。他的终极目的,非但使个个人能识字,而且须使个个人有饭吃,有政治头脑,有健康体格的一个纯粹国民。”[6]因此,增强皖北地区的教育力量,提高皖北民众的知识水平,是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创立的主要原因。

第四,民族自救与增进民众国家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家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自救运动,就是因为日本武力压迫所受而反映出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件’发生后,国人鉴于日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正在日进不已,所以才发出民族自救的口号来作救亡图存”[7],皖北地区由于交通闭塞,民智未开,而广大民众更是“任你大声呼喊,他们总是充耳不闻,似乎这国家存亡是与他们无关的,虽然过去也会一度怒潮奋发,然而终敌不过暴日轰然一击就消沉下去。迨至现在连收复失地,打倒暴日的微弱口号也听不到了”[8]!欲民族自救,必须拥有具有国家观念的国民做基础。

2 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概况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创建于安徽省蚌埠市,1922年开始筹备,原名为安徽省立通俗教育馆,1924年1月正式成立,1926年因战争整顿停办,1930年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教馆仍艰难维持,1938年,蚌埠在日军的炮火下沦陷,民教馆所有民教事业最终停止。

民教馆的宗旨为秉承三民主义精神为通俗教育之设施,启迪民智,改良民众生活。目标为训练民众,使民众具有组织,自治,运用四权,造福群众合作互助,消费生产,识字等能力。工作方面有馆内活动与馆外活动两种,对外除了语文教育事业,问字代笔,以及办理民众疑难问询外,还负有辅导本区各县民教馆的责任。

民教馆施教的区域有市镇施教区和乡村施教区。“市镇施教区,即以安徽蚌埠市为施教区域。乡村施教区,即以蚌埠淮河北岸一带农村为施教范围,现在本馆把他定名为淮北乡施教区。”[9]除此之外,又因为原中心施教区人口复杂,教育难以普及,于是“在本馆附近小蚌埠东麓,中荣路南街及隐贤里一带,划一市基本施教区”[10],为蚌东市基本施教区。

民教馆的组织构成与内部机构也较为完善。民教馆设馆长一人,总理全馆事务,由安徽省政府委员会议委任。馆下设立相关部门,各部设置负责人协助馆长处理馆内事务,各部工作分别为编辑月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两种,同时设立由五人组成的经济稽核委员会,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同时馆内根据需要定期举行部务会议,馆务会议以及临时会议等一系列工作会议。

3 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具体活动

农业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民族国家是时代的主旋律,文化建设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强身健体是发展进步的保障。因此,安徽第三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活动主要有民族教育、文化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农村建设几个方面。

3.1 宣扬民族教育

“九一八事变”不仅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也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同抗敌。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民众们负有共同的责任。为了增进民众对于国家以及民族观念,民教馆开展了以下活动:

筹办民族自救运动宣传展览。“九一八事变”后,“本馆鉴于全国民气之消沉,民族地位之衰落,除搜集各种材料,绘制各种图画表解,在本馆游乐庭举行大规模民族自救运动宣传展览外,复于九月二十五在小蚌埠基本施教区举行扩大宣传,会场假灵璧小学操场,搭讲台一座,四周遍悬各种图书,标语,使人一见惊心,下午二时开幕,由馆长周德之主席,行礼如仪后,即有主席报告开幕会宗旨及宣传意义,语语沉痛,发人深省。”[11]同时进行报纸、杂志、照片、图书等材料的搜集,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日军的暴行,唤起民众的觉悟,从而使民众担负起强国强种的责任!

举行民族自救运动,识字运动报告会。皖北地区文盲较多,民智未开,民族自救必须有健全的国民做基础,因此识字运动和民族自救运动就有了同时举行的必要性。民众自救识字运动大会于1934年9月20日下午二时举行,大会有一千余人到场。首先由馆长作报告,讲述识字的重要性,再举行爱国讲演,散发民族自救运动宣传言,最后进行《不识字的痛苦》和《自卫》等节目的化妆表演,内容生动,惟妙惟肖,观众无不动容。

举办国耻纪念会。1935年,在“九一八事变”的第四年之际,民众气焰逐渐消沉,“吾人痛定思痛,欲哭无泪,为唤起民众作长期抵抗计,乃于去岁九一八夜晚,举行扩大纪念会,全馆遍悬抗日救国等类标语灯。”[12]并表演《还我河山》《杀敌之孝》等话剧,到场人数众多,激发了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

3.2 推广文化教育

民国时期皖北地区文盲众多,教育落后,“教育是人们维持生活的一种工具,人们受了教育,才可以生活,人们继续不断的受教育,生活才可以逐渐改变,人们受教育的时期越长,生活的能力,越得到充实,而达到优美舒适境域哩。所以要人们求生存,应当要受教育;人们要充实生存的能力,得到优美舒适的生活,不可不受教育,更不可不受长期的教育。”[13]安徽省第三民众教育馆采取的文化教育方式如下:

创建民众学校。中心民校的实施方针为“根据三民主义,授予年长失学者以简易之知识技能,使适应社会生活,并推广民教事业”[14]。民教馆采用班级授课制,分夜晨两班,招收年满16岁以上成人。民教馆主要在小蚌埠、蚌东市等施教区设立中心民众学校。民众学校的课程分为室内与课外作业两种,多方面向民众灌输知识。国语教材采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的高级民众读本,算数、音乐等课程为自编教材。为了增加入学学生人数,民众学校“学生待遇学费不收,书籍及课业用品奉送,惟算盘及砚池只得借用”[15]。民校经职员积极宣传,“报名入学者,始行踊跃,至课室座位,不敷容纳”[16],可见民众学校的教育逐渐深入人心。

铺设图书报刊阅览。为了进一步普及民众知识,开拓民众视野,民教馆设置图书阅览室,馆内陈列一定的图书和报刊。“除有学校应有之阅报社外,再在近校的较大村庄设阅报室一两所,用学校看过的报纸,发交近村的阅报室。在识字人较多的地带,民众学校可择近校的村庄重要的交叉路口,置木板一面,每星期或三日写壁报一张,贴于板上,俾近村和行路的行人阅看。壁报的内容可分:本村,本区,本县,本省,本国,世界大事等栏。”[17]开展扫盲运动

全国有文盲三亿两千万人,而皖北地区民众知识水平较低,更是文盲遍地。民教馆组织高中以上学历教授,成立文盲扫除团。将学校的学生与民校的高材生组织起来,推行教生制。利用民校学生做先生,推行导生制。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帮助民众解决事业问题,同时也能扫除文盲,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知识教给别人,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文盲人数中妇女又占绝大多数,于是“于小蚌埠施教区内筹设妇女活动班,实施识字教育,灌输普通常识,并于事前举行宣传运动,分别劝导引起一般妇女求学兴趣”[18]。

3.3 普及健康教育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意志,有健全的意志,才能成功一个健全的国民……健康教育对于实施教育对象的个体,目的在求身心两方面的全发展,对于施教对象的集体,目的在造成适于个体身心发展一致合理前进的社会。”[19]健康教育是民众教育的保障,为了使民众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民教馆进行了以下活动:

举行卫生运动。为了灌输民众常识与方法,使民众养成讲卫生的习惯。1935年5月民教馆举行卫生运动大会,特开设半月刊、悬挂卫生挂图十副、展出生理模型七件、取出卫生书籍七十册等进行活动宣传,普及民众常识。经过广泛宣传,民众积极踊跃参加展览,“其不识字者,本区职员并用口头解释”[20],保证了各阶层民众积极踊跃参加卫生运动。

成立民众国术团。民教馆国术团定名为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国术团。“本团以提倡业余运动,锻炼体魄,发扬国术为宗旨。”[21]“使民众得以从事国术的练习,九月一日成立,每晚九时至十时为练习时间。民众参加者三十二人,本馆全体职员,亦同时参加。并聘请名师李德广,按日到馆指导。”[22]主要学习内容有太极拳与太极剑,“自开始以来除因事请假外,从未有一人无故不到者。”[23]

防御疾病。由于民众缺乏基本的疾病常识,夏季天气炎热疾病传染极快,在1935年6月民教馆开创简易治疗室,内设置简易药库。凡是改进会会员合作社社员民众学校学生等患病者免诊费。医疗室创办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为民众诊病共一千八百四十六次,极大地保证了民众的健康。除此之外,在春秋痘疫流行之际,免费为儿童接种牛痘,减少了天花的受害者。

3.4 开展农村建设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所以中国农村的盛衰,于国家的前途实有莫大的关系,我们可以说:农村兴旺,就是国家强盛的的象征;农村衰退。我国农村崩溃年来,日甚一日,农村经济,日益低落。”[2]为了恢复农村经济,帮扶民众,民教馆采取了以下措施:

建立小本借贷所。民教馆为了流通民众经济,扶植民众小本营业,缓和民众生计问题,“所以在本学期开始便积极筹备小本借贷所的设立,并暂定股本一百元,由本馆人员分别认担,经过了一番筹备手续,即于九月五日成立,由生技部主持,现有借户五十六户,借出的资金已达九十一元。”[24]到了1936年,小本借贷所成立近一年的时间,“区内民众来借款的很多,他们的信用也很好,都能按期归还本利。”[25]

成立乡村合作社。“本馆在最近两年之内,在乡村指导农民组织乡村信用合作社四所,其目的在调剂农村金融,促进农民生产。社的目的这样立定了,我们便在近两年之内,指导各社员向外借款,贷于社员,作生产之用;又尽力劝导民众认股储金,作社中流通之基金。”[26]“而一举可以使得乡村的民众生计解决,知识增加,结成团体,有熟悉公益的习惯。在乎指导乡村组织合作社而已。因为组织合作社,加入的人,必须遵守社章,从事正当职业,戒绝一切不良嗜好,选举职员,经营业务,信用评定,都是训练民众有组织,有团结力量,熟心公益,培养智能,共同谋生活的改善。”[27]将民众手中无用的钱,变为有用,用乡村的力量来挽救破败的乡村,使乡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改良农业指导农事。皖北地区农民以田地为生,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尤其是小麦的丰歉为农家生活的关键。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进农民耕作技术,从而引起农民的注意和模仿,民教馆特设置特约农田和表证农田。除此之外,民教馆还指导农民进行优良选种,帮助农田切除病害,提高了农作物生产率,完全打破了民众的怀疑心理。

筹备造林运动。造林运动是本馆的中心活动之一,利用荒山植树造林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水旱灾荒,美化环境,有利于国计民生。民教馆多次筹备造林运动,向民众宣讲造林的好处,明白植树的利益。种植前注重对选择优良树苗,种植后注意对树木的保护,树木成活率高,成效显著。

4 影响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作为皖北地区唯一的一座省立民众教育机关,集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健康活动、思想启发于一身,既满足了皖北地区城市建设的要求,又带动了皖北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对于当时皖北地区社会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省立第三民教馆的民族自救宣传和抗战宣传,紧扣了时代主题,鼓舞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以及抗战精神,皖北地区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提升。“民众国家民族的观念薄弱了,就要随时随地培养其民族意识,使其在紧急之时,能忠于国家,不受奸人所利用。”[28]经过民教馆的广泛宣传,民众们对于“国家的处境,国际间的外交内政,以及军备军事,国际形势都有了深刻的认识”[29]。

其次,近代皖北地区文化落后,民智低下,人们相关认识有限,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的文化活动,促进了近代皖北地区的教育发展,启发了民智。民教馆开办民众学校、改进教学方法、设置图书阅览室、筹办扫盲班等行动,“每一种举办时,参加的人都很踊跃,结果也极圆满”[30],这些活动传播了一定的知识文化,增加了当地民众的知识技能,开拓了民众的眼界,改良了皖北地区的教育风气。

再次,省立第三民教馆的健康教育,增加了皖北民众健康常识以及基本的卫生知识。国术团的建立“一方面锻炼民众的体格,另一方面可以发扬民间固有的武艺,增加自卫的武力”[31]、医疗室的创建为民众健康提供了基础保障、卫生运动也促进了民众的公共卫生知识的增加。

最后,农村建设的核心体现在生计方面,“乡村金融枯竭,生产衰落,此为我国今日整个农村普遍的现象,若不设法救济,则立国根本动摇,危险何堪设想?”[32]因此民教馆成立的小本借贷所,乡村生产合作社,以及举办改良农业生产和植树造林等活动,有利于皖北地区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民众的生产及生活技能。

5 结论

作为民国时期民众教育的的中心机构,民众教育馆在20世纪30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它的宗旨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利用民众实际生活的机会,施以教育;一是要针对民众实际生活上的需要,使之满足。”[33]因此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基于时代要求,从民族教育、文化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农村建设四个方面着手,不仅改进了皖北地区的社会面貌,还推动了皖北的社会进步。由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以及资金人才方面的不足,民教馆的产生的效果会一定程度受到制约。因此,虽然“民众教育本系新兴教育之一,为着中国社会环境之不同,一再演变成功今日之姿态。可是在实际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翻各的调门儿,为着自己的禄位去打算。劳苦民众究竟能多少利益,盖无标准尺度去衡量他,举国共见的成绩,可说是有限的很”[34]。

注释:

① 《皖北民教》,民众教育刊物,周德之主编,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发行。1934年9月第1卷第1期创刊于安徽蚌埠,1937年停刊。

猜你喜欢

皖北安徽省民众
摄影·美好安徽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汉字也逗趣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