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荫馀堂网站对徽文化外宣的启示

2021-12-03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译介徽州英文

路 华

(1.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马来西亚世纪大学 研究生院,雪兰莪 八打灵再也 47810)

徽文化是古徽州文化的简称,是从古至今尤其是明清以来徽州境内一府六县极具地域与时代特色的区域文化[1]。徽文化内涵丰富,是几千年来徽州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起组成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文化软实力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层面,是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2]。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通过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需要。安徽省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方面挖掘具有徽州特色的传统文化,以期将徽文化打造为对外交流的一张亮眼名片。互联网时代,新兴的网络媒体已成为全球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如何利用网络提供的种种便利和机遇,用英文网站的形式对外宣传徽文化、推动徽文化走出去,是值得关注的现实话题。

1 徽文化外宣英译研究与网站建设现状

外宣英译作为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一直深受众多徽学学者的重视,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研究。丁立福,黄波,方梅,纵兆荣,刘菊等学者分析徽文化旅游文本英译[3]和外宣文本英译[4]的现状及失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翻译修正策略[5]和建议;牛津和沈昕则认为在西方受众为译介对象的导向下,徽学基础研究成果应为译介内容,中外合作的译者主体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进行英文译介[6];童兆升在分析徽文化对外译介既存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徽文化外宣应采取具有准确性、可读性和有效性的语言风格[7];丁大琴,丁立福,汪洛圭和张娜等则在变译理论框架内,探讨徽文化对外译介可采用的若干种翻译变通策略[8]或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有效出路[9];王晓蕾,谷峰,李奕华等学者则以某一具体文化意象为例,如徽派建筑[10]、徽州民歌[11]、黄梅戏[12]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提高徽文化在海外的译介效果。虽然徽文化外宣尤其是具体翻译策略的理论研究很多,但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媒体技术探讨徽文化外宣英译的研究成果整体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互联网时代,文字译文结合其它动态表现形式可以让国外受众更为直观全面地感受徽文化的魅力。在“互联网+”技术的实践运用方面,安徽省内许多博物馆已经普遍采用了这种手段,馆内不仅有译文介绍,还有图片、音效、视频、动画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化特色的展现途径。但在外宣网站方面,不仅没有广泛运用“互联网+”手段,甚至现有徽文化外宣英文网站也寥寥无几。除了安徽省人民政府网有英文版外,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明办主办的安徽文明网无英文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化馆、安徽省博物馆等均无英文版。安徽旅游网虽在首页上方标明了English字样,但其英文版网页却打不开。安徽省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和九华山风景区的官网亦无英文版。只有天堂寨风景区旅游官网提供了中文、英文、日语、韩语的不同版本,但其英文版与中文版存在内容上的不完全对应,如中文版详细介绍了天堂寨民俗文化中的30条具体事物,而英文版仅翻译了其中的2条。从徽文化网站建设现状来看,这些网站大多使用中文,其实主要是面向国内群众的徽文化对内宣传。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从互联网获取资讯,想要提升徽文化的对外宣传效果,建设徽文化相关英文网站已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所需,而建设怎样的外宣网站则可借鉴广受好评的荫馀堂英文网站。

2 荫馀堂英文网站

荫馀堂原是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民宅,由当地一位黄姓富商于清朝康熙年间所建,是一座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典型徽派风格建筑,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黄氏后人向外出售。在美国波士顿碧池地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的中国艺术主管南希·波琳(Nancy Berliner)女士的推动下,荫馀堂被整体搬迁到了美国,其展出计划成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从1997-2003年,耗资1.25亿美元,在中美两国工程师的通力合作下,荫馀堂得以顺利拆迁,在美国波士顿赛勒姆小镇上被完整复原,成为全世界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

荫馀堂自2003年6月21日起向公众开放,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碧池地埃塞克斯博物馆为其制作了精美的英文宣传网站http://yinyutang.pem.org/,名为YIN YU TANG,A Chinese Home。网站首页以中国红为底,左侧是三个黑色的繁体毛笔字“蔭餘堂”,右侧是两段英文荫馀堂简介,并配上古色古香的荫馀堂大门照片,吸引着访客开启对这一徽派建筑的文化探索之旅。网站信息量很大,不仅提供了荫馀堂原主人黄氏家族两百多年的世系家谱,还有多达17个页面的“地位(orientation)”介绍、19页的“建筑(construction)”介绍、18页的“装饰(ornamentation)”介绍、19页的“物品(belongings)”介绍和10页的“保存(preservation)”介绍,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详实。网站页面上不仅有清晰简洁的文字说明,还灵活运用了多种“互联网+”手段,如动静态结合的图片、人物的照片和画像、3D建筑效果图、音频和视频资料等,全方位介绍了荫馀堂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历史价值、拆迁过程和重建场景,让访客通过浏览网页就可以直观感受徽文化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独特魅力,受到人们的欢迎。

3 荫馀堂英文网站对徽文化外宣的启示

信息时代,徽文化的外宣不应只聚焦在官方宣传手册、旅游景点介绍、译文出版物等翻译作品的探讨上,还应重视相关外宣网站的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达到更为有效的对外传播效果。在传播学领域,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传播模式,即“who谁(传播主体)”“says what说什么(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通过何种渠道(传播渠道)”“to whom对谁说(传播受众)”“with what effects取得了什么效果(传播效果)”[13],概括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得到广泛认可和赞同。徽文化外宣网站的建设可在这一传播模式指导下,借鉴荫馀堂英文网站,以网站为传播渠道,重视译介主体和译介受众因素,精选外宣内容和调整翻译策略,以符合传播规律,达到一定的外宣效果。

3.1 发挥传播主体作用,加强外宣网站建设——有声、有像、多样化

在文化的对外译介传播活动中,译介主体即译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多重特定身份:他们既是外宣英译内容的筛选者和推荐者,又是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融合者和协调者,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决定者和实践者[14]。因此,徽文化的外宣英译工作要充分发挥译者和其他网站建设者的主体作用,使其在外宣英文网站的建设方面履行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功能。首先是在安徽省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牵头引导下,调动当地的译协和翻译人才库资源,给予经费支持,各方分工协作,加大外宣英文网站的建设力度,将一些徽文化英文网站门户建立起来。其次是网站建设者在外宣网站的网页设计上面,可参照荫馀堂网站,做到有声、有像、多样化,在外宣网站形式上做到对“互联网+”各种手段的灵活运用。

荫馀堂英文网站上,随处可见大量的图片、照片、画像、3D立体图、音频、视频资料,完全做到了图文并茂、声像结合。除了首页的荫馀堂大门照片外,在随后的84页网站页面上,几乎每一页都有若干动静态结合的图片和人物照片、画像,其中有些还是3D立体图,像荫馀堂的房间分布介绍就是用3D建筑图带领访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其建筑风格和特色。有些图片上带有3D放大镜,如对一精美发簪的介绍图片就采取这种方式,让访客可以放大图片,欣赏到发簪的精妙细节。在许多页面的下方,还配有南希·波琳女士和黄氏后人或相关工作人员的录音,详细介绍荫馀堂的建筑特色、历史变迁和搬迁过程等。此外,网站上还提供了一些当地民俗风情和荫馀堂拆迁重建过程中的短视频,向访客普及了一些徽文化的传统知识和风俗习惯。如在介绍黄氏家族族谱时,英文简介部分就特意说明了中国人按辈分取名的传统。在当地工匠的音频讲述中,访客又了解到徽州人有着建造房屋时请地理先生看风水的习惯,并得知荫馀堂的地理位置就很好,对着一座山和两湖水,象征着“二龙戏珠”。多种“互联网+”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使得整个网站观赏性、趣味性十足,让访客可以细致地了解荫馀堂这一建筑并直观感受徽文化的魅力。荫馀堂网站的这些做法无一不值得细细品读、深入研究,将之借鉴到徽文化外宣英文网站的建设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荫馀堂网站在细节上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网站上的图片形状不是常见单一的长方形,而是中国传统画框形状,再配上画中秀美的徽州景色和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对访客来说异域风情十足。网站页面配色上也是颇有讲究,世系家谱的背景是写满毛笔字的深色卷轴,五大板块的背景色分别是赭红、橘红、湛青、藏蓝和棕黄,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色彩,使得整个网站古色古香。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了网站建设者对徽文化的尊敬和喜爱,精心将徽文化因素渗透到网站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现有的一些介绍徽文化的网站英文版内容只罗列了白底黑字的简洁文字介绍和少量图片,未能凸显出徽州传统文化在配色上的特色。

3.2 重视译介受众需求,精选网站推介内容——有景、有物、生活化

在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他们对所接收的信息和文化能否接受并产生认同是取得有效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想要得到他国受众的认同,外宣内容的选择和推介就要重视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因为“一厢情愿式的推介不一定都能得到预期的反响和回应”[15],甚至很可能完全达不到期待的外宣效果。刘和平,许明,张威等学者指出,“外国人接受中国的文化由表及里”,一般从名胜古迹等“与其母语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信息开始”,在对中国的认识有逐步提高之后,才会“更期待了解中国的传统和哲学思想”,“更希望接近现代中国”,了解“普通百姓的真实情况。”[16]因此,要增强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和吸引力,在外宣英文网站的推介内容上就要选择那些符合西方受众喜好、能够引发受众精神共鸣的优秀传统徽文化内容。这一方面,荫馀堂网站有景、有物、生活化的内容安排就是极好的示范。

在荫馀堂网站上,不仅有大量与荫馀堂这一建筑有关的照片,还有许多富有徽州风貌的风景图片和视频资源。在网站第二页左侧的图片中,既有黄山风景,也有遍布油菜花的皖南乡村小径风光,还有徽派建筑群的动态图,充满古朴的皖南风情。在第一个板块“地位(orientation)”的页面上,有十多幅徽州风景图,还有一段26秒的徽州风情视频,视频中,徽州山清水秀,风吹麦浪,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一派江南景象。这些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国外受众直观地感受徽文化对他们的异域魅力,从而产生对徽文化的好感和好奇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盛行,“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特征”,“人们对故事化、趣味化的信息更感兴趣”[17],其中,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百态,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往往更能引起国外受众的关注和兴趣[18]。荫馀堂网站上详细介绍了许多徽文化独有事物,多与当地百姓的生活和民俗息息相关。如在介绍黄氏族谱时,网站配上了南希女士的一段音频,讲述族谱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和徽州人崇敬祖先的传统。在介绍荫馀堂徽派建筑特色天井中的两个鱼池时,南希女士在音频中解说了鱼池的装饰作用和实用功能,网站还提供了黄氏后人的回忆文字译文,讲述了与鱼池相关的背景故事。在介绍暖手炉这一当地沿用至今的冬天取暖工具时,不仅有图片和音频介绍这一百姓日常物品,还有一段当地手艺人用竹篾编手炉外框的视频。此外,还有在厨房制作传统食物包子的视频;黄氏后人讲述在厨房每个灶台上供奉小菩萨的习俗和过年忙碌场景的音频;在大宅正堂舞狮子庆祝新年的视频;黄村村民拜堂成亲的婚俗视频;荫馀堂拆迁前,黄氏后人在正门前焚香烧纸、告祭祖先的视频等。而黄家几封家信的英文译文和其背景介绍文字,又让读者得知当时徽州人青壮年男性在外经商,女性和老人、儿童留守家中老宅的谋生做法。这些都是具有典型徽州特色的事物和民俗,可以满足西方受众的喜好,像是为受众“打开了一扇窗”,在对徽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渴求性与好奇性”后,受众往往会“主动扩大接受范围”,愿意“透过这扇窗去尝试、接触和领悟”异域文化中的其它深层次事物[19]。荫馀堂网站有景、有物、生活化的宣传内容安排符合受众需求,值得徽文化外宣英文网站的学习和效仿。

3.3 适度调整翻译策略,提升网站外宣效果——易懂、易记、易传播

徽文化英文网站的建设内容主要是外宣工作中的中译英翻译,而外宣翻译想要达到较好的译介效果,则要遵从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20]。这就要求徽文化外宣既要选取他国受众感兴趣的内容,还要注意推介内容的语言讲述和译文表达,要符合受众的思维习惯,让受众听得懂、看得明白、能接受,这样才能达到易懂、易记、易传播的外宣译介效果,增强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考虑到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惯用表达特征,英文网站就不能机械地将原中文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成英文,而要对译文做适当的加工处理。荫馀堂网站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示例,网站整体语言风格简洁明了,表达地道流畅,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对其进行增译和补充释义,填补文化背景空缺,帮助访客理解相应的文化信息。具体例证如下:

音译加注法。“…a small Buddhist shrine sat on the altar table and held a porcelain sculpture of the Bodhisattva Guanyin,the Buddhist deity of mercy.” 在文化负载词“观音菩萨”的译文中,既有对“观音”的音译“Guanyin”,又有对“观音”是佛教中慈悲象征的解释“the Buddhist deity of mercy”。

直译加注法。“The upper hall of a Chinese home was considered more auspicious,and thus more prestigious,because its rooms typically faced south,bringing light and more yang energy (nature’s masculine principle) into the home.” 这句话对汉语中常说的“阳气”做了直译加注处理,先用直译的方式翻译为“yang energy”,后又在括号中做了解释“nature’s masculine principle”,用“自然的阳刚之气”做了进一步说明。

释义法。“Many houses in the Huizhou region include a forecourt,a walled outdoor area in front of the house where family members could keep their chickens,hang laundry,dry vegetables for pickling,or relax on a stool in the sun to eat a noonday bowl of rice.” 这句话对徽派建筑中常见的“前院”(forecourt)用同位语的形式做了释义法处理,解释了前院的位置及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用途,描述了一副生动的徽州百姓生活场景。

音译加直译加释义法。“This fengshui (wind and water) tradition is an art based on the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structures should be aligned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with a number of cosmic variables,including the fiv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e:wood fire,earth,metal and water.” 此句中“风水”一词的翻译,既有音译部分“fengshui”,也有直译部分“wind and water”,随后还加上了一句释义,解释这是基于中式哲学的一门传统玄学,讲究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世间万物包括五行在内达成的和谐。

除了上述所举的例子外,荫馀堂网站上还出现了其它文化负载词,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意象“龙”“麒麟”“鸳鸯”“囍”字,徽派建筑中的“天井”“正堂”,徽州百姓生活用品“火桶”等,它们的译文都做了如上处理。这种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填补文化背景空缺的做法,值得各级徽文化外宣英文网站的学习,在网站建设中要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如音译、直译、意译、释义、增补、删减等,将文化信息传递出去,让访客通过网站译文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异域徽文化,达到一定的对外宣传效果。此外,各级徽文化外宣英文网站还应重视与访客的互动,网站上可设置留言板块,听取访客意见,根据反馈及时做调整,还可以开通公众号和国外社交平台账号等,有意培养关注自己的“粉丝”,与“粉丝”们积极互动,用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方式扩大徽文化对外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4 结论

信息时代,互联网新媒体实时高效、互动性强,是人们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常用方式,外宣英文网站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外推介出去,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建设徽文化外宣英文网站已是不容忽视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所需。大受欢迎的美国碧池地埃塞克斯博物馆荫馀堂英文网站,因其对多种“互联网+”手段的灵活运用,使得荫馀堂网站在形式上做到了有声、有像、多样化,而精选符合受众喜好的推介内容又做到了内容上的有景、有物、生活化,并且注重传达的多种翻译方法,达到了易懂、易记、易传播的译介效果。这一英文网站在全面介绍徽派建筑荫馀堂的同时,也向游客宣传了徽文化的独特魅力,种种做法受到访客的认可和欢迎,荫馀堂网站也成为向受众成功宣传徽文化的示例,为国内建设高质量的徽文化英文网站提供了参考,对当今的徽文化外宣工作尤其是英文网站建设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和一定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译介徽州英文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徽州人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