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恨水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时代价值

2021-12-03谢家顺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张恨水家国爱国主义

张 瑜,谢家顺

(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报人与作家,更是一位通俗文学家,创作小说一百多部,总字数近2000万,其中《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八十一梦》《巴山夜雨》五部长篇小说为其代表作,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1]。他以社会言情小说的形式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柔情似水的故事。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他挺身而出,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浩然之气。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张恨水,其实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民族大义的爱国主义文人。在国家沉沦和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他拿起笔杆以诗文小说作为武器,唤起民众共同作战,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国家意识最为鲜明的作家之一”[2]。

1 有国才有家: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的信念

张恨水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7岁进入私塾读书,接受“蒙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论语》等,一年内即可倒背如流。后逐渐浸润在“四书五经”的世界里,所读之书,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有“神童”之称,国文根底深厚[3]23。即便后来进入新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其文学的嗜好没有变更,用张恨水自己的话说他是双重人格:一方面由于新式教育的启蒙,是个维新的革命青年;另一方面由于所读的小说和典籍,引他成了个才子的崇拜者[4]。他因偶读《残唐演义》,喜欢上了诗和小说,从此“跌进小说圈”。年纪轻轻就博览群书,从正宗典籍到“三教九流”的小说,可以说张恨水是在传统文化中泡大的,国学素养深厚,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也深深种下了民族意识的种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民族,民族气节作为人格原则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家国理念和精神,孕育了无数优秀的华夏儿女。中国传统文人在追求文学的消闲趣味的同时,更是讲究民族气节,这一点在张恨水那里也是渗透到了骨子里的。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是张恨水特别欣赏的作品。《桃花扇》叙述上以爱情悲欢合散为主线,实际上展现的是亡国之痛。全书巧妙地运用了“反面敷粉法”表达家国意识,以致清朝皇帝竟浑然不觉,张恨水对此十分欣赏[8]34。

中国传统文化在张恨水的内心埋下了强烈的国家意识。22岁时他随好友郝耕仁“浪迹”民间,看到的是社会的残酷、军阀官吏的暴虐和民间的困苦。在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期间五四运动爆发了,他积极投入这一爱国运动中,在报上主办了“五四”运动专刊,宣传新文化运动的观点。张恨水还曾经办过“北华美术专门学校”,办校的宗旨是为国培养艺术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艺术教育献一份力,学校收费很低,一些有艺术天分的穷学生,还可以免除学费。他亦曾游历过西北考察民情,主要是探访民俗风情和民间困苦[5]。西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恨水先生带着庄敬的心情去考察,深深地感到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当看到这里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时则心痛不已。在教育子女上,他也用对祖国的热爱去启迪子女,为儿子取名张伍,意在寄期望入伍拿枪,打败日寇,收复国土。国难当头,他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立志投笔从戎,请缨上战场,从未参加过任何文化团体的他愿意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在交友原则上,他旗帜鲜明,只愿结交有高风峻节的爱国志士,对背叛国家和民族的无耻之徒,羞与为伍。可见恨水先生的爱国情怀是深入骨髓的。

在救国理念上,张恨水早期持有“科学的信念”。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就读期间,他将心中的伤感诉诸诗文,有同学劝他早做良图,走文学道路,但他依然坚定“科学救国”之愿,学校解散后他还一直在自修补习理化。后来由于性情使然,还是走上了文字创作的道路[3]38-41。

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的家国情怀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恨水具有报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作为报人,他坚守民族文化阵地,为了唤起国人的家国意识,敢说敢写,从不后悔。他的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更是鲜明,特别体现在他的大量抗战文学作品中。对此他也曾这样表达:中国人说中国话,用中国话写中国文。

2 做大众的喉舌:报人的责任与担当

张恨水是小说大家,更是知名报人。他23岁起涉足报业,53岁结束报人生涯,历时30余年,从记者、编辑到单独创刊,从一介书生成长为报界巨子,其间一贯主张新闻自由,做大众的喉舌,敢于揭露黑暗[3]52-625。

张恨水作为报人无疑是优秀的,确切地说他先是一名报人,其后才是一名作家[6]。23岁时,经好友郝耕仁引荐,任芜湖《皖江报》总编辑。当时的《皖江报》每日除了报道本地几条新闻外,其余的内容就是“剪辑”:用剪刀把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报纸上的部分内容剪下照发。张恨水任职后,一方面亲自撰写短评,一方面充分利用起副刊,写起了小说和闲评,并进行连载。同时为芜湖的《工商日报》撰写长篇小说《皖江潮》,小说中运用大量实例,揭露和谴责了地方军阀的罪恶暴行。他从一开始就非常擅长副刊的写作,借助自己的才情,他以中国人所熟知的古白话文话语,改良章回体结构,创作了许多读者喜爱的副刊作品。他以社会新闻线索为题材,把新闻事实融进文学虚构,加上扣人心弦的叙事手法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被报界称之为“副刊圣手”。他先后供职于多家报社,如天津《益世报》、上海《新闻报》、上海《申报》、北平《世界晚报》等,《南京人报》则是他自己承办[3]124。他拼命工作,反映了一个报人应有的职业素养。

作为报人,张恨水爱国爱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虽出身小官僚家庭,但早年人生的坎坷经历和后来的游历民间,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了民生疾苦。17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结束了他“衣食无忧”的少年生活,从此稚嫩的肩膀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后来他浪迹江湖,还演过戏,丰富的生活阅历养成了他的平民意识。他主张新闻的自由和独立,敢于反抗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坚持从民意的角度发表言论,抨击时弊,为民仗义执言。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他从不敷衍任何一篇稿件,更不会瞎编新闻,想尽办法挖掘新闻题材,反映民生疾苦。这是张恨水作为报人的社会责任观的体现,更是其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这种责任和担当在张恨水后期报人生涯中主要体现为救亡图存的呐喊上。一方面他矛头直指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他敢于揭发国务总理段祺瑞及其儿子段宏业等权臣显贵的卑劣行径,敢于为爱国主义学生伸张正义。另一方面他更以无比的愤怒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对日本侵略军的罪行大张挞伐,先后在《夜光》和《明珠》上发表多篇文章,如《学越王呢?学大王呢?》《中国绝不会亡!》等,大声疾呼,“世界上的强国无论是谁,他都不能吞并中国。中国绝不会亡!”[7]在民族危急时刻发出了呼唤国魂的昂扬之声。南京沦陷后,他在重庆《新民报》主编副刊,命名为《最后关头》,这就是呐喊的意思。副刊规定内容要全部跟抗战有关:可以是抗战故事,可以反映游击区情况或劳苦民众的生活,也可以是人事批评和抗战韵文。他自己也以“关卒”的笔名做《最后关头》阵地上冲锋陷阵的战士,以特有的方式在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全力以赴拼死战斗。之所以说是拼死战斗,是因为压力不完全来自外敌,更多来自国民政府当局内部的“新闻检查”。张恨水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转变风格以隐晦的方式去揭露国民党的专制腐化,去激励和鼓舞抗战。

3 弯弓射日:兴语言以唤醒国人

在文学作品上,张恨水创作了大量的“抗战小说”和反映特殊时期人民日常生活的小说。在外敌入侵、内忧外患、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他突破自我,扭转创作风格,笔作弯弓,为国为民摇旗呐喊。他在《弯弓集》序言中写道:

“今国难临头,必兴语言,唤醒国人,必求其无孔不入;……吾不文,然吾固以作小说为业,深知小说之不以国难而停,更于其间,略尽吾一点鼓励民气之意,则亦可稍稍自慰矣。”[8]149

张恨水的抗战小说通过直接呈现国难现场,甚至是“真人真事”,反映抗战时期老百姓悲惨的生活现状,愤怒地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如小说《巷战之夜》讲述了天津和潜山的人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张竞存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教书匠,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抗日英雄。张竞存的原型即是张恨水的胞弟张牧野,他自幼喜欢武术,曾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人进行巷战。小说《大江东去》则是张恨水受朋友所托根据真实故事编写,故事的战场题材则是从军人那里交谈获得。故事借助主人公孙志坚的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对日本侵略者血洗南京的场面做了血淋淋、活生生的记录。书中对日寇侵华罪恶行为的描述和揭露是历史的铁证,这部小说与其说是文艺作品,不如说是南京大屠杀这一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史实记载。

张恨水的抗战小说还通过讴歌抗战志士的英雄事迹,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鼓舞士气,振奋民心。小说《虎贲岁月》是典型的颂扬之作。故事的原型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常德大战”。1943年,日本侵华部横山勇13军渡过湘江和长江,围攻战略重地常德,国民党常德驻军74军(代号“虎贲”)57师在余程万师长的带领下背水一战,“以一敌八”,苦战数日,拼死奋战,全师8千人,最后只剩下83人。这部小说并不是个别英雄的战歌,是为牺牲的全体战士而写,更是为千千万万个英勇抗日的中华儿女而写,是一本战史般的纪录,更是一腔爱国主义的呐喊,希望借助57师的英灵唤起国人反抗外敌的意识和战斗精神。

张恨水后期制作的抗战小说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以及内忧外患的形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南京政府却有“六朝金粉”的味道,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张恨水见此痛心疾首,不由感叹:“凭栏无限忧时泪,如此湖山号莫愁。”[8]173重庆当局更是人浮于事,贪污腐败,甚至大发国难财。黑暗的社会现实让张恨水沉痛至极,但是迫于国民党的压力,他只能以隐晦的方式讽喻现实。《八十一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更是一本奇书。《八十一梦》采用“寓言十九,托之于梦”的写法,将黑暗的现实写进梦里,借助梦的荒诞揭露社会现象。小说名为“八十一梦”,迫于国民党当局的压力并未完成,实际上只有14个梦,残缺的梦正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作品嬉笑怒骂,寓庄于谐,采取隐喻、象征、夸诞和拟人等艺术手法,以曲折形式寄寓主题,对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张恨水作品同时展现了国难之下的众生百态以及国人麻木无知的精神状态,并试图去唤醒他们。《八十一梦》中《星期日》一篇就深入描写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无聊的精神状态,发人深省。里面的主人公吴士干是一个有职业的人,但经常感到时光无法消遣,只好选择闲逛或者打牌,甚至想过自杀。这是国难之下普通小市民的精神生活匮乏的真实写照,没有精神信念,充满颓废之气。《巴山夜雨》是张恨水的一部痛定思痛之作,书中借知识分子李南泉的视角勾画了一幅蜀中山村众相图。小说中塑造了为霸一方的黄副官、趋炎附势的林茂然、阿世取容的奚太太等,深刻揭露了国难之下国人自私自利、家国意识缺失的精神状态。内忧外患8年,中华民族在这场搏斗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不是一场偶然的战火,其中有外因也有内因,张恨水认识到必须正视到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进行一场民族的自我反省。兴语言以唤醒国人,张恨水如此写作,意在呼唤国民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发人深省。

当然,张恨水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远不止小说,在他的小品、诗词、杂文和对联等作品中都充满了情真意挚的爱国激情。正如他在《健儿词》中大声疾呼:“书生顿首高声呼,此是中华大国魂。”[9]以诗言志,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读来激荡人心。

4 新时代解读: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从上述对张恨水爱国主义情怀的分析可以看出张恨水是一位富有民族意识的爱国文人,他的家国信念及其作品流露出的家国意识,对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张恨水及其作品所隐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疑是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爱国主义是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动力。而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很多短缺和问题,爱国主义本是深入骨髓的,目前爱国主义教育有些来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一些抽象的、机械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需要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有温度、有情感、有魅力的课程。丰富爱国主义思政课程的打开方式,其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键问题。我国的文化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思政教育可以利用优秀作家作品本身的魅力进行生动直观的价值观教育,挖掘有自信意识和爱国情怀的作品[10],张恨水作品便是其中可借鉴的作品之一。

张恨水家国意识鲜明,敢于站在时代的前沿,体现了责任和担当,是魅力人格的标杆。在今天,这种忧国忧民的人格力量,是培养具有为国为民分忧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的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培养具有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后备军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培养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拼搏的时代新青年的有力思想武器。恨水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仍有感染力,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具有家国意识、敢于担当的爱国人才。

张恨水文学作品亦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教材”。文学作品具有教化功能,这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的具有一致性。文学展现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的维度,对应着的正是人的意义和价值层面。文学能够引导人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最能够体现“教化”的本质,在育人上可以春风化雨,浸润心灵,是思政的重要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正是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对张恨水文学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思政教育资源开发,让爱国情怀入脑入心,触及灵魂,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他那充满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小说、诗词小品等作品,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是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张恨水兴语言以唤醒国人,通过作品展现了国难之下的众生百态以及国人麻木无知的精神状态,并试图去唤醒他们。这一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让人感同身受,他指出的一些国民缺点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新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有一部分人沉醉于“自恋式”的自我中,无视他人的感受,追求即时快感,缺乏社会责任感,家国意识淡薄,甚至已修炼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重温张恨水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民族自省,在不断反思中保持警醒和进步。

张恨水文学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恨水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在文化史上彰显了巨大价值和意义,这种巨大的能量在当下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正如恨水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在他百年之后依然可以与他进行灵魂上的沟通[11]。

猜你喜欢

张恨水家国爱国主义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止谤莫如自修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淡定哥”张恨水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