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如何进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嵌入式设计模式及其意蕴
2021-12-03张良易伶俐
张良,易伶俐
(1.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与消费模式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切实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深入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化功能与育人价值,进而推动世界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16年伊始,位于印度新德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圣雄甘地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在“参与全球”(Еngаgеmеnt Globаl)公司的资助下,协同美国纽约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拿大纽布伦斯威克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凯恩斯学院、意大利米兰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科研单位以及30余位数学、科学、语文、地理教育的全球卓越教育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程等研究项目。2017年7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三届“亚太教育会议2030”上,《可持续发展的教材——嵌入式指南》研究报告发布,系统性地提出了核心价值观进课程的嵌入式(Еmbеdding)设计模式。
德国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主任埃克哈特·福克斯(Есkhаrdt Fuсhs)认为:“该嵌入式指南将为众多关注课程与教科书开发领域的人们开拓视野。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反思精神、共同人道主义的责任感,让学习者成为批判性的思考者、具有同理心的公民和社区事务的积极参与者。”[1]究竟选择何种课程设计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与育人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嵌入式设计模式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一、嵌入式设计模式的提出:重构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嵌入式设计模式的提出旨在反思核心价值观课程作为单独学科处于学校课程体系中边缘性的处境,通过这一设计模式让每一门课程都能与核心价值观发生内在的、必要的联系,进而使其居于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核心。
(一)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可持续困境诉求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发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价值观作为指导性原则、态度和情感,在个体做出判断、优先考虑以及寻求改进时具有决定性作用,并有助于塑造个人、社区和世界的幸福未来。”[2]正是基于这一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该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便较早地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活愿望源于一套共同的活动和计划,也源于共同的价值观。”[3]进而该组织于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研究报告中指出,通过核心价值观的习得,旨在实现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4]可见,当今世界发展正面临着生态、人口、和平多方面不可持续的威胁与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与育人价值实现的视角,探索指向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观进课程的设计模式,旨在发挥其调节、激活、引导、规范人类生活、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功能。概言之,嵌入式设计模式的提出是在探讨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的行动路径,旨在更好地发挥其教化功能,进而能够“确保年轻人以创造性、负有责任等方式参与世界事务,为今世后代做出明智的决定,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实现环境的完整、经济的活力和社会的公正”[5]。
(二)核心价值观的边缘性处境诉求于课程设计模式的更新
嵌入式设计模式的提出建立在对核心价值观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边缘性处境的深刻反思基础之上。所谓边缘性处境指的是价值观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一门单独学科[6],其角色与地位是作为“附加角色”“外铄”或孤立于学校学科课程体系之外。针对这一课程角色与地位,该组织经过研究后指出,“实现更加美好未来的许多教育努力仍然是孤立和边缘的,除了少许创造性举措外,以价值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实践趋向于设置独立式的学科,但却处于课程体系的边缘”[7]。独立学科的作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提升了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地位,它能够与科学、数学、文学、艺术等学科课程处于平等位置,然而,由于这一附加的角色使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职责仅成了这一单独学科的责任与使命。这不仅忽视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内在联系,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发挥价值观的教育潜能并无益处,而且这一边缘性的课程角色,很容易使得价值观教育仅成为学校课程的点缀,存在机械、形式应付等症结。从这一角度看,边缘化处境限制、阻碍了价值观教化与育人功能的发挥。面对这一边缘化的境地,嵌入式设计模式的提出旨在重构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地位,这一模式更像将核心价值观视为一种“跨学科课程”[8],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地位不再是游走于学校课程体系的边缘,而是融入学校课程的整个体系之中,并居于核心地位。
二、嵌入式设计模式的定位:核心价值观进课程的理论创新
嵌入式设计模式提出,核心价值观进课程的路径旨在通过探究社会议题实现价值观的生成,以此实现核心价值观从作为单独学科到融入所有学科之中这一关键的课程愿景。
(一)嵌入式设计模式的愿景:核心价值观从作为单独学科到嵌入所有学科
嵌入式设计模式的课程愿景在于“核心价值观并非作为单独的学科,而是嵌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9]。该组织借“嵌入”这一隐喻,“描述出将所需元素深入整合到系统中的过程。它强调该元素能够与系统建立起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仅仅从外部插入。同时,所嵌入的要素是可以识别的,不会改变原有系统,却能较好地提升系统的功能。嵌入作为一种策略,通过提倡跨学科课程、议题本位学习和全学校参与的路径,开辟了转化学校教育系统的可能性”[10]。可见,嵌入表达出一种内在融入的策略,它并不是打破现有学科本位的课程设计体系,也并非是作为附加的单独学科,而是旨在充分释放所有学科课程在培育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潜力。在此基础上,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作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附件,而是让核心价值观与所有学科课程能够紧密相连,实现一种全新的课程观。至此,核心价值观能够与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来,“该模式的目的不是需要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这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是一个不现实的建议。相反,该指南提出了可行的嵌入干预措施,将最大限度基于当前的情况——教师教授科目,同时教科书是基于科目的(尽管确实存在基于问题的教科书)。与此同时,希望这些干预将为改变学校科目和学科的课程设计创造机会”[11]。其中,“嵌入不是将新的主题内容插入已经过于拥挤的课程中,这样对于教师和教科书作者来说,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是不切实际的。这一模式也不是要删除或最小化学术内容的重要性。相反,嵌入是要重新调整主题,使知识学习能够服务于更具有社会和全球意义的目标:即为一个可持续、公正与和平的世界做出贡献,让年轻人有动力、有准备、有能力应对那些持续不断的,正在出现的地方以及全球挑战”[12]。可见,这一设计模式所描述的课程愿景兼具现实性与理想性,它强调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所有学科,并在学习结果的角度改变知识与价值观的割裂现状,进而让学校课程体系得以再生。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这一项目的名称及其项目的总结报告均以“教材”为名,但这一模式并非寄托于教材设计的整体改变,而是体现了一种课程的思维与立场,旨在从学科课程内部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价值。这也是我们将这一设计模式理解为是课程导向的,而非是基于教材变革的主要缘由。
(二)嵌入式设计模式的含义:通过探究社会议题实现价值观的生成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来,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关于社会生活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倾向,因此价值观的发生载体与机制便在于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之中。为此,嵌入式设计模式通过将各学科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把学科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现实性、真实性的社会议题,凭借学习者持续并深入地思考、探究、反思、交流与协作等,反思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进而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可见,这一设计模式是将核心价值观蕴含在社会议题之中,此时的课程内容不再是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而是变成学生建设性参与社会事务的教育资源,为发展学生社会代理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提供了内容基础,并支持学习者参与深度学习。[13]概言之,社会议题作为课程内容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准确地把握到了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载体即社会实际生活。
嵌入式设计模式强调核心价值观进课程的载体在于社会议题,而过程体现为亲历问题解决。通过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师生间开展知识运用与价值反思、价值判断,进而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观生成的双重目标。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议题的探究不仅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而且还旨在培养负责任、积极和富有成效的公民所必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学会如何为社会的可持续转型做出贡献,也就是让他们学会带着深切的尊重面对环境以及所有的一切而进行生活。[14]可见,这一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依据,认为学习始终发生在学生积极参与建构意义和知识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持续性的问题探究、调查解决,建构自己的意义和知识,并就某一议题进行直接的社会价值判断,实现双重学习结果的共生。[15]由此,问题探究与解决的实践过程成为认知发展与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社会伦理与道德等建构与反思的一体化过程。概言之,亲历探究社会议题的过程旨在促进知识与价值观双重学习目标共生,进而实现预期核心价值观进入课程。
三、嵌入式设计模式的构建:核心价值观进课程的实践策略
嵌入式设计模式构建出核心价值观进课程的路径,其策略包括选择价值观相关的社会议题、增强价值观与儿童经验的联系、历经反省性探究与系统思维以及开展价值观一致性的学习评价。
(一)选择价值观相关的社会议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来,选择与价值观相关的社会议题实际上是一种以议题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这一内容组织方式的核心在于发现学科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话题与议题的结合点,进而帮助学习者在特定主题的材料中识别出社会、环境、经济和政治等层面更加广泛的影响,以此进行评估和计划未来的行动。[16]从议题与社会、经济、环境、政治联系的角度来看,这一社会议题选择是广泛的、多样化的。但考虑到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生成,社会议题的选择还需参照以下标准:一是该议题对学习者有价值和有意义(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相关);二是该议题能够更多地激发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三是该议题能够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相联系;四是通过调查和讨论该议题,能够深刻体会地方、国家和全球性议题、问题或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五是该议题关乎人类面临的根本挑战和紧张局势。所选择的议题应特别关注生态压力和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方式、财富增加但社会不平等加剧的现象、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但不容忍暴力日益增多等现实以及人权实现的过程和挑战,等等。[17]可见,嵌入式设计模式强调核心价值观进课程的路径在于社会议题本位的内容设计,基于学科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情况,遴选、设计与开发和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社会议题,增强学科课程与核心价值观的密切联系,这一议题不仅能够与地方、国家、全球层面紧密联系,又能够与经济、政治、环境等层面联系起来,进而核心价值观也便不再遥远与抽象。
(二)增强价值观与儿童经验的联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来,所遴选出的社会议题还需“通过语境化,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与有意义”[18],进而增加价值观与儿童经验参与、生活经验的关联。这一设计模式“鼓励和支持将价值观与学生的当地或社区中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也要将‘全球对当地的影响’和‘当地对全球的影响’联系起来”[19]。可见,这一设计模式强调将蕴含价值观的社会议题与儿童经验、生活经历密切联系,转化为与儿童经验密切相连的生活问题。其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与他们的年龄和发展相适应——识别、理解和分析这些议题。通过分析议题中个人、组织和结构等层面上的利益冲突,以及从地方到全球的地理尺度,学生不仅了解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还了解了他们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20]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指出,增强价值观与儿童经验的联系的目的在于让学习活动足够现实(rеаl)和真实(аuthеntiс),进而这些价值观议题与儿童生活发生密切联系,调动学生智力上、情感上的全面参与,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采取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等反思性方式积极地参与,进而有机会建构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深刻理解。[21]显然,增强价值观与儿童经验的联系旨在丰富学习议题的真实性、现实性,这里的真实性来自个体、共同体和学习任务间发生有意义的联系。[22]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及其感受密切相关并发生有意义的关联,有助于提升学习者问题解决的需要,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倾向,为培养与社会层面相联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奠定基础。
(三)历经反省性探究与系统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嵌入式设计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协作性探究为取向的,[23]突出表现为让学生历经反省性探究与系统思维实践。反思性探究是考察现有假设,解构、重构、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允许多种复杂的答案,需要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参与到内容中去,并将知识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无法挑战的东西。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识别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找到支持和反对所提解决方案的证据,并根据这些证据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同时,切实帮助学生审视和挑战现状,开展价值判断与价值观理解澄清,进而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问题的批判性理解。[24]此外,嵌入式设计模式还强调这一过程能够融入与发展系统思维,进一步引导学习者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维度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该组织强调:“系统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比孤立地考虑问题更有效。它强调问题分析与解决时注重物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角度探讨问题的跨学科处理。它可以鼓励教师超越自己学科或学科的边界,有意识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为解决可持续性问题确定单一学科的潜力和限制。”[25]可见,这一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联系与互动的视角分析社会议题的全面性与整体性,并能考虑到这些因素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联系,进而做出有意义、联系性的解决方案,最终理解学科知识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识别并确立核心的价值观念。历经反省性探究与系统思维的学习过程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习者通过解决生活问题,生成价值观,并能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获得深度认知与理解。这一教学过程突出体现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生成是自主的、过程性的与生成性的,是伴随着对社会议题的问题识别、知识运用、社会关切、系统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持续性、反省性探索过程之中的。
(四)开展价值观一致性的学习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嵌入式设计模式的评价与传统标准化学业质量评价有所不同。它关注的焦点并非是学生是否知道了价值观的名称、识记相关价值观的内容,而是能否运用相关价值观执行真实社会议题的任务,这些任务需要应用复杂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价值观来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26]可见,这是一种表现性评价的思路,强调学习评价是以学习者的真实性表现为目标,关注在真实任务解决过程或结果中能够体现、表现相关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合理、道德性地运用。同时,这一模式的评价内容关注与价值观相一致的学习评价。一致性意味着学习表现或结果是与相应价值观紧密相关的,指向于学生价值观生成后在真实问题解决中的实际表现。为落实这一基于价值观一致性的表现性评价,该组织还研发了以下相关评价参考:设计能够展现学生关于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学习任务,包括论文、报告和演讲、辩论等;提供机会将价值观运用到实际情况或与相关人员,与当地、国内或国外组织开展合作;提供支持情感学习,培养同理心和相互尊重的角色扮演活动,包括写作、视频、戏剧等;开展同行评审和自我评审,并让学生监控自我学习和批判性反思;基于评价量规,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对话开展评价。[27]
四、嵌入式设计模式的课程与教学意蕴
嵌入式设计模式内蕴人文取向的课程观、整体主义的学习观以及生成性的课程设计理念等,这些理念与观念对于理解、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等实践具有借鉴价值。
(一)嵌入式设计模式体现人文取向的课程观,旨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学校课程体系
嵌入式设计模式的课程愿景是让每门学科皆能贡献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从这一角度看,这一模式旨在挑战以专业知识、学科知识为本的科学主义课程观,进而通过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生成,创造性地发展人文取向的课程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课程观的具体实践称为“人文主义方法”。这一方法注重普遍使用的伦理原则,强调教育不仅关系到技能获得,还涉及尊重生命、人格尊严的价值观,并认为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可见,这一方法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强化伦理原则和价值观。[28]由此,嵌入式设计模式不单纯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方法或具体策略,而是一种关于课程本质及其育人价值的重新定义,从课程观重建的视野提出学校课程的本质并非单纯意味着学科知识及其相关能力,而是蕴含着价值观的反思、判断与生成。
我国倡导将核心价值观与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等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内在融合。对此,嵌入式设计模式所内蕴的人文取向课程观有助于深度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等一系列实践所蕴含的课程观的改造意义与重建价值。这就是说,唯有深刻把握这一系列关于核心价值观进课程意蕴的课程观及其课程愿景,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课程思政的实质。这一系列实践并非是标签化、教条化、形式化地置入、添加价值观的要素,或是生拉硬拽地外加置入、附加成为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的装点与点缀,而是体现一种价值观优先的课程本质观与立德、增智共生共伴的课程发展观。进言之,这一人文取向的课程观还有助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课程思政的实践方式,学校应积极探寻将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每一门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之中,从预期学习结果的角度实现核心价值观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共生共在。
(二)嵌入式设计模式体现整体主义的学习观,旨在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共生
嵌入式设计模式的学习理念强调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教化、育人价值的共生与共在。换言之,这一模式旨在破解核心价值观与知识的割裂症结,从预期学习结果的角度实现两者间的互动,并形成整体性的学习结果。显然,这一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或学习方式,即学习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知识获得或能力习得,而是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反思与培育。在这个角度,嵌入式设计模式不仅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建,而且还揭露出一种关于整体主义的学习哲学观、学习文化观,即“一种整体(Нolistiс)的学习方法,旨在克服认知、情感和伦理等相互割裂的二元论,消除认知和价值观学习、传统学术学习与情感、社会和伦理学习的矛盾对立,提倡一种知识与价值观共生的学习理念”[29]。
这一整体主义的学习观念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儒学看来,“‘知’实际上并非对外物、对世界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天人合一’的属伦理又超伦理的精神境界,而一切‘见闻之知’以至‘穷神知化’,都不过是为了‘身而体道’,为了使作为主体的‘人’通过伦理学(而不是认识论)与‘天’同一,达到这种属伦理又超伦理超道德的本体世界。”[30]依儒学而言,学习的本质在于理性的求知、探索与伦理、道德领域的自觉与澄明的一体化。宋代儒家张载提出以“德性之知”来调节、弥补见闻耳目之有限与自然界万物之无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他指出,德性之知是一种关于穷理和尽性的知识,一种超越感性的先验的道德知识,强调从人自身的道德省察和体悟的经验出发,去思考整个宇宙、社会、人生的问题。通过“穷理”“尽性”等方式,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修养境界。[31]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中追求“仁智统一说”,其所蕴含的学习传统本质是求知与道德、真与善、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因此,在探讨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念、方式与方法这一问题上应充分挖掘本土优秀的教育、学习传统,积极探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方式与智慧。
(三)嵌入式设计模式体现生成性的课程设计理念,诉求于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实践性与生成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化、育人功能,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的导向、凝聚、规范意义与价值,嵌入式设计模式采取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于坚持、确证、保护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生成性、实践性与过程性。即不能采取消极接受的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学习。[32]这一设计理念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的观念和追求。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该组织明确指出:“价值观不能当作狭义的教学内容:如果想把确定的、不易被人接受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这种想法最终会使它们遭到否定,因为只有被个人自由选择的价值观才具有实际意义。”[33]对此,嵌入式设计模式采取的是生成取向的课程设计。通过学科知识内容与社会议题的融合、增强价值观与儿童经验的联系、历经反思性探究与系统思维以及价值观一致性的学习评价,核心价值观是伴随着这一系列课程设计而促进生成与育人价值实现的。这一生成的前提在于将学科知识内容与社会议题建立联系,使得社会议题构成了核心价值观存在、生成的载体与途径。同时,生成的过程即通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社会议题,既内蕴理智、概念化、知识分析与推理等过程,又体现着价值关系判断、价值观思考与选择的实践过程。可见,嵌入式设计模式让价值判断、价值反思、价值关系等价值实践发生在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理智过程中,知识学习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澄清思想、培育价值观与涵育精神的良好契机,进而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成为一项反思性、实践性、理智性的学习实践。在这个角度,与其说嵌入式设计模式是一种追求生成的课程设计,还不如说是对核心价值观生成性、过程性与实践性的坚持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