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设置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陈金花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陈金花
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物理学科的知识具有更高的难度,不仅复杂、抽象,还格外重视实践。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强的厌恶心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融入更多生活中的元素,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同时还需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锻炼学生的物理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一、问题情境设置的优点
(一)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过去,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难以借助自己的力量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借助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更快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当加入不同类型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活跃。
(二)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拥有较为明确的学习方向,可借助合作学习的模式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学习、问题情境的模式下,学生可相互帮助、集思广益,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设置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将生活元素融入问题情境中
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学生的学习开始于疑问,如果将二者融合起来,不仅可将物理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呈现出来,还能有效拉近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知识并非“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融入更多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分析生活问题中隐藏的物理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养。
例如,在教学有关静摩擦力的内容时,如果教师采用直接讲解课本内容的方式,那么学生固然可掌握部分物理知识,但无法主动去探索和学习知识,只是将教师讲解的知识记录在笔记本上,借助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考试。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无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教师可以加入生活中与静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在上课时,教师可握着水杯,并在黑板上将自己手握水杯的受力图绘制下来,使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方式观察和了解杯子的受力情况,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探究静摩擦力的概念。
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可在自己手上抹上油,再次去握水杯。学生发现这次水杯在教师手中出现下滑的现象,教师需趁机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手握杯子的力量消失了吗?如果不是的话,现在的受力图是什么样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发现了什么知识?”简单的问题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教师需引导学生借助沟通、交流、反馈、总结等方式,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探究和分析物理知识,同时还能借此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生活元素与问题情境的融合,不仅可以大大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去理解物理知识。
(二)实现问题情境的层次划分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理解一些较为简单的物理知识,但面对一些稍难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究。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和探究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重视问题层次的合理划分,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保证学生能逐渐理解和探究物理知识,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有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阻和电动势的概念,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加入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在上课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两块1.5v的电池,并将二者串联起来,之后为三个2.5v的并联小电珠供电,并且在三个支路中都加入并联的开关。在第一个实验中,教师可先关闭开关S1,这时学生发现小电珠L1 要比平时更亮。教师需要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学生可相互探究和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小电珠的额定电压要小于电源的电压”。当学生的出这样的结论后,教师就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将电路中的开关S2 关闭后,你认为L1 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时,学生就会在脑海中进行模拟实验,并利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得出结论,即“L1 的亮度并不会发生改变”。教师需带领学生验证各自的想法,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最终实验结果是L1 的亮度降低了,此时教师可以继续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利用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较为活跃的状态中,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只需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即可,同时教师要真正明确学生在物理课堂、问题情境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利用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认知矛盾
物理知识较为复杂和抽象,学生在学习一些较为相似的知识点时,难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出现此类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概念的认知仍旧较为模糊。为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避免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教师就应充分利用问题激活学生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和问题,使学生能认识到物理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重力之间并无关联。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拿出一个硬币和一张纸,并在同一个高度将揉成团的纸和硬币同时扔下,任由二者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硬币会比纸更快地下落,而当学生看到二者同时下落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和认知矛盾。此时,教师就需借此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空气阻力对自由落体所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夯实知识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物理学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问题情境的设计,加入更多生活中的元素和情境,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同时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最终实现学生物理素养与各项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理解和探究物理知识,还能锻炼自身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