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转“危”为“机”推进后疫情时代期刊出版业集团化、数字化、专业化融合发展
——以《中国煤炭工业》为例

2021-12-03林伟丽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煤炭工业编辑出版专业化

林伟丽

(《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北京100024)

期刊出版业走集团化、集约化、数字化、专业化融合发展之路,是在本世纪之初就提出来的,20年过去了,期刊出版业界走上融合发展成功之路的期刊集团并不多。其“点多面广,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格局依然处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各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全球经济断崖式下跌,期刊出版业界也未能幸免,稿难约、刊难发、款难回、读者锐减成为期刊出版的新常态。以煤炭工业行业为例,煤炭行业公开发行的期刊在全国有50多家,大部分都是发行锐减、好稿难约、广告难做,深受疫情重挫。但是煤炭期刊《中国煤炭工业》逆袭而上,在疫情期间,期刊发行有增无减,据北京新闻出版局统计显示,这家期刊2020年发行比2019年增长32%。

长期以来,《中国煤炭工业》坚守社会责任,勇于社会担当,“为行业代言,为矿工立命”是其办刊方针。疫情出现后,《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积极应对,主动出击,严格遵守中央对“抗疫防控”作出的重要指示,身先士卒,立足岗位,争时间,抢速度,为“抗疫防控”助力助威,运用“刊-网-号-端”四位一体联合报道方式,对全煤行业“驰援武汉”众志成城战疫情,奔赴湖北启动仪式以及抗疫一线发来的消息,第一时间在“刊-网-号-端”上迅速分级报道,记者、编辑连夜追踪发布报道的速度抢在其他媒体之前,赢得了全国煤炭行业高度赞誉,普遍满足了煤炭企业集团的诉求。可以说,疫情催生了期刊向集团化、数字化、专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塑造了后疫情时代期刊转“危”为“机”快速发展的新方案。

一、后疫情时代期刊编辑出版方式的新变革

2007年《煤炭企业管理》更名为《中国煤炭工业》(新闻出版总署2007第11号批复文件)。这个时期期刊进入全彩印刷阶段,按照国际大刊开本装帧,和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因受行业大起大落的影响,期刊也随之大起大落,组稿难、发行难、广告难等一直是期刊发展的瓶颈。伴随着融媒体数字化的发展,期刊也办了网站、客户端、微博等数字化网络媒体,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办公,网上传输等等。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促使期刊的出版方式产生变革。

新冠肺炎出现后,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给学校、会展、论坛、电影、餐饮、旅游、零售、交通等诸多行业带来严重打击。对于先前数字化冲击的传统期刊业界而言,疫情的出现可谓雪上加霜,稿件组约、编辑加工、排版印刷、传播推广、活动策划、市场营销、作者编辑读者见面会等方面受到的阻力对期刊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煤炭工业》编辑队伍,采取居家隔离办公方式,每一个员工都在期刊微信群里报到上班,收稿、编稿、改稿,完成三审三校等编辑流程,最终由美编设计排版发送给印刷厂,印刷完毕直接送到邮政大宗全国发行处,通过中国邮政速递发到全国客户手中。如此,编辑人员互不见面,就在手机上完成编辑工作了,手机微信办公代替了编辑部办公室实体办公,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同时,出版速度也大大提高,这种新的编辑出版方式从疫情出现后的第二期一直出版到第六期。不但通过网络召开编务会议,还请专家为基层单位延长矿业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在线授课、培训等等。如此以来,期刊出版编辑方式发生了变革,同时也拓展了期刊办刊平台,为期刊出版事业开辟了新方案、新境界。

二、后疫情时代“刊-网-号-端”融合发展新机遇

疫情突发,为期刊出版业带来了“危”机,同时,也为期刊编辑出版发展前线带来了“机”遇,加速期刊业的变革,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科学研判,审时度势,哲学思维辩证把握“危”与“机”是期刊编辑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此《中国煤炭工业》讲究策略,辨证施策,深化改革,科学应对,化荆棘为坦途、变“危”为“机”,趁势而上。

疫情出现之后,煤炭行业积极响应“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重要指示,煤炭人连夜奔赴湖北,驰援武汉。有的火线入党,有的上交请战书,请缨出征。医护人员进入疫区,奔赴一线抢救患者,争时间、抢速度挽救生命,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壮歌。《中国煤炭工业》编辑队伍一致认为时间就是生命,坚决响应中央指示,在家隔离办公,共克时艰,第一时间把煤炭医护人员在前线抗疫防控抢救患者的事迹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头条号和期刊上进行连续报道,充分发挥了纸媒与数媒的联合报道优势,收到煤炭行业客户群体一致好评。这份责任与担当大大推动了期刊的发行,吸引了不少客户增补订阅和厂家投放产品广告。

大数据显示,订阅《中国煤炭工业》的客户,大多是宣传部门,应该为宣传部门服好务,解决好他们的诉求。2019年5月,《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成立了全国煤炭工业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构成了《中国煤炭工业》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的作者群,从而构建了《中国煤炭工业》通讯员微信群,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新闻稿件都可以陆续在《中国煤炭工业》数字平台上发表,在实现《中国煤炭工业》增值服务的同时,也满足了各宣传部门通讯员的发稿诉求。特别是疫情的出现,《中国煤炭工业》数字平台成为第一时间宣传报道抗疫复工复产、宣传“六稳”“六保”的主要阵地。

5G技术的逐步普及使得网络运行更加高效,用户界面更加简化,网络速度提升更快,用户体验变得更好,互联网用户的规模将会继续增长。此次疫情促使社会大众因各种需求或特殊原因而转战线上获取各种出版数字化资源,推动了“线上获客”方式对“传统获客”方式的加速替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需求并且对其以后的阅读方式或获取资源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不同渠道和各种反馈,可以看到社会大众对数字出版内容的需求大大增加,线上阅读、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等数字化融合产品正在逐渐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通过《中国煤炭工业》数字化平台的实践表明:后疫情时代期刊编辑出版开辟了“刊-网-号-端”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三、后疫情时代期刊编辑出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期刊编辑出版的专业化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提、常讲、常论、常说,而实际上并未真正落实到办刊工作中去的议而未决的新话题。“专业化”必须是期刊编辑出版队伍的专业化,作者群体的专业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最早先声夺人、传入大众耳鼓“新冠肺炎”一语的就是专业化学术期刊《柳叶刀》。先前大家耳熟能详的专业化期刊《华西口腔》《数学学报》《中国国家地理》都有固定的专业作者群,有的是业界专家,有的是业内博导教授。如:煤炭行业的专业化学术期刊《煤炭学报》,每期都有院士的文章,每期都有专家的观点,是引领煤炭行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期刊。2020年初疫情的出现,为期刊编辑出版敲响了警钟,促使期刊编辑出版必须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内容为王”是期刊编辑出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2019年5月《中国煤炭工业》在青岛召开全国煤炭工业通讯员队伍成立大会,同时也组建了全国煤炭工业特约评论员队伍,这些特约评论员是从100多家大集团中评选出的20多名评论专家。倘若说通讯员队伍是为数字化平台《中国煤炭工业》网站、头条号、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撰写稿件的作者队伍。那么,特约评论员就是为纸媒《中国煤炭工业》期刊撰写特稿、专稿、专业化稿件的专家学者。在疫情出现之时,也正是编辑出版2020年第二期《中国煤炭工业》的时候,编辑人员接到上级指示,居家隔离办公,通过网络召开编务会议,发现自然来稿质量很难保证,社长总编当即取消原来策划方案,启动“抗疫驰援”新选题方案,第一时间启动特约评论员撰写“煤炭抗疫在行动”,医护人员组成临时党支部,组成医疗小分队,大年初二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连夜奔赴疫区抢救生命,各个煤炭集团捐款捐医疗物资的货车风驰电掣,疾驶疫区,续写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史诗。大大鼓舞了煤炭人的士气,体现了煤炭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奉献精神。在全煤行业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紧接着,疫情给世界经济、国内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的时候,中央提出“六稳”“六保”,《中国煤炭工业》第三期“防控阻击,复工复产”策划选题已经在特约评论员笔下生花;第四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保双安”专题;第五期“智能化”专题等把准时代脉搏,紧贴煤炭人心声,赢得了煤炭人的关注、赞誉。煤炭企业集团纷纷追增补订期刊,使得发行量飙升。

由此可见,期刊编辑出版的自身专业化和专业化选题策划是实现“内容为王”的前提与基础,煤炭期刊的慧眼,就在煤炭人的心中,随着煤炭人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随着煤炭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刊作为普及常识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特别是煤炭人学历层次的提高,所从事工种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使期刊编辑出版的专业化在后疫情时代表现得尤为凸显。

四、后疫情时代期刊编辑出版数字化发展的新境界

众所周知,疫情给各个领域带来了“危”与“机”,期刊编辑出版业界感同身受,如何化“危”为“机”?这是期刊编辑出版业界亟需抢抓机遇之时机,这个亟需抢抓与转变的关键就是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一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方式的数字化。国际上的数字期刊,新刊优先网上发布数字化出版,包括将线下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也就是把《中国煤炭工业》从创刊号,到现在正在编辑的当下之期,全部数字化上线,建立《中国煤炭工业》全部数字化期刊库,网上在线销售《中国煤炭工业》过刊,同时,把电子刊通过大数据按照栏目分类,进一步细化独立成篇,任意按照归类调出或单篇调出进行线上销售,网上打赏浏览或手机微信支付全文任意下载。疫情下,期刊编辑出版包括存量资源,内容的生产与分类会更多地适应线上营销要求。相信通过这次疫情的警示,会有更多期刊社重视资源数字化、内容数字化制作与生产。

二是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如《中国煤炭工业》“两微一端”,对于专业化制作的专家撰写的“专题”,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在线传播、传输、播讲等,通过各种直播软件,随时打开演播,每年刊登的各个集团的“深度报道”“专题报道”都可以通过该集团提供的图片和刊登的纸质文字,都可以数字化音像视频直播,借助通讯员群、特约评论员群、作者群、读者群、发行群等进行幻灯片演讲和视频直播。因为客户在使用这些终端,所以需要把产品放到这些平台上传播。

三是技术的数字化。要求保证在产品生产、消息传播、渠道推广、服务客户这一系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快速解决,这就要求数字化融媒体平台畅通。首先定期参加新闻出版署培训中心组织的数字化培训;其次要紧跟数字化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有要加强数字化平台的维护,拓宽信息化、数字化传播渠道。

四是服务对象的数字化。后疫情时代服务对象,即客户的数字化需求提升,尤其客户端的数字化设备更新迭代得特别快。作为数字化接收的客户端,由于疫情期间在家中隔离数月,其对数字化设备产品的依赖大大超越了以往,从而使得被服务的数字化的需求者们,催生了期刊编辑出版数字化形式的出现。作为期刊编辑出版数字化的融媒体,要研究如何把享受这类服务的客户端的钱主要花在数字化上。

五是销售渠道数字化。由于线上读者群扩大,直接让读者在线交流选购产品,为充分满足读者需求,既可以纸质单行本、季度期、半年期、全年期、合订本闪购,也可以按照篇目数字化为内容的销售形式。直接与终端用户形成新的销售关系,即“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收益,促进期刊社对线上业务有更多的投入,做出更大的规模。

由于疫情对期刊业的冲击,期刊的传统模式进入数字化模式成为必然。数字化赋能期刊正在创新学术生产模式,加速期刊生产、学术传播、互动交流的在线化、软件化、网络化。众多学术期刊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数据,利用先进算法算力,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数据标引、数据清洗、智能协同训练以及结构化存储,让大数据分析能力融入学术生产全流程,使学术生产流程从基于经验升级到基于数据,变成数据驱动型期刊,使数字化赋能极大地重塑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五、后疫情时代期刊编辑出版集团化发展的新方略

1999年发布的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简称82号文件)和2001年所发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17号文件)中。在这两个文件中,对媒介的集团化建设有这样的表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改革。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地区结构调整,促进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把集团做大做强。在现有试点基础上,组建若干大型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广电集团、电影集团,有条件的经批准可组建跨地区、多媒体的大型新闻集团。集团承担完成宣传文化工作任务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负责把握导向、制定规划、加强资产运作、财务管理。”

文件的发出,大有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势,但真正意义上自发的大集团并未建立。由于当时都市报浪潮风靡一时,出现了“子报”养“老子报”的行政命令式的大集团,这种意义上的大集团有40多家,数字化、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头条号席卷而来,将都市报取而代之。数字化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报刊的冲击是读者共知的,甚至有些纸媒出现锐减、面临关停的尴尬局面,期刊的情况相对稍好一些,但是仍不可小觑,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期刊编辑出版带来重创。面对危机抓住机遇,抱团取暖组建大集团。西方发达国家自负盈亏的媒体大集团走了150年的历程,时逢大数据时代的我们,其快捷程度很可能是仅仅几年的事情,不会重复西方的老路,关键是观念的转变,以下对于期刊编辑出版的集团化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一是认清数字化冲击,特别是疫情的重创,必须抱团取暖的新形势。数字化大数据的性质要求“物以类聚”,目前,期刊编辑出版属于各打各的,处于“散”“滥”“孤”的状态,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倘若相关专业自发联合结伴而行,资源共享集约发展,逐渐做大,形成集团就有了抗拒风险能力。

二是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期刊编辑出版,去行政化管理。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期刊编辑出版是把握大方向的,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去行政化管理就是按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来管理,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直管下期刊编辑部,不具备组建大集团的条件,不具备自负盈亏独立办刊的性质,没有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文件要求进行脱钩,身份转换,退出行政或事业编制等等,是无法自发组建或参与大集团的,要想进入大集团必须先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脱钩,变事业单位为企业法人,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进行机制转换。

三是以法人治理结构的杂志社才具备发起组建大集团的资格。如《中国煤炭工业》杂志社,按照法人治理结构从事业单位脱钩出来已经有22年的历史了,以其办刊的成功经验可以组建大集团。2009年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煤炭工业传媒联盟,以“聚合能量,聚焦矿工,服务行业”为宗旨,2012年、2013年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百名优秀青年矿工”评选活动。2019年成立了《中国煤炭工业》通讯员队伍、特约评论员队伍,为筹建大集团做了必要的准备。目前,煤炭行业期刊有50多家,基本都属于体制内期刊,都不具备组建大集团的条件。这样为《中国煤炭工业》组建大集团提供了可行性预案与机遇。

四是期刊编辑出版向集团化发展依然是发展趋势。尤其数字化融媒体的出现,促使期刊编辑出版向集团化迈进,疫情的出现成了向集团化发展的“加速器”。按照专业类划分的大集团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电力传媒集团,钢铁传媒集团,煤炭工业传媒集团等将会在业界组建整合脱颖而出。这是大数据信息化互联网对于不同行业的专业化集团化发展要求决定的,也就是由“区块链+”向着“条块链+”的迈进。

猜你喜欢

煤炭工业编辑出版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管理法》解读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研究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我国煤炭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现状及发展思考
发热量与挥发分煤质化验的煤炭质量提高研究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