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茶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1-12-03夏益民
夏益民
(浙江省遂昌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服务中心,遂昌 323300)
1 产业基本概况
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全县总人口23.2万,全县辖2街道7镇11乡203行政村8城市社区,其中农业人口18.9万,县域总面积2539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占88.8%,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为典型的山区县。
茶叶作为遂昌县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遂昌茶场是全国40个大茶场之一。2001年县委、县政府为促进遂昌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确定茶产业为遂昌县主导产业,建立有关组织,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具体措施,集中力量打造遂昌县茶叶主导品牌,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产业发展优势
2.1 优越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优异品质
遂昌县属“国家生态示范区”,是“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素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美誉,森林覆盖率达81.3%,亚热带季风气候明显,春季回温早,境内山峦叠嶂,涧谷纵横,山高林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空气清新、环境洁净。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200-800 m的山地,漫射光强,促成茶叶内含物丰富,香气高爽,鲜味持久,滋味醇厚。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pH值4-6,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高山云雾茶品质[1-2]。
2.2 产业化建设显现了规模效应的优势
据统计,2020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12.82万亩,位居全省第7位,其中投产面积12.06万亩,万亩以上基地乡镇6个;无性系良种茶园10.6万亩,有‘银猴’、‘迎霜’、‘乌牛早’、‘龙井43’、‘白叶一号’等十几个无性系良种,良种率78%;总产量1.35万吨,位居全省第4位,茶产业总产值实现12.23亿元,位居全省第6位,其中一产产值10.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9.19亿元的56.8%,产业效益显现。目前茶产业从业总人数6.45万,茶叶专业合作社76家,采茶机1866台、修剪机9718台;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厂785家,其中标准化名茶厂9家,茶叶加工机械13364台,产值50-500万元茶企88家,500-1000万元茶企8家,1000万元以上茶企3家;遂昌县龙谷名茶市场年交易额达4.3亿元。
2.3 丰富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技艺成就了茶品质优势
产业结构状况决定了相应的产品结构、技术层次及其产业素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大力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3]。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和加工经验,探索出了龙谷系列茶、遂昌香茶独有的加工技术。2020年龙谷茶产量1590吨,产值3.3亿元,遂昌香茶产量1.08万吨,产值6.3亿元,分别占全县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1.8%、31.1%和80.0%、59.4%。茶叶生产与加工生产水平稳步提高,茶品质优势显现。
2.4 区域品牌优势初步确立
品牌建设是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核心。遂昌县八十年代以来试制生产名茶十五只,分别获部、省、地区级奖,但形成一种“有牌无量,有量无牌”的怪圈,名优茶生产可谓“起步早,发展慢,品牌多,知名度低”。针对这一实际,2001年实行品牌整合,打造茶叶主导品牌,多年来持续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品牌宣传活动,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屡获国际、国内各项大奖,形成较强产业凝聚力。在202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遂昌龙谷茶品牌价值为13.82亿元,逐步形成区域品牌优势。
2.5 科技与合作提升了茶产业综合实力
2.5.1开展科技培训与合作,强化产业科技支撑 坚持茶叶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培训工作,采取县、乡、村三级培训模式,整合培训资源,抓基层茶技人员和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同时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在机器换人、肥药双减增效技术、多茶类生产等方面的广泛科技合作与交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2.5.2数字赋能推动转型升级 以 “万亩茶园科创园项目”、“大柘数字茶业创业园”、“石练数字加工小微园”等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平台链接茶叶生产、加工、检测、物流、销售等全过程,构建数字化产供销产业链;大力开展智慧茶园、数字加工和数字销售,深化和阿里巴巴的合作,积极开拓新型销售模式,多途径、多渠道推广遂昌茶叶,提升了遂昌县茶产业综合实力。
2.6 政府领导重视确保茶产业持续提升
就农业产业而言,政府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为切实加强领导,每年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化建设,制定关于茶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制订年度实施意见,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从组织和资金上确保了遂昌县茶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 产业存在问题
虽然茶产业快速发展,茶叶规模屡创历史新高,但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难掩的隐忧,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3.1 产能过剩大背景下,茶叶产品、品牌在市场经济中配置不够合理
首先,茶叶企业自有品牌缺失,在县主导品牌框架下,仍存在意识不强、定位不当、运作不畅等问题。从营销方式上看,产品销售方式被动单一,市场半径不大,销区市场品牌窗口建设滞后,自身营销队伍强手缺失,主动出击、多领域拓展以及互联网和多媒体销售等形式尚在起步阶段,导致品牌影响力有限,产业带动性不强。
其次,产品过于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过度追求量的扩张,“贴牌求生存”现象普遍,新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县内没有正常生产的茶叶精制厂和茶叶深加工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后劲不足。
再次,价格混乱,市场上大多数茶叶销售窗口是夫妻店式,管理理念落后,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品牌的树立及规模化效应的发挥,制约茶叶经营水平的提高。
3.2 龙头企业缺失,组织化程度现状不容乐观,产业后续竞争力不足
日前遂昌县涉茶省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1家。遂昌县茶叶作为农村传统产业,茶叶生产具有典型的单户群体性特征,这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普遍与突出。其次,虽然目前合作社有一定的规模发展,但运行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名称上和形式上的“合作社”,管理运营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多变的要求。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将导致茶叶产业难以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3.3 标准化、规模化与可追朔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县自营面积40亩以上的经营业主为100户,面积10583亩, 15亩以上的经营业主为246户,面积13638亩,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8.3%、10.6%。分户个体经营的茶园虽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茶叶生产的长周期、多批次和茶园分布的分散性,以及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生产经营者各自为政,给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及可追朔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3.4 产业瓶颈问题日益显现、人员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用工荒现象日益加剧、茶产品安全性、结构多样性、茶资源综合利用、茶产品深加工以及目前逐渐进入大众生活的互联网茶产品销售运作机制等诸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由于遂昌县茶区多位于山区或半山区,各生产业主存在“散、弱、小”的问题,科技意识不强。全县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39人,院校毕业生不足10人。乡镇农技人员整年忙于乡镇中心任务,无暇顾及技术指导,从而对提高广大茶从业人员的生产素质带来一定的困难。
4 产业发展思路
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产业可否持续发展是对产业竞争力的考量。
4.1 加强领导,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加强宏观指导,调整与优化布局,开拓新思路和新方法,总结经验,动态掌握新情况和新问题,出台相应的茶产业政策。其次,构建科技、信息和流通服务平台,组织茶企业协同打造遂昌县茶叶主导品牌。再次,增加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构建培训网络,加强农技教育培训。
4.2 实施产业集中战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4.2.1扶持与壮大龙头企业,显现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遵循“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引进或培养茶叶龙头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采用专线联系制度,实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支持新产品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项目申报和品牌宣传等;协助企业建立质量检测体系;在资金信贷、土地审批、奖励扶持等方面实行优先政策。
4.2.2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规模化示范基地 在茶叶优势产区,应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以龙头企业为基础,组建或联合茶叶专业合作社,做好信息、技术、物资供应及营销等方面服务工作,对社员进行种植、管理、防病治虫等技术示范引导,使其成为茶叶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和主导品牌产品的生产基地,促进茶叶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4.2.3建设茶叶加工集群,增强产业规模效应 根据茶产业区域布局现状,在优势区域有针对性开展初制茶厂提升改造,优化茶叶加工环境,提高茶叶加工质量、确保茶叶加工过程安全与卫生。围绕基地生产生态化、加工环节清洁化、安全检查常态化三个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茶产业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加速形成茶叶加工集群,增强产业规模效应。
4.2.4积极培育市场和营销队伍,开拓多途径、多渠道的销售模式 首先,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根据规划要求,建立多方位的评价体系,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注重产业的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真正形成产业优势。积极组织茶叶营销人员深入外地考察学习,鼓励茶商、茶农到茶叶主销区开设遂昌茶叶销售窗口,使遂昌茶叶走出山门,实现产销直接见面,要办好重点乡镇茶鲜叶交易市场和遂昌县龙谷名茶市场,积极培育一支勤奋、好学和具有相应营销水平的茶叶营销团队。其次,着力构建网络营销平台,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体,积极开拓多途径、多渠道的销售模式。
4.3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增强茶产业竞争力
在产业竞争中,质量与价格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只有良好性价比的产品才能成为商品,才能具有价值,才能体现效益,才能增强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4.3.1坚持“以质取胜”,巩固“拳头”产品,培育茶消费者忠诚度 “以质取胜”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产品质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名优茶机械加工等新技术示范推广,确实提高了茶叶加工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名优茶加工能力的问题,但绝大多数茶产品进入了茶叶市场进行交易,优质优价的原则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粗制滥造现象时有发生。为此要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规范应用茶叶生产技术,巩固“拳头”产品,培育茶消费者忠诚度。
4.3.2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信念,实现降本增质生产目标 面对日益增长的生产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中各要素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如人力成本的增加、生产资料的上涨、新技术的引进、新机械的应用、新工艺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等问题,因此在茶产业集群中应广泛构建科技应用平台,通过对企业员工实行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与科研院校科技合作的有利条件,针对瓶颈问题开展科技攻关。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降本增质生产目标。
4.4 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实现茶产业从生存到壮大的转变
要走出常规化茶产业模式,在茶产业发展中不仅仅是茶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关注茶产品的品牌、种类、品质和价格的同时,更要注重茶产业所包含的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及深加工产品等,促进茶产业增值提效,实现茶产业从生存到壮大的转变。
4.4.1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继续有选择地参加各类茶事活动,拓宽视野,实施“走出浙江”战略,弘扬与挖掘汤显祖文化,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将遂昌县茶叶主导品牌打造成既赋汤公文化底蕴,又具时代活力的知名品牌。
4.4.2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多元化,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凭借遂昌县境内生态、人文、历史等优势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多元化的活动场所,让游客品味茶文化。如结合“万亩茶园科创园项目”、“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提升大柘万亩茶园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完善自行车赛道,深化相关茶乡旅、体育赛事内容,打造集生产、观光、体育比赛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茶旅融合示范区。同时要大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茶叶旅游商品,满足旅游市场需要。
4.4.3加快茶叶深加工技术产业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大力开展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加速茶资源综合利用的进程,通过合理引进和吸收消化,培育新的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步伐。如开展多品味型红、绿茶、低咖啡因茶、降糖茶、降压茶,不同风味和功能的茶叶新产品、茶天然产物提取制备等方面的加工工艺研究,不断开拓茶叶新用途和新市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总之,实现茶叶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发挥优势,提高素质,更新理念,着力培育、加强管理,为遂昌县茶叶产业快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