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庐红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1-12-03姚福军

茶叶 2021年4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红茶

姚福军

(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桐庐 311500)

桐庐地处富春江畔,钟灵毓秀,不仅景色秀丽而闻名遐迩,且名甠古迹众多,慕名沓至不绝。于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建制,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丰富的物质资源,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是华夏医药鼻祖的聖地,江南隐逸文化的起源地,而且也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叶是桐庐县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之一,2021年全县茶园达6.54万亩,茶叶产量5800吨,一产产值达4.81亿元,全产业链总产值11.8亿元。茶产业是桐庐县打造10亿级全产业链传统优势农业产业之一,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茶农共同富裕发挥了较大作用。近几年来,随着茶叶消费市场日趋多元化,红茶市场份额日益扩大。红茶因多茶类生产的需求、经济效益相对较好、消费者追求时尚感以及其具有的独特保健功效,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昧,国内红茶生产与消费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2020年全国红茶产量40.4万吨,2012-2020年全国红茶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9%,全国茶叶一片红,红茶已成为中国茶叶发展新方向。近几年来,桐庐县茶叶企业顺应时势,纷纷进行红茶研制与经营,红茶产业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显示了桐庐红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到目前红茶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瓶颈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解。为此,我们先后到富春江、钟山、瑶琳等红茶主产区企业、大户进行走访、座谈,通过调查分析,基本掌握了桐庐红茶的历史与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桐庐红茶的建议和措施。

1 桐庐红茶人文历史与产业现状

1.1 桐庐红茶人文历史

桐庐产茶,蜚声久远。远在三国时的《桐君采药录》中就有记载,“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早在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就有“睦州(茶)生桐庐山谷”的载文。唐时当地的著名诗人方干在其《山中言事》诗中的“日与村家事渐同,烧松啜茗学邻翁”之句和在《初归镜中寄陈端公》有“云坞采茶常失路,雪龛中酒不关扉。故交若问逍遥事,玄冕何曾胜苇衣”诗文。宋·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十绝,其六为:“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的山、水、茶,彰显了桐庐产茶历史的悠久和茶事的兴盛。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红茶主产地之一的芦茨乡(现为富春江镇辖地)地处桐庐县境东南部边缘山区-富春江小三峡,正是近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家家都在画屏中》的实景地。宋·范仲淹(989~1052),在1034年被贬睦州期间,曾专程游访严子陵钓台,钓台是范仲淹公余游憩之地,期间范公曾为桐庐郡留下绘炙人口的《出守桐庐道中十绝》《潇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诗文,其举世闻名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廖宝秀研究员考证,应写于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四十六岁出知睦州时在桐庐严子陵钓台所作。在这古老的茶乡,广为流传着《芦茨红茶的故事》《钓台雾茶的传说》《观音仙茶的传说》《白茶救母的传说》《济公抛袈募木、飞扇变茶的传说》《茶泉与酒泉的故事》等,都十分美丽动听;又象茶源岭、茶叶坑、大茶蓬、茶源岭脚、茶山里等这些地名和自然村名,无不蕴涵着源远流长的茶史,至今仍散发着幽幽茶香,印证了深厚的茶文化史迹。

近年来,为深入挖掘桐庐红茶的历史,桐庐县成立了桐庐“芦茨红茶”寻根溯源研究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多方走访、深入求证、专家研讨等,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认为:刘伯温在桐庐所著的《多能鄙事》一书中的“红茶”一词与“芦茨红茶”呈渊源,桐庐“芦茨红茶”兴许始于元末时期;“芦茨红茶”古老的传承制作工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桐庐红茶历史悠久,桐庐茶文化底蕴深厚。

2020年到现在,桐庐县茶研会组成了“茶仙”调研组,经深入调查、寻找,在富春江镇石舍村方家岭上发现了明朝的茶仙殿遗址,同时在石舍村前山上发现了百年以上的古大茶叶树,这同样印证了桐庐红茶历史渊源。

1.2 桐庐红茶产业现状

新中国建立后桐庐茶叶面积迅速发展,1949年全县茶叶面积4800亩,1973年达到了5.4万亩,增加了11倍以上。这是当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以红茶(外销)生产为主。1979年后,桐庐虽以绿茶生产为主,但红茶生产也从未间断过。至2021年全县红茶35吨,产值3400万元,分别占2021年茶叶总产量、产值的7.61%、7.95%,其产量产值所占比例比较小,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由于红茶受消费者日益追捧,比较效益较好,市场前景日趋看好,国内、外红茶消费呈出快速上升态势,桐庐县富春江镇、分水镇、瑶琳镇、新合乡等茶叶主产区近几年均有企业在生产红茶,且产量、规模呈逐步扩大的态势。已初步培育了“芦茨红”“芦毛红”“雀点枫窗”“瑶池红”“鹤羽红”“春江红”等红茶企业品牌,其中“芦茨红”被评为“浙江省优质红茶”,“雀点枫窗”多次在上海国际茶博览会上取得金奖。

从现状分析,桐庐红茶产业的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一是产地生态环境优越,自然品质优异;产品加工工艺独特、品质上乘,堪称臻品,其品质特点:红汤红叶。形细紧、色乌润、显金亳,汤色红亮,叶底红明,甜香浓郁,滋味鲜醇。其产品品质在全省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二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企业品牌建设已初显成效;三是红茶生产是对茶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茶园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四是目前红茶产品高中低各档次品种齐全,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下一步将挖掘桐庐红茶的历史文化内涵,推进桐庐红茶产业发展,同时把产红茶历史悠久的芦茨区块培育成集“茶文化、茶休闲、茶旅游”为一体“三产融合”新业态示范基地,来推动桐庐红茶产业的发展。

2 桐庐红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牌”没有成为“名牌”

虽然现在桐庐红茶的“品牌”较多,但由于桐庐红茶各生产企业产量还较少、销售区域小,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偏低,市场开拓能力受限;红茶没有公用品牌,在质量管理、标准应用、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形不成合力,所以桐庐尚没有红茶“名牌”。

2.2 产业比较效益下降

首先是采茶劳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采摘成本逐年提高。目前桐庐县茶园80%手工采摘,只有20%实行机采,采茶工年龄大部分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采茶工群体范围逐年缩小。其次是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比较效益下降。近年来因茶园租金明显上涨、人工工资快速上、燃料费用显著上涨、肥料农药大幅上涨等因素,而茶叶价格增长缓慢,导致产业比较效益下降,对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茶企的利润空间都造成一定影响。

2.3 红茶市场开拓较难

一方面是桐庐县目前主要以生产高档红茶为主,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中、低档红茶产量偏少,与目前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不太相适应,消费群体受限;另一方面是本地消费市场还没形成,红茶基本知识还需宣传普及。部分消费者觉得红茶比绿茶贵,还有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红茶原料底挡,加工过程不太卫生,觉得质量安全没保障,从而导致本地消费者对红茶消费欲望偏低。

2.4 尚无规模红茶企业

桐庐县茶叶行业龙头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现只有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六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都是1千万元左右的产值,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档次偏低、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够强。红茶生产规模更小,甚至可以说目前尚无规模生产红茶的茶叶企业。

2.5 红茶文化研究尚浅

虽然县茶研会组织进行过桐庐“芦茨红茶”寻根溯源研究,得出了相关重要的结论,但成果未很好的宣传与利用。今年又开展了桐庐“芦毛红茶”“茶仙殿”“古大茶叶树”等的调查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报告。红茶文化历史的挖掘和深入研究,红茶文化的宣传与成果应用等,都还大有文章可做。近年来,茶文化宣传、茶文化挖掘力度偏弱,茶文化与产业融合不够,主要体现在以弘扬茶文化、推动茶经济的茶事活动举办较少,有茶文化内涵的茶企较少,导致茶叶企业的档次不高。

3 发展桐庐红茶产业的建议和措施

3.1 抓品牌培育,引导正确定位,推进有序发展

桐庐虽以绿茶生产为主,但在当前红茶产销渐热的形势下,如何在保持绿茶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对红茶产业发展正确定位,做到适度开发、稳步有序发展,以推进红茶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首先要把“桐庐红茶”以公用品牌加以培育,建议由桐庐县茶叶产业协会为主体进行“桐庐红茶”证明商标注册,协会授权给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同时引导鼓励企业围绕“桐庐红茶”品牌自我创牌,形成“母子”品牌格局。在品牌管理上重点要做到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做到“放而不乱”。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要大力弘扬红茶养生文化,培养市民良好红茶消费理念,扩大红茶的消费群体。

3.2 抓基础发展,建设生态茶园,确保原料优质

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夯实发展基础。一要围绕产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品种合理搭配、投入绿色,茶园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栽培管理科学、标准规范,茶叶品质优异、品牌突出等措施,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为红茶生产提供优质原料;二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通过适制品种选择、生产工艺研究等手段,研发生产突出桐庐红茶特色的新品,可探索扁形红茶、针形红茶等特色红茶的生产经营,同时可利用红茶的品质特点,进行花香型、果香型、甜香型等创新红茶的研发,以适应“多元化”消费市场的需求,扩大红茶消费群体。

3.3 抓机械强农,实行“机器换人”,促节本增效

针对目前面临的劳动力紧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农村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状况,茶产业实行“机器换人”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应抓住浙江省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农业“双强”行动这一机遇,加速推动桐庐县茶产业农艺与机械装备相结合、数字化与机械化相融合、设施建设与装备配置相适应、适度规模经营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加速推进桐庐县茶产业农机化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要抓好机械强农、科技强农工作,实行“机器换人”,以达到节本增项的目标。一是推行茶园栽培管理机械化,要创新农艺手段,对茶园实行标准化管理,使茶园适应机械化操作,要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茶园管理机械,逐步实现茶园管理机械化;二是推行茶叶采摘机械化,要在大宗茶实行机采的基础上,研究和应用中低档名优茶机采技术,以逐步减少或解决劳动力紧缺、采摘成本高的矛盾;三是推行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以达到提高工效、降低加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效益的目的。

3.4 抓主体培育,加大红茶宣传,拓宽销售渠道

首先要加强红茶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通过推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基地—茶厂—市场等各环节的合作经营,培育一批新型主体。尤其要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 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向龙头茶企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桐庐县计划在三年内培育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拟以浙江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育。新培育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拟以杭州康能茶业有限公司、桐庐恒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桐庐余香堂茶叶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培育对象。新培育5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其次要加强桐庐红茶和红茶文化宣传,培养新的红茶消费群体。红茶文化是一门独特的文化,作为时尚与品位的象征,红茶泡饮方法的变换性很强,除清饮外,适合调饮方式,这对城市白领、新生代等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为此,可以结合打造“杭为茶都”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进行红茶的品牌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要加强红茶文化和知识的宣传普及,深入推行茶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着力培养新的红茶消费群体。

再次要加强市场建设,拓宽销售渠道,抢占市场份额。要在拓展本地消费群体的基础上,鼓励茶企外拓市场,到县外开设红茶品牌专卖店、连锁店或销售窗口等;要支持茶叶协会组织茶企积极参加博览会、名茶评比会等茶事活动,或举办一些研讨会、推介会、开茶节等活动,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要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的营销模式的应用推广,鼓励规模茶企触网,大力推进茶叶电商发展,拓展桐庐茶叶的销售渠道。

3.5 抓三产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延长茶产业链

要充分发挥茶研会、茶叶协会、茶推广部门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茶历史,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倡导健康生活,促进茶经济、茶文化和茶旅游协调发展,做好“延伸茶产业链”这篇文章。要充分挖掘“桐庐红茶”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加深其茶文化底蕴,逐步把“桐庐红茶”这一品牌打造成为桐庐县的又一张“金名片”;要引导企业加大对茶文化的关注和投入,培养一批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茶企,培育一批“茶旅结合”新型业态,建设一批集采茶、炒茶、品茶为一体特色风情茶园。要秉承“六茶共舞、三产融合、跨界拓展、全价利用”的发展理念,大力探索茶食品、茶保健品、茶美食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探索“茶家乐”“茶庄园”、“茶体验区”等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把茶叶作为桐庐县“三产融合”的主导产业来打造,从而全面推进桐庐茶产业整体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红茶
桐庐:打通村级末梢监督 “最后一公里”
操场上真热闹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红茶暖胃是真的吗?
Happy Afternoon Tea
桐庐县召开首届桐庐人大会
新常态下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桐庐:留下古诗词最多的县
桐庐:全力促进快递产业回归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