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经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平衡发展中的提升
2021-12-0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何莲琴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何莲琴
一、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中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得到了普遍重视,但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培养欠缺目标意识与整体把握,甚至比较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重数学知识传授,轻生活体验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把知识与技能看成了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一些数学概念成了死记硬背,一些数学计算成了重复操练,更有甚者,在教学“千克和克”“公顷”“升和毫升”等计量单位时变成了纯粹的告知,全然丢失了生活的场景、生活的实践、生活的体悟,久而久之将大大压制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2.重单一线性知识,轻前后结构联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认识分数”一课时,它既有纵向的联系,也有横向的联系,纵向的联系在于三年级的“认识分数”和五年级的“认识分数”知识深度上的跨越,这必然会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同时它联系着学生要在六年级学习的“分数应用题”;横向的联系在于五年级的“认识分数”一课是这个分数单元的种子课,它对学生全面构建分数的相关知识点(分数单位、分数加减乘除计算)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窥一斑而知全身的大局观,将单一知识点进行适度的“课时整合”“单元整合”,从而不断扩大学生的认知边界,系统提升其思维能力。
3.重数学抽象思维,轻具象生活表达
很多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判指向于是否能从学习内容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完全不顾学生的思维表达特征。其实,从生活数学到抽象数学的进阶中,学生无法避开具象生活的背景以及生活式表达的窠臼,这也是抽象数学发展的必然进程。
二、基于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力
1.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内外两部分:自我驱动与外在激发。外在的刺激可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去教学,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生活情境的创设,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识图形(一)》等单元的教学分别创设了游乐场、文具店、搭积木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学习活动场所,下册中,《元、角、分》创设了购物场景,这些情境的创设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的。一、二年级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板块还编写了《有趣的拼搭》《丰收的果园》《小小商店》《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在中高年级的教材编写中,也都以学生现实生活经验来创设学习情境,凸显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知识构建必须根植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才能让知识不断联结、生长,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所创设的生活情境资源,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经验迁移,形成学习方法
当相类似的情境出现时,教师合理的教学组织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再次应用类似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经历回忆、再现、提取原有经验并进行迁移时产生个人体悟,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数学教材在编写时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编排知识点的,所以前知与后知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在小学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部分,20以内整数的退位减法计算经验,可以迁移到100以内整数的退位减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可以迁移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之间也可以相互迁移。“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经验,可以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者又可以迁移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圆柱的体积计算经验,可以迁移到圆锥的体积计算。“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分析经验,可以迁移到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当中,制作统计图的过程经验也可以迁移。
3.经验积累,提升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从双基到四基,增加了一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增加、筛选、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几次改版中调整了一些板块的设置,这反映出隐藏在教材背后的上位思想发生了变动,即教材编写与“教”“ 学”的价值体系进行了完善,这些对教材的完善符合新课标调整后的教材编写要求。
在目前的苏教版教材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引导语:这里需要注意什么?你能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计算吗?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利用这个知识解决的问题?回顾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引导注意点的探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正确理解应用的经验,提升严谨求学的能力;引导另一种方法计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题多解经验,提升发散思维的能力;引导回忆以前还解决过哪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积累的经验进行融合,从而凸显知识的本质属性,提升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回顾,让学生谈谈体会,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聚焦问题解决的特殊性,反思自己的学习,提升深度学习能力;引导观察发现,可以帮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进行抽象,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教师在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中要具有这样的意识,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4.经验优化,塑造学习品质
学习力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学习品质的塑造上,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意识与精神等,学习力的丰富内涵表现不能人为被割裂,它是一个品质发展综合体。只有综合学习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学习品质才有整体的改善。学习力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学习实践层面与学习意识层面,当两者相融共生的时候,学习力的发展才是平衡的。
学生经验的优化可以很好地解决两个层面的平衡发展问题。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都是先研究盆花的周期规律,再研究彩灯的周期规律,最后研究彩旗的周期规律,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教,学生一个一个问题去突破,每一种物体周期规律的研究都是教师先出示问题,再引导探究,最后总结规律特征。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所累积的经验是被引导下的思维定式经验,反正今天学这个知识内容,肯定都是这样的,看似学得很轻松,但学生处在被动实践探究与自主意识生长的矛盾中。笔者认为,学生在研究了盆花的周期规律后,大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彩灯、彩旗的周期规律,让学生经历自我经验判断、自我方法选择、自我问题达成、自我经验优化的过程,改变以往的经验积累模式,达到经验的优化,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意识,塑造优秀的学习品质。
学习即生活,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更好地依托生活经验的迁移、积累、优化促进自我学习力的成长,学习力的发展也应具有整体意识与品质意识,坚持在平衡发展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