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1-12-03石丰运朱广琴
石丰运 朱广琴 王 兵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600)
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趋于稳定,经济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升级,整体上的发展动能驱动性也转为创新性驱动[1]。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该项不平衡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布局和进程,成为制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为解决上述问题,党在十九大中提出在权利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乡村战略的设施,不能抑制城镇化,二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其发展目标,任务内容和核心内涵等和常规的传统城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发展的质量,将推动农民市民化转为作为主要形式,将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和基础条件,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主要内容。
1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融合发展的联系
对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而言,二者在逻辑上具有相似相容性,在战略的构建中具有很好的额耦合性,能够有利于推动发展协调性治理,二者在逻辑关系上具有很好的联动性,但是在现实中存在一些困境[3]。
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城镇化发展在内外部都遇到全新的挑战和困难,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条件也正在更改。对于城镇化发展而言,当前新时代中存在三类困难。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方面的冲突矛盾,其次则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资源有限性的制约矛盾,第三类则是农村冗余的劳动力和城镇化承载量不足的矛盾[4]。而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村村域中,农村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落后,农业技术及基础相对薄弱,农民在增收方面困难较大。另一个是城乡之间机制壁垒,导致城乡之间的资源和信息流动存在困难,往往都是单向流动,很难出现双向流动的现象,单向流动现象的持续将极其容易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2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基础
2.1 乡村和城镇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基于空间上的划分认识可知,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土都可以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从人类发展历史可知,在原始人类社会时代中,人们由于从事初期的农业生产时,往往是在固定的地域开展上述工作,从而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村落,并随之诞生了农业文明。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稳步发展,人类社会中也渐渐形成了社会分工所导致的阶层,使得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不在依赖农业生存,从而得到独立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则随着诞生了早期的商品交换市场,该项地域往往具有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的特点,从而逐步演变为城市。可以说,城市就是由乡村演变而来,且任何国家的地域都是由乡村和城市两大区域组成。
2.2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时间继承性
由人类发展历史和社会演变历史可知,要想推动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则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则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大行程。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要想实现现代社会的稳步发展,必须对上一阶段的农业社会经历工业资本的积累过程,也就是说工业的发展,是需要以城镇作为载体的。在该项阶段中,国家发展的重心是工业发展,因而对于农村群落则难以顾及,使得农村和农业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发展资源,且农村还要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积累。在该项过程中,农村的资源往往是单向流向城市,农业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居住人口的食物,并消费使用城市的工业产品,同时还会城市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口资源等,从而使得农村的发展陷入困境。
2.3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致性
从发展的本质出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于二者而言,具有相同的战略主体,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该战略以人口城镇化作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地方则是人口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而乡村振兴则是对农村农民的振兴,从而加速并助力农村农民能够融入城市生活,在教育、学习等方面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基于新时代下新的历史使命,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对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实现全面提升,对于城镇常住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做到均等化,尤其是那些进城的农业人口,更是要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到该项福利。
3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由于面临着乡村衰退的颓势以及城镇化发展瓶颈的双重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面对双重困境,乡村发展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其次则是人口流动的问题。对于上述两大难题,单单依靠乡村振兴是很难解决的,通过分析问题可知,两大难题的形成因素不是由“三农”问题自身造成,而是由于城镇发展中所采取的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所造成的。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新型城镇化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需要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行融合发展。
3.1 提升农村农业短板必须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对于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且农村也是最为代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态,也是最为集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对于农村而言,在现代化发展方面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表现为不协调,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较轻,使得农业劳动率生产率过低。为更好将多余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较为有效的措施就是通过人员流动和产业链扩容来实现。但是上述措施的实现,需要城市资源在资源配送方面给与倾斜和支持,例如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来改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改造并提升农业模式,从而有效提升传统农业在市场中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
3.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困境急需乡村振兴给与突破
虽然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高,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比较而言较低,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表示在城市常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上述人群在享受就业、教育和住房等保障福利方面依然难以媲美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实际待遇。虽然近些年来在城镇居民化方面供给季度有所提升,但是上述力度实现的数据往往是建立在农民“被市民化”的基础上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整建制的将县转变为区,乡转变为镇,虽然户籍城镇人口得到飞速增长,但是城镇内部的二元结构矛盾依旧没有消除。
4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与乡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推进方式
4.1 科学规划,让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其目的在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促使二者在人口、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从国家战略角度而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时国家从长远和全局上布置的高层战略布局,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异和城乡均衡发展的问题。在实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除去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而言,还需要之中协同发展,强调对于重点、短板和弱项的强化和提升,体现了全局和局部的一种统一发展。由于城乡在地域上的差异,使得人口,文化等资源在表现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需要从全局出发来布局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战略,结合城乡发展的各自优势,形成一种具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乡发展态势。
4.2 创新体制,推动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和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其核心和重点在于推动并加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打破以往资源的限制性流动和单向流动方式,形成一种全新的自由流动和双向流动模式。为更好的实现乡村由以往的从属角色转为平等发展的地位,需要打通既有的二元社会结构,推动社会结构向一元化体制转化。为实现上述体制,核心要素在于缩小城乡户籍之间的差异性,给二者赋予相同的含金量,给与均等的公共服务。相比较城镇而言,乡村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相对较弱,因此必要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互补,加速资源因素的双向流动和自由流动,从而在利益调节方面实现创新,激活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形成城乡发展能力共享的局面,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5 结语
对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而言,二者都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二者在战略实施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互相联动和促进的发展关系。为更好的促进二者在战略融合发展方面的实现,需要在发展规划和发展机制方面进行完善和优化,对于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展并解决,加速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惠民作用。且政府在推动落实过程中,积极引导相应的资源因素在城乡之间实现整合,增加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