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重要疾病的诊断与防控
2021-12-03王建成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兽医站福建武夷山354308
王建成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兽医站 福建武夷山 354308
1 番鸭重要疾病
1.1 鸭瘟 又称“大头瘟”,是成年番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患鸭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但饮水量增加,体温升高,羽毛松乱,双翅下垂,不爱走动,呼吸困难,眼睑肿胀,眼角有泪斑,头颈部肿大,最后衰竭而死。该病典型的病理变化为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溃疡、出血,表面有条纹状黄色假膜附着;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点;心肌出血坏死;脾脏肿大、暗红;肠道出血严重。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
1.2 番鸭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鸭群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感染雏鸭,发病率高达90%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该病发病急、死亡快,急性病例常常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感染番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嗜睡,不表现明显的呼吸和消化系统障碍,随后出现运动失调、角弓反张、双腿痉挛等神经症状,迅速死亡。剖检病死番鸭,发现其肝脏明显肿大、表面有大量出血点或出血斑,呈斑驳状或黄红色;脾脏肿大,肾脏肿大出血,心脏贫血苍白,胆囊膨大、充满淡绿色胆汁。
1.3 番鸭小鹅瘟 番鸭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30 日龄以内番鸭出现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有资料显示,10 日龄以内番鸭,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达95%~100%,一旦发病损失惨重[2]。该病主要侵害番鸭的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番鸭感染后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腹泻等临床症状,临死前出现划水、抽搐等神经症状。剖检病死番鸭,可见十二指肠肿胀充血,盲肠肿大,肠壁变薄,肠腔内有坚硬的栓子样内容物,胆囊膨大,肝脏表面出血、坏死、颜色暗红、质地变脆,心肌苍白,血液凝固不良,脑膜及脑实质血管充血、出血,肾脏肿大,输尿管内有大量尿酸盐沉着。
1.4 番鸭细小病毒病 又称“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番鸭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雏鸭,3 周龄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发病快、病死率高。临床主要是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障碍为主,患鸭临床表现为张口呼吸,喘气,腹泻,双翅下垂,以及两脚无力、瘫痪及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病例剖检可见心脏贫血、苍白,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质脆易碎,胰腺肿大、贫血、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点,肠黏膜充血和出血、发炎,肠道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盲肠内容物坚硬、呈“香肠状”。
2 诊 断
以上几种疾病作为番鸭养殖业的重要疾病,都具有发病急、传染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多有相似之处,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确诊病原,必须结合实验室诊断技术,早发现、早检测、早确诊。
2.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多采集病死番鸭的肝脏、脾脏、肺部、脑及胰腺等组织,无菌操作剪碎,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取上清,加入1 000 IU/mL 双抗,接种于12 日龄番鸭胚尿囊腔内,培养72 h,无菌收集合格的绒毛尿囊液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病原诊断 目前可用于番鸭病毒病检测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琼脂扩散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血清中和试验(SN)等。其中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应用最为广泛。
3 防控措施
目前,还没有针对上述几种番鸭常见传染病的特效治疗药物,必须依靠疫苗免 疫和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3.1 免疫接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成熟的鸭瘟、番鸭细小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和番鸭小鹅瘟疫苗或血清制品,免疫程序也比较健全,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务必严格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实时监测抗体水平。番鸭群一旦暴发上述传染病,必须马上对发病的番鸭进行隔离饲养,每天对鸭舍进行消毒。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在确诊的基础上必须对发病番鸭及其同栋舍的其它番鸭进行紧急接种,接种剂量根据具体的发病情况决定,接种时针头要勤换、勤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接种前1~2 d,可以提前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和维生素等防止发生免疫应激反应。此外,在全群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硫酸新霉素进行拌料治疗,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3.2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定期对番鸭舍进行打扫,保证鸭舍内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垫草,降低番鸭群饲养密度,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适当调整通风量,保证舍内氧气供给充足和温湿度适宜。强化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做好鸭场和鸭舍内的日常消毒工作,每隔3 d 对鸭舍和用具等进行一次消毒,发病鸭舍每天进行一次带鸭消毒。购进鸭苗时不可马上混群饲养,需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经隔离无问题后方可混群。严禁从疫区购买鸭苗,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