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中职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3杜连森

江苏教育 2021年72期
关键词:规训中职职业

杜连森

中职生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下一类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中的多数更早地经历了学业挫败的体验,并持续受到外界环境的低评价,在此情况下,中职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也更为突出。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职生何以难管,并以此分析中职生教育管理的应然功能和实然问题,最后尝试提出相关对策。

一、中职生何以难管:从制度性“放弃”到自我“放弃”

中职生教育管理之难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由制度性“放弃”导致的自我“放弃”是中职生教育失范问题的根本成因。

(一)制度性“放弃”:普职分流带来的“失败者”标签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了白领型与蓝领型的分化,相应地,中等教育阶段的改革开始加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即一部分学生上高中、考大学,走升学道路;另一部分学生上职业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由于竞争性考试制度内在的筛选取向,普职分流成为一种淘汰性机制,是“一流教育”与“二流教育”的分水岭,[1]接受职业教育的这一部分学生经常被社会打上“失败者”的标签。因为普职分流会对学生的升学机会和职业与阶层地位的获得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这种负面标签被进一步固化。

首先,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进一步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相对受限。历史地看,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一个发展阶段内是一种“断头教育”,在就业导向的指挥棒下,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与本科学校等普通高等教育缺乏沟通渠道,而且与高等职业教育也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上职业学校即意味着学历教育的终结,这成为人们的普遍观点。尽管国家教育政策提出要建立中高本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而言,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还在不断摸索之中。同时,现有的技术应用本科和高职院校均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2]这使得职校生的升学机会进一步被限制。由于一些制度藩篱尚未被完全破除,人们对职业教育即终结性教育的社会印象仍需要较长时间来扭转。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接受者获得优质职业与阶层流动的机会相对受限。根据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由大企业和大机构的职业岗位构成,收入较高且稳定,就业有保障,有畅通的晋升体系;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由中小企业的职业岗位构成,收入较低,工作环境差,缺乏保障,职业流动性大。我国已形成了等级化的劳动力市场,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拥有职业教育学历的劳动者大多进入了次级劳动力市场,[3]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文凭限制了劳动者获得优质职业岗位的机会。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阶层流动的关系上,因职业教育已从计划经济下的“地位教育”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生存教育”,其阶层流动功能逐渐式微。大量研究已经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并非促进弱势阶层社会流动的有效渠道,反而更多地扮演了阶层再生产的角色。[4]

(二)自我“放弃”: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

外界的低评价、个体的挫败感以及受限的发展机会共同作用,形成了中职生群体特殊的社会心理,即“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无济于事、无可奈何和无动于衷的消极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5]中职生普遍经历了更多的学业挫败体验,进入职业学校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因此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在该群体中更为突出。

对中职生来说,从习得性无助到反学校行为只有一步之遥。在对中职生群体的观察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丧失了对学业发展的信心,进而失去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结果导致迟到、早退、抽烟、打架、上课睡觉、沉迷网络游戏等失范行为盛行。学习信心和成就动机是个体发展的心理基石,一旦被放弃,个体就很容易陷入茫然、无所适从的状态,各种失范行为也就成为调剂无聊生活的必需。英国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学做工》一书中这样描述英国工业城镇里12个工人阶级子弟的反学校文化:他们放弃了追求学业成就的努力,并且瞧不起遵守学校规范、努力学习的同学,同时穷尽一切可能在无聊的校园生活中找乐子,在抽烟、喝酒、打架等反学校行为中获得兴奋感。结果,这种自发的反学校文化进一步强化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野,工人阶级子弟最终只能子承父业。

尽管并没有证据表明中职生群体存在与英国工人阶级青年相类似的颠覆主流价值和秩序的问题,但是其基本逻辑仍是相同的,即通过自我放弃的形式表达对个体命运的另一种反抗,这是弱者最后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中职生看似自暴自弃的行为反而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合法性,它是对结构力量剥夺个体信心的消极抵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职生教育管理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在已被剥夺信心的学生群体中重建关于个体发展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生的教育失范问题。

二、中职生教育管理的应然功能与实然问题

了解中职生教育管理问题的社会学成因,有助于明确中职生教育管理的应然功能,反思目前存在的实然问题。

(一)中职生教育管理的应然功能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没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中职生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应是服务于中职生本身,即促进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禀赋的自由发展。就中职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言,其教育管理的应然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职生教育管理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如前所述,中职生存在习得性无助的群体心理现象,在具体的管理举措上,应注意避免让学生再次经历初中阶段的学业挫败体验,需要为学生设置丰富的、有助于激发成就动机的各类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积极体验来恢复学生对自我发展的信心。

其次,中职生教育管理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鉴于中职生校园失范行为的频发性,中职生教育管理有更强烈的紧迫感为学生实施恰当的思想道德教育。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而思想观念、精神素质的现代化则是现代化的灵魂。[6]中职生需要具备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

最后,中职生教育管理应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缺乏监督,已成为制约中职生素质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抓好课堂管理,做好教学评价,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对职校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中职生教育管理存在的实然问题

在职业学校的实际教育工作中,教育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导致中职生教育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其应然功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规训逻辑主导下“教育性”的缺失。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学生规训的教育逻辑,学生的纪律养成和行为训练是中职生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法国社会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讨论了学校教育的规训技术对塑造学生身体性状的影响,认为身体规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权力驯顺、服从的个体。在中职学校里,对学生的身体规训随处可见,学校通过统一着装、检查胸卡向学生渗透职业人的身份意识,通过跑操等活动来规范学生的身体行为。对学生失范行为的纠察占据了教师日常教育工作较多的精力。为了使纪律监督得以有效推行,中职学校还普遍采用福柯的层级监控体系,即赋予学生管理组织以较大的督查权力,充分利用其自纠自查,通过科层化组织的逐级上报和反馈,实现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网格化监控。然而,以规训为主要目的的高压措施最终导致的是人性的压抑,中职生的表面服从与内心反抗使其时刻处于人格冲突之中。良好的教育应当以信任为基础,在过度追求“控制”和“监督”的管理理念下,学生天然处于不被信任的地位,故在此环境中难有教育性存在的空间。

2.教学过程缺乏有效和系统的质量监督。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低质量已非秘密,《世界银行经济评论》中题为“职业教育对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开发的影响:来自中国的证据”的实证研究指出,通过对超过10000名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纵向数据分析,职业高中学生的一般技能(数学、阅读、自然科学能力等)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较弱,这导致在绝对意义上,职业高中对人力资本培育只有很小的贡献。[7]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学生肆无忌惮地说话、睡觉、玩手机游戏,而教师则无可奈何,即使费尽气力也只能吸引少数学生的注意。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亦不对学生作过多的要求,师生有效互动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质量维持在低水平。但是这种局面不可持续,因为低质量的课堂教学正在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造成损害,长远来看会大大削弱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回报。教学的低质量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匮乏,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监督也是重要原因,其导致了教师没有足够的动力改善课堂教学。

3.封闭式管理造成学生的社会封闭。

封闭式管理是中职学校广泛采取的教育管理手段。从表面来看,封闭式管理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安全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职生入校时尚未成年,学校自然会把重心放在安全管理上。二是强化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封闭式管理使得学生的在校时间增加,而在校期间就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纪律养成。三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封闭式管理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屏蔽诱惑,将外界不良环境隔绝在校外,减少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然而,封闭式管理的优势也正是其短板所在,高强度的安全管理和纪律教育导致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下降,个体主动性缺失。学校空间和时间的封闭切断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而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则要求人才培养加强与社会的沟通,由此造成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的割裂。

4.兴趣活动管理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中职生在基础文化科目的学习上经历了较多的失败体验,为了重建学生自信,应当鼓励学生在艺术、体育、手工、发明制作等活动项目上探索自身兴趣,培养人生爱好,陶冶个人性情。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大多将兴趣活动视为日常教学的点缀,承担兴趣活动组织的各类学生社团缺乏指导和管理,兴趣活动缺乏场地和设备的支持,兴趣活动项目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中职生教育管理的改进对策

为了促进中职生重建对个体发展的信心,提高人才培养效率,针对中职生教育管理的实然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重视人文关怀,提倡柔性管理

要调整和改变中职学校过于注重规训的教育管理逻辑。从规训教育的前提假设来看,规训隐含了对人的物性设定,即将人视为可以被塑造和操纵的客体,规训逻辑的极致是对人的情感、个性和反思能力的否定。中职生并非必然成为工业体系下服从型的劳动力,随着职业变迁的速率加快,未来的劳动条件需要劳动者具备灵活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精细规约中成长的个体,其发展潜质处于受抑制的状态,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亦无从谈起。所以,需要重视人文关怀,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中职生真正视为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和生命意义的个体。同时,提倡柔性管理,在管理制度设计中融入人性化措施,肯定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发展需要。一方面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上,应注重增强教师人文关怀的素养,教师需要肯定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保持足够的教育耐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期望,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应从以“管”为主转向以“导”为主。单纯的管住学生并非教育的最终目的,中职生教育管理的核心目标应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以导为主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实行“导师+导生”的双导制度。导师制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生涯发展提供更好的规划指导。在师资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导生,通过导生的模范效应逐步形成良好风气。

(二)强化教学质量监督,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教学质量缺乏问责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不彰的基本原因。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生学业水平测试属于通过性考核,其选拔性色彩大大淡化,因此在中职学校缺乏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加之学生失范行为的频发,教师也缺乏动力对学生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但这并非意味着应当维持课堂教学的低质量,对中职学校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强化教学质量监控。首先,应完善组织体系,建立高效的评估和监控机构,从分管校领导、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到教师,各个层级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其次,应当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督标准体系,标准内容既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满足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又要符合国家政策的相关标准,综合考虑政府分管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最后,要坚持教学质量监督的制度化。制度执行要严格落实,照章管理,使各个层级的监督人员养成按制度要求履行责任的意识。只有教学质量管理真正实现制度化,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发展。

(三)改革封闭式管理模式,引入信任教育

封闭式管理实际是一种“防范式教育”,它内在地否认了学生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核心是对学生深深的不信任。如果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感,将使中职生进一步认为自身是有缺陷的,甚至是缺乏道德的,因而需要来自外界的强力约束。这对中职生亟须重建对自我发展的信心是十分不利的,因为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来自个体的内驱力。教育家马卡连柯信任“小偷”学生的教育案例曾令无数教育者津津乐道,人们从中看到了信任对于转化后进学生的巨大教育价值。在中职学校引入信任教育,并非是要完全破除封闭式管理,而是要在保留封闭式管理积极功能的同时,适当进行开放式办学。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课余时间给予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自由,达到封闭与开放的平衡。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引导学生对校内时间进行更合理的利用。封闭式管理主要增加了学生的在校时间,但是如果学校并没有对学生在校活动进行有效规划,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获得感的缺失。所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忙起来”,并且有成效地忙,将有利于提升封闭式管理的成效。二是设置教学开放日,增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了解,设置专门的教学开放日,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进校参观学校的教育日常,可以扭转这种负面形象,同时对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四)创造支持条件,通过兴趣活动项目重建学生自信

以兴趣活动为导向,增加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树立学生自信,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杜威曾指出,活动不能在真空里进行,它需要有赖以进行活动的材料、教材和条件。非如此,各种兴趣活动项目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只有学生看到有形的意象和真实可感的进步,他们才能从活动中获得满足。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当把兴趣教育提升到与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认识,它们均是中职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要结合校内实际条件和地方资源开发有文化和教育价值的兴趣活动项目。德育分管校长、团委、学工处、班主任要形成合力,完善管理体制,为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在活动管理上,要以学生社团管理为抓手,做好学生社团建设,真正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功能。在活动指导上,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聘请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增强活动的获得感。在活动评价上,把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和成果纳入德育综合评价,通过外在激励提升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之所以人文性缺失、质量监督不力、信任教育不彰、兴趣活动匮乏,主要原因既有中职学校生源现状的因素,也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的因素。有较大比例的中职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在职业学校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下,此类学生容易形成示范效应,迅速“同化”周围学生,使得中职生教育失范行为加剧。因此,为了维持一定的教育管理秩序,中职学校不得不采用强力手段。在刚性管理模式下,高强度的规训削弱了学生主体性,导致学生自主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减弱。要改善这一现状,除了中职学校本身要努力,从宏观层面来讲,还应当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为学生发展评价设计更具丰富性、包容性、时代性和约束性的体系框架。要严格实行中职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除了考核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还应把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加权评价纳入考核内容,以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表现作为评价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猜你喜欢

规训中职职业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