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要敢于“平凡”
2021-12-03朱延华
朱延华
当前,国家层面连续出台文件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却始终没有建立起自身的优越感,反而更加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倍感担忧,对自身地位和层次类型充满焦虑。我认为,当下的职业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无谓攀比的焦虑,需要回归职业教育基本常识,要有更加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职业教育类型认同,要真正做到敢于“平凡”。
强调敢于“平凡”,就是希望职业教育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暂时不要幻想“优越”;强调敢于而不是甘于“平凡”,是希望职业教育拒绝平庸;倡导敢于“平凡”,是希望回归职业教育常识,强化职业教育本色,凝聚职业教育共识。强调敢于“平凡”就要先来说说职业教育为什么而“平凡”。
第一,职业教育的“平凡”源于社会职业分层。社会分层作为基本的社会现实,必然会导致职业分层。虽然当前理论界普遍认同“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理想状态,但是这个理想的社会结构还没有变成现实,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处于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的发展阶段。由于人的禀赋能力有差异,社会对效率采用“选择性激励”机制,人们的收入差距必然相对地存在。基于这些基本社会现实,通过比较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可以发现,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并不直接与职业相关联,因此基础教育并没有太多相对于教育层次或类型的职业焦虑;普通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从其功能和属性就可以看出,普通高等教育先天具有“高级”的社会基因。虽然普通高等教育已经走过精英化、大众化阶段到达普及化阶段,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并没有变化,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自然也是社会习惯性认知里的“高级”职业和“高端”岗位,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在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中上层。而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就业岗位对应的社会职业普遍在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中下层,职业岗位相对来说更加普通,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职业教育要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职业岗位和学生的就业预期。
第二,职业教育的“平凡”迫于资源配置不足。资源稀缺是基本的经济事实,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哪个部门和系统,要看资源数量,也要看时代最大需求,还要看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更要看人民群众最大期盼。从资源分配角度来说,职教人要敢于寂寞和“平凡”,要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教育与科技政策的战略关切和工作重点。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突围技术上的“卡脖子”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钱学森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杰出人才的选拔培养,最应优先考虑的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保证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经费投向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是理所应当的。也许有人会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难道不应该在经费等各种资源上同等投入吗?我认为,当前国家要高度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更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上,这就需要决策者有大局意识,理解同等重要并不等于资源配置同等。
第三,职业教育的“平凡”困于生源质量不高。做出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高的判断,是基于当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用一个招生考试录取平台而言的。当下最主要的中、高考招生考试录取均是基于学科知识测试,无论是录取顺序还是录取结果,职业教育都是排在普通教育之后的。虽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考量,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高的判断并不一定成立,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催生固化的人才评价社会习惯。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低分孩子多已失去学习的自信,甚至将这种自卑迁移到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普遍自信不足、习惯不良、精神不振、交往不畅。分数不高的孩子中有相当数量来自经济贫困、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这就使得职业教育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相对薄弱。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高的另一原因是职业院校的中小城镇生源数量占比较大。该类区域的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导致生源质量不高。此外,职业教育是兜底教育的现实,也决定了生源质量较低。生源质量的“平凡”,越发要求职业教育要敢于正视这种“平凡”。
第四,职业教育的“平凡”缘于大众教育本质。所谓大众教育就是服务大众谋生就业,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品质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让传统手工业的“师带徒”模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大生产的需要,批量培养职业劳动者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带着服务产业、服务劳动者就业的“平凡”基因。如果说普通教育具有筛选人的功能,那么职业教育则是全体人的教育,服务人终身的教育,具有大众教育的本质。服务大众谋生就业的现代职业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逻辑,都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放低姿态,不能盲目向普通教育对标看齐,更不能跟普通教育攀比种种个体化、小众化的发展指标(如评比、竞赛等),特别要改变用普通教育精英化培养标准来要求职业教育的思维习惯和评判惯性。当前,我国已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职业教育更需要坚守初心使命,以服务大众、服务产业、服务谋生就业为荣,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打好知识、技能、道德的基础,帮助学生用确定的能力去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此外,职业教育的“平凡”还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市场发展的阻碍。当然,这些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要素和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发展,自然都会发生转化和改变。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倡导职业教育要敢于“平凡”并不是在呼吁职业教育安于现状,而是在强调职业教育需要新的立场、新的思维,需要有更沉着更自信的心态来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以敢于“平凡”的勇气去追求卓越,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面对职业教育当下仍然“平凡”的社会现实,面对职业教育先天自带的“平凡基因”,国家、学校、教师必须敢于正视“平凡”、接受“平凡”、适应“平凡”。从学校层面来说,应把握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带来的机遇,不断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体系和时代模式,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进化”水平。职业院校应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特色方向;坚持产教融合,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文化底色,在职业教育细分市场站稳脚跟。从教师层面来说,要正视职教就业市场基础性、应用性特征,正视职教学生群体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进一步发扬有教无类的优秀传统,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实一体化,引导学生找准自身定位与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仁爱之心和崇高情怀引导学生敢“平凡”,勇于在“平凡”的岗位持续奋斗,创造出不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