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伦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2021-12-03张家政
张家政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 215000)
教育伦理学主要专注于研究一切教育活动中的道德问题[1]24。 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伦理学是否能够被认同变成一门独立学科专业,还有待伦理和教育学界的进一步探索。 但是,学界广泛认可的是“教育活动”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教育伦理道德标准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与行为准则[1]33,是社会设定的每一个教育从业者必须遵守的行为模式[2]32。 教育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但是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教育伦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伦理、教学与管理伦理准则、教师美德研究等方面,而关于家庭教育的伦理研究获得则相对较少。 不少学者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像规范教师一样来规范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但是家庭作为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深刻且长远,缺少了道德规范的家庭教育,极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有不少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道德缺失的问题,偏离了原有的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初衷[3]9。因此,有必要对当代我国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能指导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找回家庭教育应有的伦理精神,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道德问题
教育学界不少学者对家庭教育的定义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家庭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核心因素:首先,家庭教育发生在家庭生活中;其次,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最后,家庭教育是家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而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4]7。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个老师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习惯、言传身教等多种形式长期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的品质直接决定个体将来的发展。 但是,当代我国家庭教育中问题频出,致使融洽的亲子关系受到挑战。
(一)家长缺乏民主意识
近现代以来,人们在谈论教育时总会强调一个前提,那就是“人是生而平等的”。 每个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尊严,都值得被尊重,都应该拥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 在教育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或家长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作为教育的直接体验者,孩子享有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以孩子为中心,要把孩子的想法纳入决策中来,要有民主意识。 但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孩子通常是服从于家长的,民主意识是缺失的。 相比其他西方国家,我国的亲子关系带着更强的权威性与亲密性,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或者说是服从就更加明显[3]10。 不少的父母以孩子“年龄小”“经验少”“不懂事”为由肆无忌惮地安排着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禁锢了孩子的理想与自由,也因此阻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少的孩子把“我妈妈说”“我爸爸说”等口头禅挂在嘴边,当要他们自己做决定或应对一些问题时却变得手足无措,可见缺乏民主的父母可能会使自己的孩子逐渐丧失独立性与主动性。 另外,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进行“目标禁锢”也是缺乏民主意识的表现。 曾经在媒体上掀起极大舆论风浪的“虎妈”“狼爸”,就是通过替子女设定严苛的发展目标并用惩罚或奖励的手段逼迫子女达成目标。 在这些父母的眼中孩子不享有独立的人格,也因此得不到相应的尊重,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也更谈不上民主。 总的来说,我国家庭教育现存的问题之一就是家长缺乏民主意识。
(二)家庭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
除缺乏民主意识外,我国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过于功利化的问题。 功利主义的人一般只在乎行动的结果,忽略行动的动机或方式。 当功利主义蔓延到家庭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把物质利益当作衡量教育价值的唯一或最为重要的标尺的教育理念。 父母对教育,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十分狂热的,但是这种狂热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可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而是因他们认为只有抢占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帮孩子们铺好通往成功的道路,让他们在未来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根据“回报率”来帮孩子选择兴趣班,而忽略孩子真正的兴趣点与特长,会因为某一行业前景好、收益高强迫孩子就读这一行业相关专业。 甚至一部分家长会为了与其他家庭进行攀比,而为自己的孩子抢占不必要甚至是不适合他们孩子的教育资源。 潜在的物质利益驱使着家长在某一方面进行巨大的教育投入,家庭教育看似繁荣内部发展却逐渐畸形;其次,功利主义导向的家长通常会抱有一种“吃过眼下学习的苦,未来的生活一切都会很美好”的观念。 他们在主观上把现在的教育投入与未来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为孩子们制定他们未来生活的蓝图,以牺牲孩子们的幸福童年或青少年时光为代价来获得将来的利益。 家长以一切为了孩子好为由替孩子谋划将来“大利”,无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个性差异与幸福,这样的教育是有违道德伦理的,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5]10;再次,在家庭教育功利化还表现在有些孩子要实现或弥补父母曾经的梦想,过上父母所期盼已久的“幸福生活”。 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十分常见的。 有些家长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就会逼迫自己的孩子去考,以实现自己的名牌大学梦;有些父母没能成为医生或航天员,就左右孩子的专业选择,以期家里能出一个医生或航天员来实现自己的执念。 在这样的功利主义的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再享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的自主意识被抹杀。 这种家庭教育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三)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缺失
在我国,道德教育自古以来都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的权重不断降低。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教育的重任更多是学校和社会在承担。 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早期性与奠基性。 父母是孩子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位老师,此时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或者道德意识比较浅薄,在道德上具有非常高的可塑性,需要家长的细心教育与引导。 由此可见,父母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片面追求智力教育,或在孩子课外才艺技能训练中不断追加投资,但是对于“回报率”相对较为不明显的道德教育他们选择忽视。 通过一些社会新闻媒体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大众对“熊孩子”群体避之唯恐不及。 这些孩子通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公共道德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缺少共情能力等。 在这群“熊孩子”的周围通常是一些“熊家长”,他们无条件宽容自己的孩子,以年龄小为由对孩子的一切不道德行为进行辩解,而未能对孩子们进行悉心引导、严加管教。 缺少了道德教育的家庭教育,培养不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孩子,而这不仅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违背教育使人向“善”的目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社会安定。
(四)家长教育方式失当
家长教育方式失当、宽严把握不当也是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一直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等打骂、磨难式的教育,但在现代社会中却不适合再奉行此类教育方式。 首先,打骂教育不仅效果不佳,也极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并且当家长分寸把握不当时也很有可能把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其次,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宽严把握不当也是我国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见的问题。 上文所提到的“狼爸”“虎妈”是教育孩子极其严格的权威父母,他们完全剥夺了孩子的人格尊严,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动性。 与之相反,“猫爸”“猫妈”则是极其宽容民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通常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充分考虑孩子们自己的意见。 但是,过于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容易导致效率不高,有损家长的威严,导致孩子毫无畏惧与约束。 在教育孩子时容易走极端,做不到宽严得当是很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选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5]7。 因此,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给孩子最好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是在部分家庭中,父母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恰当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孩子价值观的判断、人格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这些父母会不加选择地把自己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统统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这种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另外,不少家长认识到了自己日常的言行习惯对孩子们的影响,但是他们在教育孩子是会出现言行不一的问题。 例如,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孝顺关心长辈,而自己却有时候会忽略长辈。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出现。 例如,在古代我国我们强调的“家长本位”“父为子纲”的观念,在现在的家庭依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在家庭之中依然享有绝对的权威,而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儿童的权利就成了家庭的权利。 父母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为孩子规划人生并要求他们绝对服从,从而导致民主意识无处立脚。 如上文所述,我国传统教育中提倡“棍棒教育”,受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父母会选择以打骂代替沟通的方式教育子女。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在不断发生改变,但是人们评判成功的标准却逐渐趋向一元化。 众所周知,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同样他们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商界挣扎的人会认为能够获得巨大的命理与财富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而一些艺术家却认为自由自在活出真我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但是,在我国,成功的内涵变得愈加简单,衡量成功的标准也越来越单一。 当所有的父母都认为“上名校”“有体面的工作”“名利双收”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时候,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变得功利化。
我国人口基数大,学生数量庞大,但是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我国现有的选拔性的考试制度。学生要想考进名校,抢占优质教育资源,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此,学业成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各种大考小考前后,考试成绩甚至成为学生与家长中唯一的话题。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才会重视孩子的学业发展与才艺技能的培训,要求孩子去参加一些不必要的竞争,逼着孩子“成才”,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牺牲了他们现有的幸福。 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长缺乏民主意识,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结语
家庭教育中伦理问题频出,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还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因此,为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社会各界要联合起来,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 在个人层面,家长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会尊重孩子,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学校层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家校教育平台,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们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在社会层面,要通过社会媒体营造更加自由和谐、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或教育氛围,以此来影响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