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梦”的对比微探
2021-12-03平燕
平 燕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 239000)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前者描绘了以张生、崔莺莺为主角构造的封建荼毒下的儿女悲歌,在浓浓的欢乐中显现讽刺和隐喻,令人看尽世态炎凉的沧桑;后者则是以柳梦梅和杜丽娘为主角的超现实题材小说,描绘了一幅追求虚幻爱恋而舍生忘死的浮世绘,诉尽高门大户的凄清与冷暖。 这两部小说本质上有着许多相同点,通过研究其内部共同蕴含的梦文化,能够一脉相承地学习两部小说的精髓,从而获得更多实质性感悟。
一、《西厢记》与《牡丹亭》“梦”的来由
(一)《西厢记》“梦”的来由
无论是品读《西厢记》,还是鉴赏《牡丹亭》,我们能清晰地发现,整部小说都与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梦为何物,并不是我们俗称的入梦,而是一种超脱现实的游离感。 这种游离反映出作者在处理主人公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文化时,总习惯性地制造朦胧的感受,给人似远似近、忽明忽暗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本身不符合常理,但需要找一个说辞解释,总结为梦境。
以《西厢记》为例,崔莺莺是大户小姐,在描写她豪门大院生活部分较多。 其中,丫鬟杏儿在院墙内放飞纸鸢,崔莺莺让一个奴婢给杏儿伐树,让家丁清理花园,这些无不显示出崔家的贵气。 但是透过另一个层面来看,崔莺莺与杏儿的关系再好,也很难让杏儿享受与自己相同的待遇。 而这在小说后头有了解释,原因是崔莺莺经常希望逃出大院寻觅姻缘,就让杏儿给自己扮小姐,那么这一切就合情合理了。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从小说中张生出现又发现了不一样的情节走向。 当崔莺莺爱上张生后,并没有之前的无所畏惧,也没有让杏儿充当替罪羊的大胆,红娘子为她送信她也是反复的怯懦,这给读者造成了困惑。 实际上崔莺莺并不是因为有了情感不欲为外人道,所以遮遮掩掩,而是始终堕入梦的迷雾中。
为何会如此呢? 合理的解释就在于崔莺莺个人的心理活动构造了恰如其分的梦境。 我们会发现,《西厢记》主题是西厢,其整部小说构造围绕着崔莺莺与张生爱情发生的着力点与矛盾集中点形成的,基本上就是西厢念书这一段。 在崔莺莺没有在西厢念书之前描写的景物以及崔莺莺的行为都比较正常,心理描写较多,但是在她念书后就没有了心理描写,这是因为她已经坠入了梦境,而这个梦境本身就是她的心理,是由作者代入为她的心里所想构造的梦境,只是这种梦没有明确说明,更多地借助情节烘托。
(二)《牡丹亭》“梦”的来由
《牡丹亭》与《西厢记》不同的是,这部小说本身就包含了梦的元素。 杜丽娘梦见一书生的身影发了春梦而死,死后轮回的幽魂与几百年后的柳梦梅相遇。 从现实与虚幻的角度来看,《牡丹亭》的梦绝对比《西厢记》的梦更不切实际,但是在写作中由于发人肺腑、情节处理的连贯具体,反而让人觉得很真实,代入个人的梦境,而引发共鸣。 《牡丹亭》是于梦中看现实,将柳梦梅安排成几百年后的人物,由于时间的跨度,只能以梦为介质,将情节完整串联,更加具体直观地反映了梦的描写,也反映了作者本身极其追求浪漫而不拘一格的写作技巧。 汤显祖的其他小说也和《牡丹亭》一样,犹如庄周梦蝶,在回味过程令人流连忘返,直到读完意犹未尽,多了一丝空虚,这就是梦境与现实的极大落差。 而《西厢记》中处理得更加成功,尽量避免了心理落差,但是相对而言,减少了喜感,变得沉闷压抑许多。 纵读整部小说都难以大量地产生愉悦感,基本上只有崔莺莺和张生情定三生的部分令人心驰神往,总有缓缓咀嚼如嚼蜡的苍白,而这更趋向于现实,反映了封建礼教的剥削与压迫。
总结起来,《牡丹亭》与《西厢记》两者都有梦的塑造,有着相同和不同,借助两者所构造的时代联系与思想情感文化,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筑梦的意图。
二、《西厢记》与《牡丹亭》“梦”的构造
在《牡丹亭》与《西厢记》中,两部小说都不仅仅是为了描绘爱情,崔莺莺与张生、杜丽娘与柳梦梅,都是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主角人物,往往悲哀婉转的小说情节总能引人潸然泪下。 但是仔细深究发现,如果单纯地想要构造悲情世界,可以随便在现实情节安排大量的人物情态描写,如以夸张的动作和口头语言进行叙述。 但是在《牡丹亭》与《西厢记》中,却没有对这两方面进行渲染,相反地,在主人公的行为与语言上反而更具有喜感,给人一种自信乐观的感受。
以《牡丹亭》为例,杜丽娘即便是身死,自始至终也没有一点哀伤苦痛,在几百年后遇见柳梦梅也并没有倾诉自己几百年的痛苦,反而直接与对方开展姻缘。 作者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为杜丽娘的梦境安排一个合理的解释,将杜丽娘的身死灵魂归结于一场短暂的梦,并没有产生生死恐惧的哀伤与愤懑;其二,是预见杜丽娘本身并不知道自己入梦。 虽然她的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但她却坚信自己可以做到,这在小说开篇对杜丽娘坚贞不渝的性格塑造就印证了,如果杜丽娘遇见爱情,宁愿抛弃生命。 因此,整部小说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杜丽娘在做梦,她梦见自己身死,然后与柳梦梅相遇,再续前缘。 根本上来说,《牡丹亭》的梦并不是着重阐述梦境,而是将梦与生死结合,道出了生死一场梦的真理,将爱情置于生死之上,是为了号召更多人不惧生死,勇敢面对自己的困境。
而从《西厢记》来看,崔莺莺相比于杜丽娘少了一份坚韧,增添了几分可爱。 张生也相对于柳梦梅少了几分洒脱,多了几分忠厚。 在小说情节处理中,集中在崔莺莺、张生和红娘子三个人身上,有趣的是红娘子并不喜欢自己成就姻缘,却极其热衷于给别人保媒,成就别人的姻缘。 小说中大部分情节都由红娘子推动,反映了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分析红娘子的性格特点,不难看出她有着悲天悯人的性格,更像是小说作者安排的讲述者。 在小说中关于梦的描写,几乎都有红娘子的身影。 本书为什么将红娘子放进去呢? 从名字来看,红娘子本身带有姻缘中喜庆的红,在表现红娘子语言与行为动作时也趋向于大胆豪爽,与崔莺莺扭扭捏捏的性格截然相反。
无论是《牡丹亭》还是《西厢记》,都必须有现实的背景,而为了传达美好愿望,就需要安排梦的场景。 《牡丹亭》直接用生死轮回指代大梦,而《西厢记》则用多余的红娘子这一角色代替浮沉若梦。 一个超脱了生死界限,一个掌握了人世法则;一个在凡尘看不到的地方自娱自乐,自解哀愁,暂时地倾诉感情,调整自我,一个则在凡尘显眼的地方与人为乐,轻解罗赏,暂时地挥洒热泪,重塑肝胆。
三、《西厢记》与《牡丹亭》“梦”的对比
(一)群体特征的塑造
梦的渲染分为好几种,有由浅入深的区分,将现实与梦境合理地划分,令人直观地剖析;还有的将现实与梦境糅杂,使人朦朦胧胧;更有的作者通篇都是现实,却总有光怪陆离之感。 而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都需要对遍布群体特征进行塑造。 所以无论是爱情小说还是武侠小说,抑或者是神怪小说,都需要构建一个庞大的人群面,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主题渲染都是烘托这两部分,如果一部小说没有主题,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令人加深印象。 而要构造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构造特殊人群,通过对群体行为和语言描写,表现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形态,进而深化主题。
在《牡丹亭》中,可以发现杜丽娘与柳梦梅完全是根据自己所想进行对话的,杜丽娘是梦到有一个书生而身死,柳梦梅是因为看了杜丽娘的故事而与她幽魂约会,两者之间完全不用借助其他人的矛盾对立和直观铺垫。 虽然县令在其中担当了媒介,但是更多的是杜丽娘本身产生梦境的源头,才有县令记录这一事实。 所以,《牡丹亭》的梦境更多的是发自杜丽娘内心,其所构造的群体特征是简单明了的,而杜丽娘就是有着忠贞不渝倔强的性格,才能制造梦境并且经历百年心都不死。
但是在《西厢记》中,却有了明显的改变。 这里面刻画的人物较多,而人群特征极为复杂,构建了庞大的人群面,而这些人群共同构造了梦境。 在基本主角的身上性格与梦里面的性格不同,主要就因为其不同于《牡丹亭》,不能按照原本的意愿经过轮回躲避实现愿望。 在这部小说中,需要直面冲突,所以人物如果按照现实的性格发展,基本上无法完成诉求。 以崔莺莺来说,如果一直停留在单纯的性格,又没有抛弃一切的勇气,很难与张生在一起。 因此在后期,作者将崔莺莺刻画成一个相对有城府且变得智慧的形象,而这都是经由红娘子的帮助改变的,所以串联出来这一文学形象,足以可见红娘子就是梦境的制造者。
(二)意象生活的表现
除了对小说中人物的具体勾勒以外,我们分析小说中具体意象,也能发现梦的不同之处。 从两部小说的相同点来看,由于男女主人公都是大小姐和一个书生,前期描绘的生活场景都有着相同点,主要以围绕着杜丽娘和崔莺莺的大院生活来写,展现了大户人家的面貌。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喜欢戏曲,所以闺房摆设多以屏风为主,绣帕、鸳鸯和小溪刻画较多。 但是仔细分析发现,杜丽娘性子偏向于好动,而在很多静物描写中似乎都没有杜丽娘的存在,这也就深化了杜丽娘的存在。 杜丽娘既然不喜欢一些静物,作者这样铺垫的意义就在于述说杜丽娘缔结姻缘的梦。 她喜欢书生,所以要保留珍贵的东西给对方,一切的摆设是为了给相会奠定基础。 而《西厢记》中,崔莺莺喜欢看书,所以很多场景,如挑灯看书、红烛燃尽以及调香绘画等,都反映了崔莺莺的性格。 但是在后期,崔莺莺在遇见张生后,反而将这些景物撤走。 这是由于崔莺莺认为张生可以创造景色,不再需要入梦。 而杜丽娘却在现实中没有等到柳梦梅而身死,所以场景一直保留着。 两部小说虽然描写不同,但是在渲染情节方面都笔力深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三)虚幻与现实的塑造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梦完全由心发声,穿越轮回而不死,超越了梦的范畴。 情作为她梦的基础,却不止于梦这一结果,因为最终杜丽娘还是和柳梦梅走到了一起,显得极为真实,所以超越了梦。 但是崔莺莺和张生始终没有在一起,就是因为张生草桥惊梦,梦的只是不切实际的东西。 虽然张生寄希望于崔莺莺与他被认可,但是自己没有付出过努力,最终只能将梦停止于梦,无法变成现实。 从另一个侧面讲,这正好映射出《西厢记》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 较之张生,杜丽娘则以梦为真,生生死死,无怨无悔,坚持的信念可以感天地动鬼神,不懈的努力可以为世人之表率,令人读罢不禁感慨万千。 杜丽娘“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她相信真情、忠于真情,故能生死人、肉白骨。 看似超越了现实,甚至近似荒唐,无理之辞、无稽之谈,不在情理之中,但其脱胎换骨正好体现了汤显祖“情理交融”的文学观。 汤显祖认为,不论是传说中的凤凰、神话中的鬼神,还是自然界的鸟兽虫鱼,其啼鸣跳跃都是情感的自然表达,发自本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牡丹亭》和《西厢记》都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在带给人们美好的阅读感受时,也让读者对书中描写的生活产生共鸣。 两本小说都以梦境为叙事技巧,传递了真情实感,发自肺腑,令人对悲欢离合产生同情。 本文主要对其中不同的梦境塑造进行分析,值得相关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