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一次探讨
2021-12-03马宗禹
马宗禹, 徐 剑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鞍山 243041)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国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各个产业也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 人们对美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深层次的追求,艺术设计也在经济社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进入21 世纪以来,有人将其称之为“设计时代”,可见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人们已经能感受到艺术设计围绕在身边。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
目前我国已经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但受制于学校间综合实力的差异,各校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当下的设计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设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发展历程
放眼全球,在19 世纪中期,“艺术设计教育”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豪斯设计学院于1919 年在德国被创立,这是世界上首个专为艺术设计教育设立的高等院校,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为了社会培养出了众多艺术设计领域的优秀人才。
聚焦国内,艺术设计的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专业名称和教育理念上几经变革。 最初有图案教育一说,经历演变之后成为工艺美术教育,并最终于20 世纪90 年代被确立为艺术设计教育。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百年的时间,但艺术设计教育在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并不具备完善的教育体系。 我们从其发展过程当中可以逐步发掘设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的探讨提供背景和依据。
在19 世纪中期,我国国内开始兴起工艺教育,可以将此视为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之一。 工艺教育作为一门宽泛的教育概念,包含了众多的工艺技术,而艺术设计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版块。 在国家层面上,“癸卯学制”的设计和施行,标志着我国近代史上首个由国家主导的学制正式确立,工艺教育也拥有了官方的定义。 工艺教育面向是整个工业领域,所以这和当今的艺术设计领域并不能画等号。 可是工艺教育当中也涉及许多设计的概念,这与艺术设计就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此同时,工艺教育领域中开设了图稿绘画科这一全新的专业,尽管在学科教学内容上与艺术设计仍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艺术设计的雏形所在。
在20 世纪初期,一些高等学府开创性设立了图画手工课,这标志着手工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工艺美术教育开始调整工艺设计与生产制造之间的关系,并逐步进行设计和制造之间的区分,可以认为这是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
在民国时期,随着世界各国艺术设计理念进入中国,我国的美术院校开始大规模开创设立。 1918年成立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设立了图案系,这为其他美术院校提供了图案教育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图案教育迎来新的开端。 在对图案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与艺术设计已经较为相似。 但是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图案设计的内容被逐步分化,工艺制作从图案设计中被独立出来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这样的操作使得图案教育的关注点局限在设计创意上,而忽视了工艺制作方面的要求,这为其脱离社会实际埋下了伏笔。 业界一直呼吁将图案教育与工艺教育再融合,这使得图案教育最终被新的工艺美术教育取代。
在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国家将设计领域众多专业进行整合,包括图案教育、手工教育以及工艺教育在内的多个专业都被划归到工艺美术教育的范畴中,从而打通了各类艺术设计专业的壁垒,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调配。 此外,在教育方式上开创性地设立了正规教育和在职教育,在层次上分为高中初级教育体系,这使得工艺美术教育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工艺美术教育形成了自身特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涉及的课程结构及学科结构等方面已经能够体现出对社会需求的关注。 而且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教学探索完全是自主进行的,并未受到国外教育方式过多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虽然在发展过程当中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整体而言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78 年以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文化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期间,艺术设计教育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实现了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转型成为艺术设计教育这一重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经济逐步活跃起来,社会对艺术设计的旺盛需求开始逐步显现。 无论是包装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广告设计等,都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投身其中,但是艺术设计人才的紧缺已经严重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甚至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对此,国家相关机构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鼓励艺术类高等院校开设设计专业及工艺美术专业,甚至一些理工科、师范类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 随着国家的重视,各个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持续发力,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绘画、图案以及统一美术的创作,但是在新的发展思路下,教育模式转变为绘画、三大构成以及专业课程,使得中国的艺术设计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对工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而其中的工业设计崭露头角,成为发展迅猛、影响广泛、倍受关注的专业方向。 工业设计在各个学校有不同的侧重,会根据学校的类型、当地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可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时间较短,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艺术设计理念较为落后
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艺术设计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受制于战争、经济模式等的影响,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较多的曲折阶段,总体而言,先天上不具备优势。 而西方的艺术设计理念传入中国后会直接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使得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西方理念的影子,甚至在一些领域仍处于简单照搬或模仿的阶段。
当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迅速,对艺术设计的人才要求越来越多。 但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会出现理念落后、师资不足等现实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无法给予足够的引导,让学生学习或探寻优秀的设计理念更是无从谈起,致使部分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是在模仿,很难推出个人特色。
对此,首先我们要梳理问题的成因。 出现理念落后往往是因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有所欠缺,并不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更不知道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对行业内的前沿动向不甚清楚。 这需要学校为学生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清艺术设计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去了解行业的新思路、新方向,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设计类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强大的设计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其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设计理念。
另外,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外的设计理念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参考意义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应该结合自身以及国家情况选择性对这些理念进行接收。
(二)专业教育模式缺乏规范
当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面对枯燥的教材时很难扩展自身思维,所形成的理念更多是来源于课本当中,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 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听教师讲授设计知识,而非自主动去思考。 传统的课堂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即使在短期内能够从课堂中获取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
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课程设置严谨性不足,课程的整体安排、课程间的衔接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配比等都存在较多随意性。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一些高校的课程数量较少,仅涉及美学、中外美术史等,这就造成学生很难对专业有完善的认知,影响其提升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而且由于当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学校的配套设备等较难跟上。 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无法及时进行实践。比如,有些高校并没有合适的设备和教学基地,学生在进行自主实践或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艺术设计实践中所需的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更是十分匮乏,这些客观条件也会大大限制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首先,需要学校丰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利用现代科技强化授课效果,不仅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及时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使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来进行。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打开思维,形成独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其次,需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 一方面,需要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学习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建立系统化的专业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在课程设置里添加一些专业前沿的内容,帮助学生去认识专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专业知识搭建中形成多元化、深层次的体系。
最后,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高校要想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相应的投入必不可少,针对学校设置的专业情况为学生提供配套的实践基地以及学习设备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当中去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 另外,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
(三)人才培养水平亟须提高
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国家曾经明确提出在教授学生基础技能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开发学生潜能,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但是以现在的培养情况来看,虽然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众多,但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数量还远远不够。
对此,首先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设计的前提就是思想的极大丰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学生在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之后会发现,其设计过程中能够联想到的元素会愈发丰富和巧妙,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设计能力。
其次,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工种的分工越来越细,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了解需求并在团队的合作中设计出相应的产品。 学校可以组织场景化的课题或项目,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便于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在团队里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通过多方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一项工作。
最后,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自身的思维,还需要去了解周围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将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加入设计的作品中,既能够体现个人特色,还能够更好地获得别人的认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变革,艺术设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类人才,需要将教育的中心转移到以人为本上来。 通过对目前教育模式中现存问题的探讨和反思,将有助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 我们也期待着在全球化浪潮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助力中国制造产品取得新的突破,引领世界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