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网络短视频的监管策略研究
——谈短视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12-03安子健李德升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内容用户

安子健, 李德升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是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扩大自身舆论影响力,使舆论引导紧跟党的步伐,将党的政策制度作为舆论引导的主要导向。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层的网络传播行为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时,受众也因为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差异,产生不同形式的反馈。这种差异性反馈会导致某种程度的群体撕裂,并给国家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短视频是一种传播互联网内容的新模式,作为精神文化产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不可不关注的元素,我们必须探究其背后的传播规律,并使之与国家政策法规、社会主义价值观保持同步。

一、新媒体短视频概念界定及特点

(一)新媒体短视频的概念界定

新媒体短视频是互联网内容传输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一段不到5 分钟的视频进行表现,其内容主要为社交热点、街头访谈、奇趣美食等主题,融合了日常知识与时尚潮流,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及休闲时间观看。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短、平、快的音视频内容越来越受到平台和受众的青睐,资本也随之而至。本文中提到的移动短视频应用程序是指在移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背景下迅速流行的手机短视频软件。其主要代表为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具有制作简单、快速和方便的特点,极大程度满足了受众获取和共享信息的心理需求,并且用户黏性很强。[2]

(二)新媒体短视频的特点

操作流程简单。与传统的视频拍摄和后期制作相比,短视频具有更简单的制作流程和更低的制作门槛,只需手机就可录制,编辑和添加特殊效果就可以创作出精美作品。大多数短视频应用程序非常注意编辑和特效“工具”的开发。创作者可以使用手机软件自带的特殊效果来包装所拍摄的视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个性化创造意愿,使短视频的社交化成为可能。

制作形式多样。短视频的制作分为两种形式:PGC(专家提供内容)和UGC(用户提供内容)。在UGC 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和传播,自我建构的门槛很低。用户即是内容生产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创建高质量的内容。PGC 内容一般由专家提供,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有视频制作者可以根据内容脚本计划和组织内容,制作几秒钟甚至几分钟的简短视频,即时发布到网络平台。

生产周期短。短视频通常持续不到5 分钟,是一种可以在移动终端和社交平台上共享和分发的新型视频。传统的视频制作,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广告都需要很多人参与,并且制作周期复杂。而短视频的创作只需在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上进行,极大地缩小了制作周期。同时因为视频平台对短视频有时长要求,所以其前期策划和布置都会快速、简约,这也有利于缩短制作周期,使得短视频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进行传播。

传播渠道便捷。手机成为现代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短视频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使用手机获取信息的偏好,它们适合在移动终端传播,并通过推广有效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基于移动互联发展起来的社交媒体网络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短视频制作人展示其思想和技术的平台。人们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快速地将视频传播到自己的发布渠道,分享经验,并通过点赞和相互关注的形式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3]。

二、我国短视频平台监管面临的问题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9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为467.1 亿元,同比增长744.7%,用户数量短片的总数达到6.48 亿。报告还显示,短视频对新增互联网用户的吸引力最明显:在互联网新用户的在线视听应用使用率中,短视频使用率高达53.2%,高于网络直播、综合视频和在线音乐。当前,全国短视频行业的每日活跃用户总数已接近10 亿。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我国短视频平台监管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权与违规内容层出不穷

首先是短视频平台中存在大量侵犯版权的内容。在繁杂的短视频中,一旦有一个内容受到追捧,其他作品便纷纷效仿,有的除头去尾或重新编辑,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只求靠蹭热点获得关注度、点击率与粉丝数。其次是一些视频平台内容不断挑战法律的底线,用炫富、暴力、恶搞、色情等内容吸引眼球,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短视频也可以视为一种出版行为,其内容也要受到出版法规和互联网法规的限制。近几年出现的抖音上青海“烹煮湟鱼视频”、快手上西藏辱警言论视频、虎牙上上海女主播侮辱国歌直播等都是违法违规行为,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理。

(二)传播与创作入门门槛较低

自2011 年推出几款短视频手机应用以来,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我们迎来一个真正的井喷期,大多数用户都是90 后,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突出自己的个性,并且非常渴望收到即时的互动反馈,他们社交需求高,但互联网的教育程度低。

用户入门门槛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观看方面,比起电影、纪录片、长篇评书、大段文字,短视频能为广泛的受众认知。甚至文盲也可以从中发掘自己的乐土,从而乐此不疲。门槛低使得很多儿童观看短视频,致使不良事件发生,如2018 年5月陕西西安一名8 岁男童模仿抖音上“胶带粘门”的整人视频,导致6 岁的弟弟绊倒摔伤。二是创作方面,很多不擅长文字表达的人,通过视频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如果在写作时代,李子柒的农村古风、王刚的美食视频都要写成作文,作者能力或者文字表意估计很难达到目前如视频一样的火爆程度。

(三)媒介素养和公共监督薄弱

在网络空间中,良好的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是公众监督的基础。但在短视频的用户中,既有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也有仅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人群;尤其是许多长期处在压抑环境中的人群,他们一些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无法用清晰的意识去规范自身及他人的网络行为。如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很多和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网红,热衷于炫富的郭美美,靠着不法收入和违规行为竟成为社会名人[4]。在此环境中,不能完全期待公众对创作和传播的内容进行有效把控,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因此也难以充分发挥。

三、当前政府治理短视频的现状

(一)监管法律法规

自1994 年以来,我国颁布了80 多项与互联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2008 年实施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中明文指出:“要参加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必须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国务院网信办于2014 年8 月发布了《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 年11 月7 日批准了《网络安全法》,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对网络领域的问题出台明确规定。2018 年3 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从多个方面对短视频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监管执行措施

随着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监管执行力度也在逐渐加强。2018 年自4 月以来,国家网信部门、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公安部门等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互联网内容领域的整顿。其中,短视频产业已成为整顿焦点,特别是对低俗、侵权等不良内容频出的情况,监管部门对众多涉事短视频平台直接做出了关停、下架整改的处置,直接遏止不良影响的扩大,对一些制作公司采取了行政处罚、整改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9 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做出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大力组织开展“净网2019”“护苗2019”“秋风2019”等专项行动,持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四、关于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议

面对短视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除了传统的管治方法外,还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方法和治理方法。本文在研究当前互联网监管相关政策与文献后,总结出以下建议以资互联网管理部门参考。

(一)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统一管理的监管平台

短视频所依赖的互联网环境是虚拟空间,基于此,尽管短视频表现的是实际的行为,但短视频本身的传播仍然是虚拟的。显然,仅依靠互联网类别中的行政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短视频行业相关的多个治理主体甚至是每个主体同时发挥作用。

由中央网信办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目前承担了大量谣言监控管理工作。该平台设置了信息发布、专家观点等专栏,方便广大用户从相关部门和专家处获取最具权威的信息以及谣言处理的相关内容。该平台已经整合了来自全国40 多个辟谣平台的30000 多个辟谣数据。该平台创建了网络谣言的“链接发现,链接处理,消除链接谣言”工作模型,标志着在线谣言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一平台的成功初步证明多家单位一站式管理平台的可行性。短视频的监管需要更多的部门、更多的法规来规范管理,因此建立这样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监控的一站式平台尤为迫切。

(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短视频智能监测

针对短视频传播速度快,分发平台广等特点,要充分使用智能算法来辅助人工监控进行分层分类、科学高效的治理。短视频认知算法分析要比图文把关更为复杂,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如何从根本上加强把关能力,提升把关水平,不仅是一项科技攻关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我国禁止播放PGC 用户上传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片段,如果需要转发,则必须得到PGC 机构提供的版权证明。对未成年人的上网也有相应的法规规范等。这些知识产权属性的比对以及违规内容的认定,如果仅靠人工控制,不仅难以尽阅,而且无法实时监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

(三)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并发挥公共监督的作用

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需要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切入,积极引导青少年及各阶层网民正确使用短视频,提高对内容的筛选和分辨能力。另一方面,须以各种形式组织和鼓励优质短视频创作,用好作品说话,用正能量传播,组建一支庞大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能提供精品的短视频创作队伍,用三观正创意新的好作品来占领短视频领域。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本身也应承担起公众治理的责任,让短视频的消费者同时也成为短视频的监督者。各平台从业人员为一线媒介技术人员,应该坚持职业操守,提高分辨能力,承担短视频内容“把关人”的主体责任,主动规范自身行为,创新职业媒体人的操作技术,通过平台发声,引导优质内容的产生。

目前,移动短视频行业尚未形成所有参与主体都能实际遵守的“标准规则”,因此,提升短视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规范,就使得建立政府、平台与用户三方之间的长效管理机制[5]、构建互联网生态下的文化理性显得尤为重要。展望未来,短视频监管与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绿色环保工程,社会各方应共同发力,为这一工程的顺利完成创造和谐、顺畅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内容用户
雅阁国内用户交付突破300万辆
通报: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84款App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信用卡资深用户
主要内容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