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贡献研究
2021-12-03魏保清张养志
魏保清, 曹 渝, 张养志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马克思认为印刷术这一伟大的发明具有革命意义,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写道:“封建制度也由于城市工业、商业、现代农业(甚至由于个别的发明,如火药和印刷机)而没落了。”[1]恩格斯也曾作诗来歌颂印刷术:“你不也是神明? 你赋予思想和言语以躯体;言谈话语本来随风飘散、无踪无影,你却用符号锁住了它的生命。”[2]印刷术出现之前,思想文化的传播非常受限。“印刷术使书稿的工业复制、出版物的大众化传播成为可能。”[3]它改变了以往口口相传、手工抄写的传播方式,提升了书稿的生产效率,成为传播思想理念、普及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使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手抄本,开始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人类精神交往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印刷术是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它的出现使得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封建军阀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利用封建传统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竖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青春》一文揭露封建制度的危害,号召青年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4]。印刷出版逐渐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舆论阵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全新选择。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写文章、创期刊、办报纸,开展印刷出版工作,以此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真理,启发民智、觉醒国民,开启彻底反帝反封建斗争,红色印刷也由此发端。红色印刷为马克思主义和马列著作的传入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印刷技术水平虽然极低,却焕发出了强大的革命精神和价值力量,这是因为印刷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革命愿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他们可以克服种种困难,在外有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打压,内受落后技术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为民众贡献精神食粮,以影响民众、引领民众、塑造民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党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此时间节点上回看红色印刷对建党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从红色印刷的革命实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红色印刷的内涵
概念是灵魂,明确红色印刷的内涵才能把握红色印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学术界对“红色印刷”的研究总体较少,但仍有一些专家学者研究或在文章中提及“红色印刷”。201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之际,《中华读书报》刊登了《红色印刷里的珍贵记忆》[6]一文,这是学术论文标题中第一次出现“红色印刷”。遗憾的是,文章并未对“红色印刷”概念作出阐述。在《青年与社会》2019 年第20 期的相关文章中称红色印刷出版文化“来源于中国100 年前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征程中……”[7]。2021 年8 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登了《毛铭新印刷所为红色印刷服务》[8]一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毛泽东非常关注毛铭新印刷所,这个印刷所开展的红色印刷实践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印刷杂志》2021 年9 月刊登了《百年建党历程,百年红色印刷——上海百年印刷业发展历程》[9]一文,文中虽未提及“红色印刷”概念,但通过分析可以大致得出“红色印刷”与党同岁。
综合以上学者观点,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印刷实践,可以给红色印刷下一个定义。红色印刷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基于印刷技术所开展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服务、为党的革命斗争服务的印刷实践,也是兼具政治和文化双重属性,传承印刷文明、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具有传播先进思想、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等功能,是坚持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
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红色印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始终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服务,这是红色印刷与其他性质印刷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不是一般的专业知识,而是带有鲜明思想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的完整理论体系,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理论支撑的。”[3]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红色印刷实践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是以信仰立党、意识形态立党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优良传统。”[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1]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12]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4]“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4]这一系列重要表述体现了我们党对这一优良传统的一以贯之。
从实践研究角度来看,红色印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宣传救国救民主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印刷实践,“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中国化因党而生,与党同行。”[15]五四运动爆发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印刷出版实践,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开展工人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真理,以此来开启民智、觉醒国民,红色印刷随着彻底反帝反封建斗争而开始。1920 年8 月到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党的早期组织陆陆续续在全国建立之后,立马投入到斗争中来,开展印刷出版工作,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领导工人运动。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红色印刷从此有了坚强依靠。红色印刷作为党的舆论阵地,始终为党的思想宣传、意识形态斗争服务,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历史研究角度来看,红色印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各个时期艰苦奋斗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厚植于中华优秀印刷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著书立说、创办和运用报刊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组织革命斗争和指导各国无产阶级报刊活动实践。”[3]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出版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列宁继承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无产阶级出版实践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5]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红色印刷的理论根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是红色印刷的文化根基,两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印刷传统文化相结合,恰逢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机遇,形成了红色印刷,红色印刷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弘扬的红色文化。
二、红色印刷的特点——兼具政治和文化双重属性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6]建党精神也是红色印刷的特质,红色印刷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昭示下,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和印刷技术发展相结合、传统印刷文明与现代印刷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兼具政治和文化双重属性,坚持政治一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一)红色印刷的政治性
印刷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古登堡发明的西方活字印刷术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恩格斯曾赞叹古登堡印刷术:“古登堡作了这番表白,印刷术便问世流行,看,欧洲感到激动、震惊,它迅速崛起,发出海潮澎湃的强音,就像一阵狂飙骤然降临,将地底的火苗从昏睡中唤醒,于是烈焰升腾,传来阵阵轰鸣。”[2]在古登堡印刷术的推动下,原本只有精英阶层才能接触到的《圣经》,开始普及到大众阶层,促进了宗教改革的成功。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瓦解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局面,冲击了神学对科学和自由思想的禁锢,使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印刷为推翻神权、加速封建主义崩溃、奠定资本主义发展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19 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蒸汽印刷机诞生了,印刷方式也从此由手工印刷转变为机器印刷,这是对古登堡印刷术的一次革命,从技术层面上讲,具有划时代意义。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进程中逐渐壮大并掌握政治话语权,印刷作为统治阶级掌握话语权的一项技术手段,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资产阶级是不允许具有进步意义的共和主义思想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在《1848 年至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所描述:“金融贵族的军团在6 月13 日袭击了布莱和鲁镇的印刷厂,毁坏了印刷机,捣毁了共和派报刊编辑部,擅自逮捕了它们的编辑、排字工人、印刷工人、收发员和投递员,在此之后,却得到了来自国民议会讲坛的嘉奖。”[17]由此可见,印刷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武器。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特别注重印刷在无产阶级专政中的地位,曾于1918 年指出:“印刷机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18]列宁批驳资产阶级所谓的印刷出版自由,提出要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捍卫无产阶级阵地,让工人和农民真正实现印刷出版自由,并多次强调要剥夺和没收资本家的印刷厂、纸库等,为无产阶级服务,他在《论“民主”和专政》中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则要从资本家手里把地主宅第、最好的建筑物、印刷所、纸库夺过来供劳动者使用。”[19]印刷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有力武器,列宁领导的印刷事业为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宣传苏维埃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俄国的成功印刷实践。
红色印刷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昭示下生产精神食粮的武器,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革命任务。红色印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重要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重要依托,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开展红色印刷实践必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要坚持党的领导,注重政治建设根本,又要不断加强印刷工作者的党性修养,提升印刷技能,做党和人民印刷事业可靠的践行者,确保红色印刷始终为革命斗争服务、为党和人民服务。在不同时期,印刷的内容与方式会随着时代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为党和人民印刷、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红色印刷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体现。毛泽东特别注重印刷事业,他曾于1938 年对分配到中央印刷厂的同志说:“印刷厂生产精神食粮,办好一个印刷厂,抵得上一个师。”[20]
(二)红色印刷的文化性
印刷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具有教育功能。马克思曾于1842 年12 月指出报刊在文化和精神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报刊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把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把需要、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智和形式的斗争,所以,报刊才成为文化和人民的精神教育的极其强大的杠杆。”[21]恩格斯也在1850 年秋所写的《德国农民战争》中提到:“书刊印刷业的兴起和商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打破了僧侣对读书写字的垄断,而且也打破了他们对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的垄断。”[22]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印刷具有文化属性,它既能够通过印刷生产大量印刷品来反映和传播精神文化,又能通过印刷促进知识普及,发挥其教育功能。
1919 年2 月,《俄共(布)纲领草案》中提出:“无产阶级的或苏维埃的民主……实际使用最好的集会场所、最好的印刷所和最大的纸库(储备)来教育那些被资本主义弄得愚昧无知的人们,实际保证这些群众有真正的(实际的)可能来逐渐摆脱宗教偏见等等的束缚。”[23]在列宁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但新兴的苏维埃政权仍然是需要巩固的。巩固政权离不开文化教育,工人和农民落后的文化水平是开展文化教育的最大障碍,要开展文化教育,首先就是工人阶级的文化教育,而印刷所、纸库等恰恰是开展教育工作、文化工作的重要依托,通过开展教育能够清除工人和农民存在的资本主义思想、宗教极端束缚等,能够更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更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在我国的革命实践中,红色印刷一直扮演着文化传播者、文化教育者的角色,这是红色印刷的文化属性。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通过印刷活动反映和传播革命文化,以此来动员民众,这是红色印刷的文化传播功能。“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1]印刷能够反映革命文化,并通过各种形式把革命文化传播至四面八方,它承载并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使中国共产党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是通过印刷活动来发展教育,推动知识普及,这是红色印刷的文化教育功能。1940 年12 月,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提出:“关于文化教育政策……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的机关。”[11]以此来提高和普及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技能,更好开展抗日运动。印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可供阅读、学习的书报、教材等印刷品,进而推动文化知识教育的开展。
(三)坚持政治一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正确认识红色印刷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哲学基础。列宁在《怎么办?》中系统地论述了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革命的重要意义,有力地打击了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则是保障我们获得胜利的唯一基础”[24]。通过列宁的表述可以看出,坚持意识形态一元性对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恩格斯曾高度赞扬艺术作品对社会主义宣传的作用,他指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25]由此可见,不同形式的作品对于革命宣传的效果不同。
对于红色印刷,要坚持政治一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政治一元性,指红色印刷是无产阶级的印刷,要坚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一元性,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这也是红色印刷和其他性质印刷的根本区别,红色印刷坚持政治一元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印刷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当它为不同阶级服务时,便融入了所服务阶级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带上了阶级性和政治性。文化多样性,指红色印刷所承载的革命文化宣传、知识教育普及等功能针对不同群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反映,例如,在宣传革命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出版载体、采用不同印刷技术来进行;推进知识教育普及的过程中提供各式各样的印刷品、出版物供阅读学习,红色印刷坚持文化多样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无论是革命文化宣传还是知识教育普及,都是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所派生出来的文化传播方式,归根结底要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服务、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
“在出版领域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出版功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在出版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做好内容把关,学术界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上下功夫,必须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持续用力,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担当。”[3]在红色印刷实践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关系。准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既有利于把握红色印刷的发展规律,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又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印刷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印刷先进文化。因此,红色印刷要坚持政治一元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在讲好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又要注重文化传播,发展多样性。
政治一元性是引领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文化多样性是巩固政治一元性的保障。一方面,红色印刷的文化属性要始终为政治属性服务。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与之相应的印刷也具有阶级性,红色印刷是无产阶级的战斗武器,否定意识形态对红色印刷的一元性指导,红色印刷就会丧失生命力。因此,无论是开展知识文化教育,还是传播革命文化,都必须坚持红色印刷的政治一元性。不过进行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是要开展文化教育,促进知识普及,扫清文盲,因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26]另一方面,政治要引领文化多样性发展。红色印刷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枢纽,它把先进的思想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红色印刷品,传递到人民群众手中,人民群众再根据科学理论进行实践斗争,整个加工过程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失去文化多样性,红色印刷就会丧失活力。
三、红色印刷对建党的贡献
红色印刷在革命实践中既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又充当斗争武器,指导革命运动。红色印刷蕴含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见证着我们党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首先,红色印刷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马列著作,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为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印刷术的发明和其革命意义,就在于它使出版物成为工人的政治和生活需要,为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有知识、有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掌握新技术的劳动者提供了基本条件”[3],中国工人阶级在红色印刷的助力下,阶级觉悟和斗争热情大大提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最后,红色印刷充当斗争的武器,在指导革命运动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储备了许多优秀人才。
(一)宣传革命真理,奠定思想基础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俄国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精力展现在世界面前,唤醒了东方被压迫的中华民族。苦苦追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并且在后来也得出学习俄国人的道路这一结论。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一场广泛而又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也由此展开。
印刷是文明的播种机,它为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写文章、创期刊、办报纸,通过印刷的方式给予先进思想和文化以躯体,他们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救国救民真理。1919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1920 年,陈独秀发表长篇论文《谈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道路。这表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种播撒向中国大地。
红色印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1920 年4 月,陈望道在浙江老家柴房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5 月,陈望道带着中文译稿来到上海。经过李汉俊校对,又经过陈独秀用英文版校正,最后交还陈望道改定,汉译《共产党宣言》翻译任务圆满完成。[27]《共产党宣言》的印刷出版是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正当大家准备在《星期评论》连载译文的时候,《星期评论》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查封,被迫停刊,连载计划无法实施。后来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资助下,秘密建立了一个印刷所——又新印刷所,负责印刷《共产党宣言》。1920 年8 月,在又新印刷所的楼梯间,印刷工人用一部手扳印刷机,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首次印刷,“红色中华第一书”诞生了,这也是又新印刷所承印的第一本书。又新印刷所作为最早的红色印刷机构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阵地,还印刷了陈独秀写的《政治主义谈》和李汉俊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等书籍、进步刊物《共产党》《新青年》《劳动界》《自由》《正报》以及各种传单和小册子。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共56 页,小32 开本,封面印有红底马克思坐像,画像上方印有“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等字样,内页用5号铅字竖排,采用极简风格,无扉页、无序言、无目录。遗憾的是,书名被印成了《共党产宣言》,文中也有多处错字,但并不影响革命青年和先进知识分子的购买与阅读热情,很快告罄,1920 年9 月,封面底色由红色改为蓝色,纠正书名再版发行,依旧热销。这是马列著作第一次以完整形式在我国印刷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全貌也由此开始展现到中国人面前,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28],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之时,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阶段,从而为中国共产党人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29]
(二)开展工人教育,奠定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分子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以及潜在的强大力量,他们深入工厂,了解工人疾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特别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对工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比如,开办补习学校、识字班、创办工人刊物等,以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工人文化程度,启发工人思想觉悟。
上海早期党组织针对工人阶级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开办工人学校,组织工会,1920 年,上海早期党组织指派李启汉在沪西试办工人半日学校,向工人进行宣传教育。在上海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下,1920年10 月,上海机器工会成立,这是上海党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曾出版《机器工人》刊物。“1920 年12 月,上海印刷工会成立,创办《友世画报》对工人进行宣传。画报的主笔和投稿人都是印刷工人。”[28]上海早期党组织还于1920 年8 月创办了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用深入浅出的道理指出工人阶级自求解放的道路。“上海是帝国主义和北京军阀政府控制下的重要城市……对被他们视为‘洪水猛兽’的共产主义宣传品,坚决不准传播和印刷。”[29]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双重打压下,上海早期党组织只能秘密开展印刷出版工作。北京早期党组织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邓中夏将其与上海早期党组织在小沙渡创办工人半日学校称为“中国共产党做职工运动的起点”[30]。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的教员多数是北大的教师与学生,“夜校教材是教员自编的,油印出来发给学生”[31],教员教工人识字,讲授自然常识、社会发展史、工人运动等内容,破除工人旧思想、旧观念,灌输新思想、新知识。北京的共产党组织还组织出版了《劳动音》和《工人周刊》等期刊,向工人进行宣传教育,这些刊物在工人团体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在武汉,早期共产党人非常注重工人运动,他们采取办夜校、识字班的方法接近工人,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广州,早期党组织以《广东群报》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另外还创办了《劳动与妇女》周刊,以启发广大劳动群众和劳动妇女的革命意识和理想追求,除此之外,他们还举办机器工人夜校,培养工人运动骨干。在长沙,毛泽东等人帮助劳工会举办工人夜校、平民阅览室,开展工人读书会、星期讲学会等,并创办《劳工》月刊。在济南,王尽美等人创办了《济南劳动周刊》,它与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都是针对劳动工人的进步刊物。旅日共产党小组经常给国内报刊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旅法共产党小组利用欧洲的方便条件大量收集、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旅法中国学生和劳工中积极开展工作。
各地早期党组织创办期刊报纸、开展工人教育,均离不开印刷技术的应用。印刷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促进了知识的推广,使更多的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热情也随之大大提高。印刷工人是万千劳苦大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一定的文化,能较早地感知社会动态,对思想的宣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类整日与知识打交道的工人团体一直为共产党所争取。由此可见,印刷工人对先进思想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文化教育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也在不断扩大,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热情不断提高,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三)指导革命运动,积累斗争经验
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强大力量和肩负的神圣使命,开始组建工会、进行革命斗争。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的不断扩大,工人的觉悟也越来越高,革命热情大涨。
印刷是宣传思想、普及教育的利器,在指导革命运动过程中,充当斗争武器并推动革命斗争的进行,它是理论和实践的转换枢纽,印刷将先进的思想理论通过技术手段加工为书、刊、报、传单以及小册子等红色印刷品,传递给人民大众,党的主张通过这些红色印刷品传播至各地,人民大众的革命呼声也随之响彻四方。红色印刷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它承载着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带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是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武器。期刊、报纸等红色印刷品把无产阶级的思想理念转化为有形的文字囊括其中,再通过期刊、报纸的发行,传递到人民大众手中,为人民大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并通过理论指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1920 年5 月1 日,在北京,李大钊领导了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五一”纪念活动[32],并在北京大学第二院组织召开纪念会。纪念会结束后,何孟雄等人在城内沿街演讲并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传单,邓中夏到北京长辛店,向铁路工人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并发表演说[32]。在北京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于1921 年成立,在俱乐部的领导之下,工人们开展了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的斗争。长辛店铁路工人的斗争对京汉、京绥两线的铁路工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毛泽东在后来也指出:“中国工人运动还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的”。[33]1921 年5 月5 日,汉口人力车夫举行罢工并散发传单,提出“奋斗、争自由、争人格”的口号[28]。这些传单对于唤起工人为反对压迫、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具有重要意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工人先进分子在革命运动中产生,以红色印刷为武器所开展的革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储备了许多优秀人才。
四、红色印刷的当代启示
红色印刷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的印刷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也是中华印刷文明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研究红色印刷对建党的贡献,对于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红色印刷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指导下,在革命征程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推进强国大业的今天,具有丰厚的革命教育意义,我们仍然能够从红色印刷中汲取滋养。
(一)发展印刷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
新时代发展印刷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34]发展印刷事业同样要明白这个道理,一方面,发展印刷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发展好印刷事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印刷事业的掌舵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人民印刷事业长久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印刷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印刷事业的主人,要坚持人民事业为人民。发展新时代印刷事业,对于印刷人、印刷品、印刷机构等都有极高的要求。第一,印刷工作者要坚持党的领导,注重政治建设根本,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做党和人民印刷事业可靠的践行者。第二,印刷品是传播真理、凝聚力量、服务读者的战斗武器,是捍卫党的领导的重要阵地,生产的印刷品既要符合党的要求,又要追求人民满意、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第三,印刷机构是生产印刷品的保障,在印刷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机构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党在其中的核心组织能力,做好印刷服务人民的后勤保障工作。
(二)发展印刷事业,必须传颂红色精神,推进资政育人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精神构筑史。100年来,我们党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3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印刷生产“精神炮弹”、多次迁移印刷机构、革新印刷设备等,体现了红色印刷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等。在革命和战争年代,虽然印刷设备机器简陋、工作环境恶劣,但丝毫未打击印刷工人的革命热情,因为他们做的是一件伟大的革命工作,这其中承载着他们不怕牺牲、不甘落后、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红色印刷源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厚植于中华优秀印刷传统文化,孕育于党的印刷实践,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色印刷工作者的精神特质。我们要善于从中汲取力量、把握规律、启迪智慧。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要学习好党的历史,传颂好红色精神,以理论教育、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路径来影响人民、引领人民、塑造人民,更好发挥红色印刷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
(三)发展印刷事业,必须传承印刷文明,弘扬中华文化
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是最富的人文精神之所。[36]浩如烟海的图书古籍,现实中的一刊一报,均离不开印刷,印刷是文明的播种机,极富文化内涵,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中国的红色印刷文化,源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厚植于中华优秀印刷传统文化,在革命和战争年代逐渐融入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37]因此,对于印刷工作,既要传承弘扬优秀印刷传统文化,守住根与魂,并从中汲取力量,又要创新发展印刷先进文化,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新时代的印刷工作,为党和人民持续贡献质量更高的印刷品,推动中华印刷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发展印刷事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建设印刷强国
发展印刷事业,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努力建设印刷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38]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印刷工人依靠落后的印刷技术,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为革命宣传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新时代的今天,印刷仍然是党的思想文化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是为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归根到底要依靠教育、依靠人才。所以,进行印刷技术创新要在印刷知识技能教育和印刷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发展教育与培养人才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通过教育事业来提升人的政治涵养、提高人的知识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反过来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规模的扩大。两者共同为印刷技术创新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先进印刷技术,建设世界印刷强国,更好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服务。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16]红色印刷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印刷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印刷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基于印刷开展革命斗争实践逻辑、中华印刷文化贯通古今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节点,回看红色印刷,既是一场旗帜鲜明的革命斗争实践,又是一场广泛而深远的红色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