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艺术的诗意美

2021-12-03何青

河北画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马头墙徽派砖雕

何青

(作者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并非特指安徽建筑,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明朝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开始崛起,“贾而好儒”的徽商将大量资本投入到家乡建设,在建筑中注入自己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独树一帜、独特民情的建筑艺术文化特色,展现出建筑艺术的诗意美。

一、寓意于形马头墙

“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是对徽派建筑最为形象生动地描述,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指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即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这种类似马头的抽象外形设计是建筑史上的奇迹。马头墙随屋面坡度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建筑色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黑、白、灰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马头墙与徽派建筑的整体色彩倾向一致,可以看出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典型标志。

马头墙的墙脊檐长短随规模大小而变化,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式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二叠式、三叠式和四叠式。其中以三阶、四阶最为常见,多者可达五阶。五阶式样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因房宅有多重的进深,所以马头墙配以多叠式,外形凸显其高大雄伟、气宇轩昂,显示出房主人高贵显赫的身份和地位。

马头墙斜坡长度不同,规格样式也不同。根据审美需求马头也称为座头,主要有“坐吻式”“印斗式”“鹊尾式”等数种。“坐吻式”指垛头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吻兽”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标志构件,常见于北方古建筑特别是皇宫、官邸屋脊之上,马头墙镶嵌吻兽体现出南北文化的相互融合,吻兽即显示了房屋主人身份的高贵,又隐含着避灾、祈福的意味。坐吻式马头墙等级最高,层次多、构造复杂、工艺精湛,因此主要运用于宏丽的祠堂、牌坊、社屋、禅寺中等;“印斗式” 即垛头上端使用窑烧制成的透雕式“卍”字纹或“田”字纹方斗样的砖,从侧面看去,犹如一块庄严的金印蹲坐在墙头上,在印托的处理方面还有“挑斗”和“坐斗”之分。使用“金印式”或“朝笏式”座头一般都出现在以读书为喜爱,以做官为梦想的文人儒士屋顶上,这是为了显示房屋主人读书做官的一种远大追求,颇具激励之意;“鹊尾式”即把砖块雕琢成形似喜鹊尾巴的样子作为座头,寓意为喜气洋洋、抬头见喜之意。鹊尾式马头墙等级相对较低,当建筑群前后进马头墙制式不同时,以所谓的“前武后文”分置,通常以鹊尾式马头墙居前,印斗式马头墙殿后。

二、“别有洞天”之天井

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房屋与房屋或者房屋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包括四面房屋围合、三面房屋与一面围墙围合或两面房屋与两面围墙围合,一般位于房屋进深的前后正中间,两边由厢房包围,地面空地为青砖铺砌。徽派建筑整个宅子都是封闭、保守的,唯有天井与天通与地连,所以天井也称“天空之井”,徽派建筑天井主要分为入口天井和内院天井,天井位置和布局形状及院落构成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凹”型、“回”型、“H”型、“曰”型。“凹”型一般是一明间两暗间,天井两侧各建廊房,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两厢房,这种“一明两暗”是徽州古民居中最典型的空间组织形式;“回”型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作客厅;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又称上下厅;“H”型是在回字形天井的基础上演变,两座凹型住宅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曰”型是由两组三合天井正向串联形成的两进院显得有层次感。

徽州天井也被称作“明堂”,有着“四水归明堂”之说,由四周坡屋面的屋顶,围合成一个开放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型井口,汇四水归堂。“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建筑风格理念源自徽州文化传承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四水归堂,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乃一宅之要,与“财禄”息息相关,天井为藏蓄、排水之所,是“财禄”的象征。经商之人,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使天降的雨露与财富聚拢,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意为“流银”,表达徽州商人以水为福的传统风水文化思想。

徽州地区的夏季非常炎热干燥,光照时间比较长,徽派建筑环境比较封闭,民居外墙又很少开窗,为让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天井的通风采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阳光通过天井反射到室内形成柔和的光线,避免了室内与室外光线的反差;另外,徽州地区春夏秋季节多雨闷热而潮湿,天井又起到了风道的作用,和廊道厅堂形成一个完整的通风系统。徽州的天井,除了有采光、通风等功能外,还是连接大门与厅堂的区域,是一个重要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厅堂是全家人活动中心,也是会客的主要空间。坐在厅堂内,通过天井还可以感受季节的四时之变,阴晴圆缺,天井对于整个建筑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蕴含着好运祈福的美好愿望。

三、“无宅不雕花”之三雕技艺

徽派建筑素有“无宅不雕花”美誉,建筑中的“三雕”更是徽派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巅峰。它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以平面淡浮雕为主。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徽州雕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代,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透雕、凹雕、线雕、多层雕刻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刀功与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在一件细小的作品中,镂空层次可多达至十多层,亭台楼阁、虫鱼花鸟、人物生活等集于同一画面,凝聚着精湛的技艺和独特艺术魅力。徽州三雕技艺在处理原材料时善于保留本色,讲求一种质朴之美,使其像水墨画一样融入建筑物整体之中,清新淡雅,为古色古香的建筑更增添色彩。

(一)木雕

木雕用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部位,特别是天井四周的栏板更是木雕装饰浓墨重彩的部分。这些木雕以高品质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状态使雕刻细部更显生动。根据建筑物部件结构与审美需求,题材内容上丰富多彩,有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人物雕刻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日常生活等;山水类多以徽州当地名胜山水作为雕刻对象;表现手法上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纹样表现上十分广泛,有寓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祥瑞图案,如麒麟、喜鹊、宝瓶、龙凤、扇子等。有体现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博古图案,如云纹、水纹、铜钱纹、龙鳞纹、缠枝莲纹等。以精美三雕艺术著称的绩溪龙川胡氏宗祠,里面共有600多件木雕部件,设计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被誉为“木雕艺术的厅堂”。

(二)石雕

石雕取材来源于青黑色的黟县青和褐色的茶园石,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徽州石雕题材因受雕刻材料自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平面雕和圆雕为主,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但刀法精致大方,风格以浅层透雕、平雕为主,漏窗、牌坊最能凸显这一雕刻艺术的雅致。石雕材料虽然低廉,但因融入了石雕艺人的高超技艺和文化精髓,使得徽州石雕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三)砖雕

“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对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 砖雕广泛应用于门楼、八字墙、镂窗、门楣、门罩、屋檐、屋瓴、屋顶、神位龛座等处,使建筑庄重典雅、富有立体效果。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花草动物和民间生活故事,如“梅兰竹菊”“打金枝”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砖雕采用当地所产的青灰砖为原料,色泽纯清、质地坚细,经特殊技艺烧制、精致雕刻而成。制作过程极为考究,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部位,凿出物象深浅,确定画面远近层次,然后根据各个部位轮廓进行精心刻划,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逐渐凸现出来。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之作。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然经历无数岁月磨砺、风雨侵蚀,但它们依然玲珑剔透、耐人寻味,让人叹为观止。

四、结语

徽派建筑落座于山水间,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依山就势构思巧妙,布局合理;以青瓦、白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融木雕、石雕、砖雕为一体,雕镂技艺精湛,使得以黑白为整体色调的徽派建筑古朴典雅又不失富丽堂皇。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以深井、高宅、大厅为居家特色,色彩淡雅、静谧雅致,空间轮廓柔和而富有美感;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山环水抱必有气”,秀丽的自然环境与粉墙黛瓦建筑意象交相辉映,人、建筑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它以清澈自然、隐蔽雅致的独特风格,体现了古代人们讲求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顺从和尊重自然,崇尚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观。

猜你喜欢

马头墙徽派砖雕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马头墙和臭鳜鱼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青砖小瓦马头墙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