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1-12-02吴弢
摘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关键热词之一,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作为两股不可替代的力量和角色,学生是他们唯一服务的对象,二者之间的职责部分既有重合,又有各自明确的分工,重合的部分可以作为合作的基础。协同育人理念的影响之下,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共同作用下,以育人机制建设为抓手,强化岗位职能和管理效能,助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育人机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路径实施的意义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力量,是高校顺利开展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活动的媒介和载体,虽然职责范围重叠,但仍有明显区别。其中,高职院校辅导员按照院系统一部署开展思政相关活动,班主任则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的情况。由于两者在功能范围上的模糊性和交叉性,在高校学生行政管理中出现了“重复管理”和“无人管理”的局面。但这恰恰也是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础,通过联合教育制度,促进了高职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形成密切关系,建立高效可持续的深度合作,提升高校教育改革力度。
尤其是高职辅导员与班主任功能结合,更加明确高校职责,合理区分职能,形成一种支持相互合作的新型合作关系,重新安排学校教育者资源,并进行整合优化,与学校管理层和高职院校共同建设育人体系,包括制度规范、资源配置、平台建设、评价体系等,有助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构建协作育人的辅助系统。
育人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学生相关事宜是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工作核心,强化高校教育者的职能,关系到学生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团队中的两支重要力量,应保持密切合作。目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三进一融”工作已全面展开,初步形成规模,得到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形成思想导师进学院、职业导师(班主任)进班级、素质导师进社团,全面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辅导员与班主任形成协同育人的关系,在高职院校内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优化、行动同步的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有利于高职院校整体风气和优良氛围的形成,缩进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距离,对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避免了人力资源短缺的不足效应,推动多方共赢的局面形成。
二、高職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探析
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功课,不仅对学校育人能力的增强起到助推效果,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改革情况来看,明显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衔接不够密切,协同育人机制并未发挥出来,逐渐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系列因素都已成为阻碍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壁垒。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与班主任的权责模糊
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涉猎不同领域,理念和职责截然不同,关于协同育人的想法和见解也存在差异。辅导员除了把立德作为重中之重的环节以外,还要对相关学生遇到的问题、校园内的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性的处理。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重点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业上,有些班主任会认为,学科竞赛、科研、教学会比思政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要更加有意义,这也导致了二者教育理念存在偏颇,学生也很难作出选择,班主任与辅导员会产生矛盾分歧,协同育人的效果大大降低。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权责定位不够明确,导致责任界定非常模糊。从职能来看,负责于不同的内容,辅导员用新时期的思想规范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班主任则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引导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二者权责交叉的部分主要集中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方是政治教育,一方是公民教育。二者明显的差异致使高职院校需要在权责方面做好明确的划分工作,避免因权责不明确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辅导员与班主任合作意识淡薄
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进程中,高职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合作意识相对淡薄,辅导员主要站位在专职学生管理队伍中,班主任多由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需要符合学工处的标准,接受上级部门考核,极大限度地保障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班主任为学生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投入的更多,反而对学生管理有所忽略,本身班主任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奖罚手段相对欠缺,班主任的工作无法做到量化,工作热情较低,辅导员与班主任对话机会少,缺乏合作兴趣,淡薄的合作意识导致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的建议并不紧密。
(三)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有效媒介
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别归不同的部门管理,从沟通渠道和平台上来看,不够完善和有效,二者之间的合作遭受层层阻碍,学校管理层并未从第三方身份的角度上给予制度、资源以及平台等方面的引导,并没有某一课题或者活动是需要二者密切配合来相互促进和展开的,投入的精力受到很大局限,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关系还是停留在“工作计划”和“形式层面”,后续工作顺利开展起来非常乏力。
三、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策略探析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已驶入快速发展的良性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储备着人才资源。推动高校育人目标更好地实现,应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协同育人机制,保障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学生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具体工作路径分为以下步骤:
(一)明确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岗位职责
权责分明是高校育人机制实施的先行条件,综上所述,班主任与辅导员岗位职责本身存在差异,因此在管理上必须权责划分明确,岗位职责之间有清晰界定,具体任务具体划分。让班主任和辅导员自身清晰地了解到自身使命与肩负的责任,从而不断强化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在细化到某一个工作环节上能够运筹帷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和价值。
(二)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岗位职责配置
优化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监督工作,是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的组织保障建设的重要一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专业化、班级数量、学生党组织的建立、教师和班主任等情况,并配备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等可以必要时随时应用,教师和班主任对培训人员工作的培训保证了高职院校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保证双方都能顺利高效地完成各项职责,最终打开“强强联合”的大好局面。
(三)利用互联网媒介,搭建交流互动平台
建立高校与班级平台的联合教育体系,打造一个辅导员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发挥互联网媒介载体的作用。一是搭建立体交流平台,加强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合作,加深对双方工作的了解,鼓励大家就工作方式进行交流。这使得它更有效的相互合作和支持,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其次,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时,我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方法为网络构建了一个网络,并以教师和专业为平台构建了一个利用电话和便携式计算机的学生办公处理系统提供电话终端,为教育者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
(四)高度重视辅导员与班主任合作评价机制
协同育人的有力保障是评价机制的构建,有考核,框架规章制度作为约束,通过辅导员与班主任形成的合力共同来检验机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建立健全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考核机制,对两者的工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完成更好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可以尽量增加評价主体,包括学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在内,对学校教育者的工作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同时,为了提高审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更加关注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教育者的工作过程性评价。
(五)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管理水平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两大主体,辅导员与班主任二者之间的工作是相辅相成、互利互惠的。通过改进工作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教育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使学生充分利用教育活动,全面开展教育活动,培养素质政治能力强、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合作建制育人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建制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生等多方实际效果的最大化。当然,建立联合教育制度是不可能成功的。指导和监督学校管理和相关教员的管理。此外,还需要学院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这样,才有可能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强调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合作,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了以高校领导和导师为核心,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协作,有效整合学校培训资源的模式。
总结:于高职院校而言,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重要的引路角色,缺一不可。由于身份和所负责领域的不同,教育侧重点存在着偏差,但又具备着协同育人的属性。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不同视角上,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同的,协同育人模式的顺利实施,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在工作上有更多的创新尝试,达到双赢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卓群,潘晓艳,佟怡.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协调机制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8(1):56-58.
[2]王晓文,班主任与辅导员协调管理班级工作的相关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2):153-154.
[3]刘福忠,宋兵超,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价值浅析[J].学理论,2018(4):189-191.
作者简介
吴弢,(1983.5--)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