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

2021-12-02周剑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材料力学理工科思政教育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思政教育存在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等问题,成因大多是教育者忽视社会主义教育初心、自身思想修养不足、对学生了解关心不够、对专业课程的思政素材挖掘肤浅等,进而产生教育者抵触课程思政、实践流于形式等现象。本文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出发,探讨教育者、学生、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分析课程思政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探讨课程思政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结合材料力学课程探索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方法,提出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必须提升师者修养、了解学生心理、挖掘课程优势,从而改进教育方法达到课程思政入脑入心、身体力行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理工科;材料力学;课程优势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孤岛效应”明显,思政教育大多时候沦为考试选拔的工具,不能与专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专业教育停留在形而下的低层次水平。因此,将立德树人贯彻于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构筑育人大格局,是中国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经过文献[1-5]查阅,笔者认为目前的课程思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问题。课程思政离不开教育者、学生和课程本身,本文主要探讨三者与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分析课程思政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并结合材料力学说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方法,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益启迪。

一、提升师者修养

教育者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品德的塑造者和人生的领路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要知道什么是课程思政,还要从道理上想明白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为什么思政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事,而是每一位老师的事,并且是头等大事。唯有如此,教师自身了然于胸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禁得住学生的质疑和反驳,也只有把思政之道刻在骨里、印在心上、用于举手投足之间,才能给学生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要造就热爱国家、忠于民族、遵守法律、恪守道德、投身科学、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人才之熊熊大火,要在心中埋下正确政治思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火种。不仅如此,教育者不但要作为火种的传递者,而且要成为火种的守护者和助燃剂,要不断加深理论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为思政理论的进步和发展添柴加薪。

课程思政要求教育者,尤其是冲在一线的非思政课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加强政治觉悟,主动学、带头学、认真学、深入学,只有自己学明白了,才能把学生教明白。除了学习思政方面的理论,教育者还要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强度、拓展专业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背景的深度。

二、认清学生心理

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信息的获取人,往往会受到信息给予者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较大影响。要想达到更好的课程思政效果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从“知之者”转变为“乐之者”,实现教育的“翻转”[6]。首先,学生需要自身的被认同感,从而自发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學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到科学理性的答案。对于思政教育来说,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不是要驯化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心中的良知,共同探究世界的本真、本善以及和谐之美,不能把学生推到思政教育的对立面,让学生觉得思政是不必要的、“洗脑”的过程。而要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思政蕴含的科学道理和人文修养正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从而实现从漠视思政到亲近思政、践行思政和播撒思政的良性转变。其次,理工科思政教育要充分考虑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理工科学生往往更加理性,不认同没有根据的说教。理工科老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理工科思维优势,有的放矢地开展理工科学生的思政教育,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演变之中,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揭示思政之道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最后,学生往往比较关注身边的事、近期的事,思政教育更要与时俱进、找好切入点,让专业知识与时事相结合、与身边事相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切不可一味老调重弹、千篇一律。

三、挖掘课程优势

理工科课程思政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作为教育者,需要认识到理工科的课程本身与思政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思政理论来源于理工学科认识世界的过程,教会理工科学生认识世界可以更好诠释思政理论的来由,这恰恰是理工科思政教育的一大优势。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授课老师可以通过隐式教育的方式把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知识体系中,起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次,思政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其终极目的正是指导应用实践,让师生在实践中不断提炼思政提倡的高尚人格和光辉思想。理工科课程更加强调知识的运用、贴近生活生产实践,这也为思政理论的践行提供了载体,为活学活用、知行合一提供了最佳范本。再者,理工科课程思政从时间上来讲是思政课程的自然衔接,弥补了高年级大学生思政课程的空白,对思政课程也有着巩固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大量辩证唯物主义的朴素思想及矛盾和谐统一的发展美学,人类的科学探索和实践中同样囊括了很多科学家的科学素养和家国情怀,这些都是理工科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也是课程思政必不可少的元素。

四、材料力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育人初心是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出发点,教育者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并结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挖掘理工科课程本身课程的优势,化理工科思政教育的劣势为优势,推动思政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实效。

以材料力学的课程思政为例,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即课程思政所要传达的思政思想。比如,针对培养学生对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需要收集大量的背景资料,挖掘材料力学课程中的历史事实和当今社会的相关讯息。如讲到材料力学的应用方面,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历史上有赵州桥屹立千年而不倒,身边的有茅以升设计的钱塘江大桥经飞机多次轰炸依然安然无恙。通过搜集资料,教育者也可以提高自身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讲到相应的专业知识时,自然而然地嵌入相关的史实和案例,适时地介绍历史人物,如茅以升为了抗日不惜亲手炸毁刚刚修建好的钱塘大桥,如此便可以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的表达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此外,结合材料力学中拉压杆或者梁的力学平衡体系的受力特点,用“以物拟人”的方式来阐述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如在工程设计当中,总是追求材料的物尽其用,强度大的杆件就要承担起更大的负荷,要离垂线的角度或者离载荷的距离更近。作为祖国的未来,新时代的青年必须不断增强本领,做祖国的栋梁之才,勇于冲在一线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最大程度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讲述静不定体系的时候,可以用画龙点睛之笔阐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工程设计当中,为了保证整个结构体系的稳定,需要设计上的冗余,也就是“多余约束”,但是这些多余的约束却不是多余的。尽管每根杆件的强度不同,但是每一根拉杆都在发挥着自己作用,分担着载荷。如果“没有多余约束”,一根杆件失效可能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分崩瓦解,这恰恰是“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材料力学表达。

为了讲述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以在习题课中,事先不给出标准答案和推理过程,而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直觉和生活常识来大胆猜测属于自己的答案。大多时候,这种直觉都是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来论证感性结论的正确性。这样不仅传授给了学生正确的知识,而且教会了他们发现问题、格物治理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探索世界、寻求真理的兴趣、热情和信心。

以上为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摘取的几个具体实例,相信遵循同样的方法和原则,其他的理工科专业课程,也可以挖掘出生动具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容易理解、易于接受的思政素材。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是用思政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其中充满辩证的思想和教育的美学。教育者本身必须牢记教育的初心,担负国家赋予的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业务能力,把学生当作艺术品,因材施教、用心雕琢,从众多的素材中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进而让教者爱上课程思政、精于思政教育,让广大的学者接受思政、拥抱思政,并从思政中获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孙先念,刘杨,姚征.“材料力学”结构原理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2):62-63.

[2]曹惠.《材料力学》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合与实践探索[J].科技视界,2020(30):10-12.

[3]王安强,赵彬,陈瑞卿.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93-94.

[4]周岭.“材料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10-111.

[5]史阳光,刘磊.基于课程思政-趣味教学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07):217-218.

[6]张乐,张云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應用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36-38.

作者简介

周剑平(1981-),男,汉族,博士,安徽枞阳人,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致力于高分子分离膜、可降解塑料等方面研究开发。

基金项目:2020年度浙江科技学院“材料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20112616395)。

猜你喜欢

材料力学理工科思政教育
不理
将有限元分析引入材料力学组合变形的教学探索
结合材料力学学科特点浅谈其教学方法
力学史知识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结合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ANSYS在材料力学压杆稳定问题中的应用